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乐农家,朴实无华
(2022-07-03 21:03:04)
田园诗,是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生活为题材的诗。我国的田园诗,最早可以上溯到《诗经》《楚辞》,经过秦汉三国时期的不断积累,在晋代诗人特别是陶渊明的努力下,终于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此以后,田园诗被众多的文人喜爱并继承和发展,而范成大就是其中的一位。
范成大的诗,大多风格平易浅显、俊逸清新,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又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作品成就最高。《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首句直接描写。五月的农村,正值初夏。白天,时而烈日炎炎,时而阴云密布,尽管身上汗流如注,男人们依旧在青青的秧田里除草;女人们白天干别的活,夜晚还要坐在微弱的灯光下搓麻线,好用来织布。
次句,以老者的口说吻交代:农家的男女青年各管一行,都在不停地忙碌着。农忙季节,大家紧张而又有序的劳动场面,映入眼帘。
其实,这两句应该为“村庄儿女各当家,昼出耘田夜绩麻”,诗人有意用倒装句,读来别具一番韵味。
第三句和第四句,写小孩子虽然不会耕也不会织,但并没闲着,在绿叶成荫的桑树底下聚精会神地学着种瓜。
儿童本来处在成长的年龄阶段,活蹦乱跳、嬉闹玩耍才是他们应该享有的,此时却静下心来劳动。一是写出了儿童从小在父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喜爱上了劳动;二是用儿童的忙,衬托大人们更为紧张的劳动气氛。
一首好诗,总是赏心悦目,让人百读不厌。诗人只需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动态画卷。诗人好像一个导游,把我们带进这美丽的画卷里,时而和诗人在茅庐衡门外一起挥毫泼墨,时而和农夫在纵横交错的田野里亲切交谈,时而和渔樵在多情的山水中狂歌痛饮。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一位归隐田园的躬耕者形象,浮现于眼前。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农家恬静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主人的热情、诗人的率真,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首《四时田园杂兴》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用朴实的语言、细致的描绘,通过农夫、农妇和儿童的各自生活场景,热情地赞颂了紧张繁忙的农村劳动者。
一首好诗,不在于词汇的堆砌,也不在于句子的华丽,而是用洗练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作者的真切感情。例如,王维的《新晴野望》:“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白”和“明”两字,非常准确地表现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的情形,河流溪涧又比平时显得明亮夺目;“碧”和“出”两字,十分逼真地描绘了雨洗时的远山显得格外碧绿,雨后的空气又特别清新,山后的峰峦再次叠现,处处充满勃勃的生机。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同样极富神韵:一个“耘”字,生动呈现出男人白天在秧田里忙碌的场面;一个“绩”字,形象贴切地描摹了妇女在夜里搓麻线的情态;“傍”“学”二字成为连动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天真淳朴、勤劳聪慧的儿童形象,流露出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整首诗,语言通俗浅显,笔法清新灵动,句式流畅自然,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范成大早年在朝廷为官,曾出使金国,不辱使命,载誉而还。中年千里奔忙,历任数处地方官多年,做了大量利国利民的好事,从而成为一代名臣。他在任期间,目睹了广大农民的艰辛和困苦,从心里对农民有着一种亲近感和同情感,因而才能写出极富盛誉的赞颂农民的诗歌。晚年,范成大屡次申请退休,获得批准后,便毅然离开城市,来到乡间和他无限牵挂的农民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