大美无边,真情无价
(2022-07-07 12:49:36)大美无边 真情无价
李白的诗歌内容广泛,体例众多,而且风格各异,即使反复阅读,也常常觉得耳目一新,令人的精神为之一振。李白的不少诗歌,有着“清新自然,雄奇飘逸,豪迈奔放,意在言外”的特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月的江汉平原,春色正浓。在明净澄澈的天地之间,淡白色的轻烟时而贯穿在丛林芳草中,时而悬浮在茫茫的水面上。五彩缤纷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尽情绽放。秀美而颀长的蛇山下,高耸的黄鹤楼兀立在长江边,遥望着对岸的汉江在龟山旁边汇入汹涌的长江。孟浩然已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而李白为诗坛新星,两人相见恨晚,他们经常在一起登山临水,饮酒赋诗。孟浩然要去扬州,不得不向李白暂时告别。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饯行。李白站在江边,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孟浩然。载着孟浩然的帆船,在煦风的护送下,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天的尽头。只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的边际流去。
古人的多数送别诗,要么充满伤感的情调,如白居易《别南浦》“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凄恻怆然,让人不忍卒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途的渺茫,未来的不确定,让人心情沉重;要么带着些许的惆怅,如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虽然格调高雅,但仍让人觉得有着某种失落感,王昌龄《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明显感到是诗人在强压住自己的忧伤而宽慰别人;等等。李白的许多送别诗,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激情,比如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用愉悦而欢快的笔触,描绘了长江两岸如痴如醉的旖旎风光,抒发出诚挚的祝福和令人向往的离别,并对遥远的扬州怀着一种梦想和期待——李白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在这里也得到充分的体现。整首诗气韵流动,乐观向上,昂扬着盛唐的时代精神。
诗歌虽然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但又贵在含蓄,而且景为情设,情为景生。大多数诗歌,先是写景,后是抒情,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也有一部分诗歌,先是抒情,后是写景,如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韦应物《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等。李白的许多诗歌,更是把情和景有机地融为一体,如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标题及首联交代了时间(三月)、地点(黄鹤楼)、人物(孟浩然),友人即将去往的地方(扬州)。“烟花”二字,让晶莹洁净的春景显得多彩多姿;“辞”“下”两个动词,又极具动态美,让原本美不胜收的画卷,变得美轮美奂,目不暇接。尾联更进一步,用帆影的有限,反衬出江水的无穷。从表面上看,写的是诗人站在黄鹤楼边,一直看到帆影消失在浩瀚的江水和遥远的天际交接处,说明诗人站立的时间很长久。其实,诗人表达的更有可能是另一种意思——尽管友人和帆船的身影已经不可见了,但诗人的思绪犹如这连绵不绝的滔滔江水,永远都伴随在友人的身边。唐代诗人司空图说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人看似都在写景而没有一句在抒情,但诗人那潮水般奔涌的情感,已经在字里行间中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李白用清新的语言,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里,创设了一个旷远而澄澈的世界。他好像一个导游,把我们带进这空明浩阔的世界里,向我们再现他和和孟浩然——两位纯洁的诗人的一个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