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寿研究(九)负债-资产管理

(2011-10-05 09:15:08)
标签:

股票

分类: 公司和行业

http://michael-chen.blog.caixin.cn/archives/20436

前面数节,讨论的是人寿股份的“收入”,对应于客户承保业务,该收入源自人寿公司与客户签订保单后,所带来的持续现金流,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负债”。前数节重点在于探讨准备金入账方式,及对最终报表利润的影响。

 

从这一节开始,讨论的是,人寿公司收到保费,如何进行投资,以获得合理回报,这部分投资,放在《资产表》“资产”项目中。保险公司的运营,左手收客户保费,右手进行投资,“负债-资产”一起,一入一出,资产-负债匹配,便构成人寿股份的整体经营。

 

这一节开始,讨论的是投资业务。先讨论保险公司投资的理念和目标。

 

如同David Swensen在《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所指出,“投资组合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不折不扣的执行长期资产配置目标。”笔者在7月18日的《资产配置和组合调整》及9月26日的文章中,指出:“对于斯文森所管理的大学基金来说,熨平波动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大学基金每年都需要从中支出紧贴(甚至超过)通胀的资金,来支持大学的运营。个人退休基金也与此类似,因为退休者每年都需要从中支出必需开支,而这样一种开支,还可能是逐年增长的。”

 

因此,对于大学基金,或者个人退休基金来说,尽管从投资收益目标上说,仍应该坚持一种以股权为导向的投资组合策略,但却不能100%投资于一个种类的股票之上,而是需要高度分散投资于高度不相关的资产类别,而且不断通过动态平衡的办法,熨平波动,以应付这样一种逐年支出。否则碰上股市连续低迷时,如同斯文森在演讲中所指出,1929-1933年的大股灾,资产面值连跌9成以上,如果依靠卖出股票来维持必要开支,将大幅度降低日后的投资增长,长远而言,便无法支持耶鲁或者哈佛一日高过一日的开支。所以,熨平波动和资产增值是同样重要的要素。

 

“相反,对于不采用借款投资、无杠杠压力,有分红保护,在投资期限内,不需要卖出股票以支付开支的,”特别是,如果个人投资者年富力强,收入稳定,有源源不绝的现金流,又扛得住股价上下急剧波动的心理压力的话,那么,短期的波动反而可能是增加收益的机会。特别的是,如同西格尔在《长线投资》一书所指出,利用分红买入法,采用Buy and hold,越是长期低迷,最终收益越大。

 

这个例子,便说明不同的投资目标和约束条件下,对应的最优策略不同,不可盲目采用一种办法。所以,“任何一种投资策略,均是基于某一约束条件下之最优选择集,比如斯文森的股权导向,动态平衡策略,便是基于收益-波动平衡考量之下的选择集。投资重在变通,任何一个投资者,在制定投资策略的情况下,均需仔细考量未来的约束条件以决定其组合选择及策略。”对于投资者来说,买什么标的,跟自己的财务约束集有关,盲目的“跟,还是不跟”,很可能都是错的。

 

对于人寿公司来说,和客户签订保单,无论分红险,投连险等,收到客户保费,一定要进行投资。比如鸿丰分红险,承诺5年、10年到期后,除了保费原封不动返还的同时,还有保底红利发放,如果不投资,钱从何来?而且投资还得谨慎进行,如果一出海碰上西洋毛贼,买错货,颗粒无收,便只能靠向股东要钱来填补窟窿了。

 

简单的说,资金如何投资,一方面关系到日后对保单持有人的偿付能力,另一方面,投资收益多少,则影响客户保单红利,以及公司利润和股东权益、核心资本金的积累,长期而言,更关系到保险公司是否有足够财力、实力,来给予客户信心的保证,以保持长期持续发展。因此,在保险公司的业务中,投资和承保业务一样,属于极其重要的部分。

 

但是,和一般散户理解不同的是,投资收益,并不是保险公司唯一要考虑的因素。关于保险公司的运营和责任,从1862年的文献开始,Bailey发表的论文,便明确资金投资的主要责任,是确保安全性,而不是追求高收益。Orson H.Hart 1965年再次强化这个观点,强调应该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所以,传统的保险资金运用理念,均是强调配置于高度安全性的债券上。

 

伴随50年代各种创新的保单出现,比如1952-1954年美国的变额年金合同,以及1957年英国伦敦曼斯特的投资连接险出现,由于负债性质的变化,引起投资资产投向的变化,特别是,80年代利率自由化及高速通货膨胀以来,债券的实质回报率越来越低的情况下,更多寿险公司增大了资产配置中的股票比例。

