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对话 互动生成——张齐华〈〈倍数和因数〉〉课堂教学艺术赏析
(2011-05-03 14:17:23)
标签:
案例赏析 |
分类: 资源共享 |
思维对话
教学实录片段 :
师:老师发现了一个秘密,在3、5、18、20、36这些数里有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找找看!
生:3、18、36这三个数都是36的因数。
师:36的因数是不是只有这3个呢?你还能说出一个36的因数吗?
生(七嘴八舌):2也是36的因数;
师:其实啊,老师觉得要找出36的一个因数并不困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36的所有因数都找出来。老师给你一个小小提示:想想看,怎么找不遗漏不重复?你可以单干!也可以与同桌商量商量!
(学生自己探索)
师:我选择了三份作业写在黑板上,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生(仔细观察,轻声议论)
师:看来大家有不少话要说,咱们逐个来看,看了第一份作业,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1:这位同学没有找全,好象少2个;
生2:漏了6和9;
……
师:他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
生:不是。
师:那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生:不能乱七八糟的想,咱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来思考,想想几乘几等于36。
师(赞许地说):老师从他的发言里提炼除了一个关键词:有序。你们听到了吗?
生(直点头地说):听到了。
师:对第二份作业,你有什么看法?
生1:这份作业把36的所有因数都找全了,如果把4和3交换一下位置就更好了。
生2: 对调了3和4后,36的因数是1、2、3、4、6、9、12、18、36,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师:如果以“有序”为标准,我觉得第三份作业是最没有顺序的,所以我觉得这种写法并不好……
生1:这份作业是我的,我不同意老师的看法。我是两个两个找36的因数的,1乘36得36,2乘18得36,3乘12得36,4乘9得36,6乘6得36。
生2:你的想法是好的,但这种写法看起来不舒服。
生1(反驳):我觉得挺顺眼挺舒服的呀!而且我觉得两个两个写反而方便,上面一种写法还要注意两个数之间空格的大小。
……
师:其实每个人对数排列的审美可能是不一样的,同学们知道这位同学的想法了吗?你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发言,正是因为你们的质疑,我们才明白了可以如何找到36的所有因数。
解读赏析:
最近重温了张齐华老师的《因数与倍数》录像课,虽然早在几年前我就有幸在现场听张老师上过这节课,但我仍然为这样的“思维对话”式课堂而振奋!在这堂课上,张老师象一个智慧的使者一样循循善诱,师生、生生通过对话交流,大家敞开精神、彼此接纳,不同的思维碰出了火花、燃成火焰,富有活力和创见的想法不断得到激发。整堂课可谓是唇枪舌战、高潮迭起,学生在思索中挖掘潜能、在辩理中完善了思维。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首先张老师深入钻研了教材,“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识,通过尝试和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张老师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再创造,进行了精心的预设,这是在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为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师生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 “看了第一份作业,你有什么话要说?”张老师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评价;张老师说:“如果以“有序”为标准,我觉得第三份作业是最没有顺序的,所以我觉得这种写法并不好……”学生立刻站起来反驳:“我不同意老师的看法。我是两个两个找36的因数的,1乘36得36,2乘18得36,3乘12得36,4乘9得36,6乘6得36。”从这段师生的对话中,体现了师生双方都树立起民主和平等的观念,学生感受到了来自于老师的真正地尊重,敢于向老师挑战;“其实每个人对数排列的审美可能是不一样的,同学们知道这位同学的想法后,你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张老师在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的经验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拓展,尊重、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方法。师生的思维在对话中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创生,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思维对话的价值得以凸现出来。
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彼此对话、相互交流。在对话的氛围中,学生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从而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从而获得更深入更透明的理解,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比如在这一教学片断中,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这份作业是我的,我不同意老师的看法。我是两个两个找36的因数的,1乘36得36,2乘18得36,3乘12得36,4乘9得36,6乘6得36。” 另一名学生说:“你的想法是好的,但这种写法看起来不舒服。”第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道:“我觉得挺顺眼挺舒服的呀!而且我觉得两个两个写反而方便,上面一种写法还要注意两个数之间空格的大小。”多么精彩的对话呀!学生的思维不时撞击出创新的火花,让我们不禁为四年级孩子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而赞叹!
四.学生自我的对话
自我反思对整个学习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自我对话是完全开放的,是在与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自我理解包含四个层次:向他人开放;与他人交流;某种包含自我更新意味的自我反省;重新与他人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总是在不断感受着、思考着、反省着、生成着。
在这个片段中,在呈现了“36的因数:1、36、2、18、3、12、4、9、6”这种写法之后,张老师不适实际地说:“如果以“有序”为标准,我觉得第三份作业是最没有顺序的,所以我觉得这种写法并不好……”这句话有效地引发了这位学生的自我反思:“我的写法有序吗?” 再比如:“那老师有个问题,关于第三种方法,1、36、2、18、3、12、4、9、6自然数还有很多,比如7、8……你怎么不往后找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话,反思自己找一个数因数的思维过程,从而总结出“当两个因数非常接近甚至完全一样的时候就不用再找了”这样的一般性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