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摩《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学习心得

(2013-03-13 15:03:22)
标签:

评课稿

教育

分类: 师路新语

               观摩《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学习心得

南通市实验小学  吴春红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一章节中的一段话,我一直记忆犹新。他说,一个真正具有教育素养的老师,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处于他的注意力中心的,并不是所学的东西的内容的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说到底是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我觉得宋老师的这节课,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帮助引导学生建立模型思想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联系的基本途径。数学建模是指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经历将实际问题初步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对数学和数学学习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数学模型是平面坐标系。五年级学习的数对则是初步抽象的二维坐标模型。如果在教学中,能将这一层意义渗透进去,一定能为学生将来学习系统的直角坐标系和立体坐标系提供很好的支持。

学生建立二维坐标模型的过程,宋老师的课堂分为三步走:

1.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

生活中的“组”和“排”,是宋老师找到的生活基点,“找班长”是学生能轻

易融入的生活情境。并且这个小小的情境创设还分着层次,先是组,学生发现不行,再补充信息排,让学生感受二维空间上的确定位置存在的必要性。同样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发现,就过去学习的“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生活中的第几排第几组”来说,还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因为生活中队排和组的确定很有主观随意性,与数学的观察方法还有距离。所以进一步产生了学习新知的兴趣。

2.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从数学角度“列”和“行”的引入,到用小圆圈代表人,课件中坐标线的出

示,游戏中的记录位置,学生个性化表示的探索,交流自己创造的方法并说明理由等,在肯定引导规范中描述数对产生的必要性。然后又通过用数对表示一个点发展为可以表示一行或者一列,甚至是全班,从而使学生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构建整体的思维模式。所以模型思想的构建绝不是固化的,而是一个具有生长性的生态过程。

3.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

(1)    经纬线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可琢磨的,但作为数对表示位置的

重要应用应该让学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视频片段的切入,使得目前意会的东西得以形象化的表达。

(2)    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好朋友的位置,用数对知识完成集成吊顶的设计等应用,巩固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三步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这是我对宋老师课堂的第一印象。

印象之二:“重视学生思维发展”为内核的自学设计,也是本节课一个隐藏的亮点。

谈到自学环节,大家首先联想到的一定是课中学生阅读文本获得行、列知识的片段,而这只是自学环节的一个点,不是自学意义的真正落脚点。因为单纯的看书自学会使得学生的自我学习变成被动的接受或者简单的模仿,所以宋老师先安排较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先行思考,在对第几排第几组意见不统一,学生意识到需要统一观察方法时,才让学生自学文本。这样在探而不明或者探而不得之后,再安排看书,绝不是被动的接受或者简单的模仿了,而是有思维发展需求的自主探索学习了。

印象之三:宋老师的语言颇具感染力,让抽象的数学课堂多了些暖暖的温度。

宋老师的语言不是在背教案,她与学生娓娓道来,贴近孩子心理,促使他们愉快的思考。

最后,我想说,一节公开课,一定经历过教者的反复推敲,凝练着教者的深入思考,融入着她的教学主张的。我作为听众,短短的40分钟,浮光掠影的评述,终不能诠释教者设计的全部价值所在。好在,课堂虽有下课时间,但我们的思考确是无尽的,所以衷心感谢为我们提供思考素材的上课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