 

王庆仁、高春涛在《资产配置理论》第6章中,列出了美国、欧洲、亚洲成熟市场的资产配置,以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比如英国投连险、分红险发达,对应的,投资股权类资产的比重达到55%。而美国定期寿险非常发达,几乎占个人寿险一半。配比上,1960年以前,股票投资比例不到5%,从1994年开始,才从9%扩张到2004年的27%。但整体上,对于收益率的强调,仍然是基于安全性之下。而各个地区的监管条例也有所不同。比如英国相对宽松,而美国因各个州的不同,而更加严格,比如新泽西州便直接严格规定每种投资种类的上限。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寿险对于百姓而言,实际上是一门涉及个人对未来财务规划的很私人化的业务,每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习惯和监管历史沿革,会严重影响行业的特性。典型的,亚洲市场上,美国已经停止发售的生死两全险,由于亚洲人极其强烈的储蓄意识而大行其道,这样一种负债结构的变化,势必带来配套的不同投资需求和法律监管,而这又由于可投资标的的市场容量不同而变化,比如美国有全球最发达的债券市场,市场容量接近于股票市场,所以投资组合中,债券特别发达,比重最高。

 

特别的,美国以政府信用为担保,发行大量的30年长债,林森池在80年代初,将身家乾坤一掷买入而发达,不担心无法偿还问题,其背后是对美国国力及政府信用的信任。但中国政府如果现在发行类似的30年无抵押不可赎回债券的话,连发行人能存活多久,都没人知道,那么所发行的债券,该用多少厘利率定价呢?

 

所以,比较寿险企业,不能胡乱跨国家、跨地区比较。市面常见有些分析员报告,动辄引发达国家的各类数据,来作为中国寿险未来增长的标杆,如果不加辨识而胡乱对照的话,很可能是错的。

 

整体上说,除了具体的地区,客户群,保单性质、可投资市场容量等因素所组成的保单负债,构成对投资方面的制约外,寿险行业主要面临来自两个不同主要力量制约间的权衡。一是来自所有者的利润要求,二是来自监管的偿付能力要求,特别是,由于90年代利差损以来,保监会采用了类似于美国法例的严酷监管办法,直接限定各类资产的投资渠道及比率,这成为保险投资资产去向及收益率的硬约束。

 

如同第七节所指出的,公司制的结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而单纯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过度追求,特别是代理人的任期短期化的情况下,可能会损害保单持有人的利益。

 

因此,人寿股份的经营,面临的主要约束,是保单责任和利润追求之间的平衡。一方面,要让公司股东满意,另一方面,也要让保单持有人和监管者放心。股东则希望公司将资本用于更高收益的盈利。管理层,便是在这两者的夹缝中,力求一个平衡。

 

这样一种平衡要求,决定了负债为分红险和传统寿险的保险资金,不可能类似斯文森的大学基金一样,以股权为导向,而必须是以债权为导向。其原因很简单,如果以股权为导向,由于保险资产的运作,是一种杠杆作用,假设资产/净资产为8倍杠杆的话,那么,以股权为导向,比如说,超过70%是股权的话,股票市场面值下跌20%的话,寿险公司便被直接技术性破产,以A股的特性,如果这种组合,保险公司都不知道破产多少次了。

 

以债权为导向的结果,使得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如同缪建民所指出,“是一只偏债型基金和一只基金中的基金的组合”。而在管理的重点上,则是“负债-资产”匹配。即是根据所承接的保单负债的性质,比如是投连险、分红险,还是终身寿险,来尽量寻求与其期限、收益率要求、流动性配套的投资。寿险公司的投资高下,便体现在这种“负债-资产”匹配上,而收益率,实际上只是在一种合理匹配之后的自然结果而已。

 

有朋友根据缪建民访谈中:“资产负债管理就是有什么样的资产产品卖什么样的负债产品”,引申为在3-5年内的经营策略上,根据未来债券市场走势,来决定随之而来年度卖出的保单。这种引申是错的。实际上,缪所指出的,只不过是针对90年代,从产险转业过来做寿险的业者,不懂得观察长期大周期走势,而只顾保单销售,没有顾及是否有对应的可投资资产匹配而已。而不是针对短期3-5年的经营策略上的可反馈式销售管理。

 

