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2014-11-18 11:07:37)
标签:
教育 |
分类: 资源共享 |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南通市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71~72页的例1,第72~73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充分认识并感受“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主动运用这一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初步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实施解答及回顾反思的完整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策略意识和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具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个谜,好不好?(好)
猜猜这里面有多少根棒棒糖?(20个、30个、50个)
这包棒棒糖的实际个数比他猜的个数多8个(58个)
很好!诶?为什么开始猜来猜去猜不对,这会儿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呢?(因为你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条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出示情景图一只可爱的猴子)孩子们,看,谁来了?(小猴)
小猴可懂事啦,每天都帮妈妈摘桃。可是,它在摘桃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
(出示例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道题目。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的已知的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班的孩子可真会读题目,(板书:读题目)
只读了一遍题目就找到了条件,弄清了问题。
2、我们来看第一个条件:第一天摘了30个,这里的30个就是第一天摘的个数。第二个条件 “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呢?
第四天呢?第五天呢?
也可以说成第一天摘的个数+5=第二天摘的个数。第二天摘的个数+5=第三天摘的个数,一起说。
我们通过读读题目,想想这个条件的意思发现条件里蕴藏着重要的数量关系。
好,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边汇报边板书)谁来说说看,你想根据什么条件,求出什么问题。
这位同学根据小猴第一天摘的30个和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求出了第二天摘的个数,你们会求吗?(会)
拿出作业纸,找到第一题,任选一种方法解决这问题,可以选择填表解决,也可以选择列式解决。如果你还有其他方法,请写在方法三的下面。开始。
3、好了吗?谁是填表解决这个问题的?汇报一下
(生汇报)你来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来求出第二天摘了35个的?
再根据第二天摘得35个和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求出第三摘了40个,以此类推填表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没有小朋友想出第三种方法的?(生汇报,师板书,这边可以设置超链接让学生知道第三天比第一天多2个5,第五天比第一天多4个5)
4、总结:这些方法都不错,刚才我们用了不同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有填表、有列式。其实往往不同的外表下都隐藏着相同的东西。看看这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像这样根据条件、抓住条件,从条件想起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从条件想起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见过吗?(生答带兵打仗啊需要策略)
其实策略就是一种计策、一种谋略、一种手段。同样解决问题也需要计策和谋略。我们今天学习的策略是什么?(从条件想起)
三、联系旧知,应用策略。
1、想想做做1
现在我们就现学现用,用一用从条件想起这个策略。
这幅图什么意思?
下一幅图,这幅图又能让你找到什么条件,求出什么问题。
同学们,像这样根据两个条件求出一个问题,变成新条件。再根据两个条件求出一个问题,这样的过程你们有没有经历过。
2、想想做做2
看,小猴子除了爱劳动,还特别爱运动。看,它在拍皮球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道题。
你们能不能求出第三次、第四次弹起的高度呢?
找到练习纸上的第二题,填表解决。填完的可以检查。
3、想想做做3
一个小猴玩太没意思,看,来了好多只小猴呢!谁来读题?你能根据条件在图中做出标记吗?谁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我们解决了问题时,一定要根据条件去数,去标。根据条件做标记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
4、想想做做4
从条件开始可以怎样想?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是怎样解答的。
总结:题目中画出的示意图也是条件的一部分,我们要仔细看图,读图,用图,边看边想,就能充分利用所有已知条件,顺利解决问题。
5.想想做做5
引导:孩子们,第1个正方形里2个圆,后面每个正方形里圆的个数是前一个正方形里的2倍,而且要画的同样大。大家根据题里的条件估计一下,这样画到第几个正方形就会画不下了?
小结:把一个数每次乘2,这个数增加、变大的速度快得让我们无法想象啊!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1. 今天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你学会了什么策略?(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还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