错的理由有几点:(1)保险公司售出保单,是一种社会责任,如果保单不合适,就应该修改保单精算及定价条款,而不是不销售。从投资前景,反馈到运营上的链条,不是保单销售,而是保单设计精算。(2)短期市场是完全不可预测而且多变,销售队伍有70万人,传导起来需要耗时,如果将对短期市场的预测,反过来反馈于短期的销售管理,会引起销售管理的严重紊乱。(3)负债-资产的匹配期限,在当前的投资环境下,本身就是不匹配的,负债久期会长于可选择资产。比如说,传统终身寿险,按照王庆仁2005年的数据,久期是31年,如果找不到对应的匹配资产,按这个逻辑,传统寿险就不能销售了。(4)人寿保费的一大部分收入,是续期部分,比如2007年,续期业务和首年业务几乎相等。而2010年,续期业务占个人业务42%,也即是说,不管保险公司喜欢不喜欢,这部分业务收费,是由之前的保单持有人,按计划续期下来而已。

 

所以,根据对短期债券市场走势的判断,反过来决定短期内未来保单的销售导向,是一种错误的解读。在战略上,可以观察到,过去数年,保单设计上的到期期限,从鸿丰的5、10年,到鸿盈的6年、10年、15年,鸿富的6年、9年。这种到期期限在保单设计上的错落,便显示了,经营上,已经意识到到期期限的集中出现,会带来投资匹配上的困难以及收益的不稳定性,将保单到期期限错开,能够减少投资管理上的限制。这在逻辑上,正体现了“负债先于资产”的经营次序。

 

所以,简单而言,对于人寿股份的投资来说,目标上,就是安全性和盈利的平衡,安全优先。理念上,是负债-资产匹配,负债先于资产,投资要针对负债来做匹配。由于人寿股份的年报并没有披露其保单的详细年限,因此,在考察其投资上,只能根据其投资资金走向的稳定程度,来观察其组合是否合理。

 

下面先简单的看一下人寿的投资资产构成。具体的分拆,留待以后各节处理。

 

根据人寿股份年报说明,2010年,“投资资产”的定义:“投资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保户质押贷款+债权计划投资+定期存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存出资本保证金”。

 

下表是2003年以来,人寿股份的投资资产情况:

表9-1 投资资产

年度

定期存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

货币资金

保户质押贷款

债权计划投资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存出资本保证金

投资资产

2003

137,192

0

76,154

5,168

42,559

116

 

14,035

4,024

279,248

2004

175,499

79,603

82,388

5,514

27,169

391

 

285

4,041

374,890

2005

164,869

146,297

122,686

26,119

28,015

981

 

0

4,719

493,686

2006

175,476

176,559

238,778

37,289

50,123

2,371

0

0

5,353

685,949

2007

168,594

195,703

417,513

25,110

25,317

5,944

1,200

5,053

5,773

850,207

2008

228,272

211,929

424,634

14,099

34,085

8,676

9,250

 

6,153

937,098

2009

344,983

235,099

517,499

9,102

36,176

13,831

9,250

 

6,153

1,172,093

2010

441,585

246,227

548,121

9,693

47,839

23,977

12,566

 

6,153

1,336,161

 

 

2006年以前,实际遵循是的2001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上述的会计方式不同,笔者对之前数据重新做了分拆。可以看到,资本保证金和注册资本挂钩,占比20%,不轻易变动。货币资金实际上代表了维持公司正常运作的流动资金,也大致稳定。

 

从这一数据也可以看出,实际上,人寿保险的资产、负债,均是沉淀下去的非流动资产,真正真金白银往来,以支持企业运转的,07年以前数年,大约只占7%。随着资产扩大,该部分流动资金,07年以后,大约只占4%。相对应的,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可投资资产占总资产比率,也略略提升。从这一角度,说明寿险公司不能太小,太小的话,各种地皮等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就大,从而减少可投资金融资产的份额。

 

保户质押贷款也随时间逐步增大,而且是短期6个月的贷款,有利于减少退保冲击。但整体上看,上述数项与总体投资资产相较,占比极低,影响不大。

 

表9-2 投资组合各成分比重

年度

定期存款

持有至到期

可供出售资产

交易性资产

2003

49.13%

0.00%

27.27%

1.85%

2004

46.81%

21.23%

21.98%

1.47%

2005

33.40%

29.63%

24.85%

5.29%

2006

25.58%

25.74%

34.81%

5.44%

2007

19.83%

23.02%

49.11%

2.95%

2008

24.36%

22.62%

45.31%

1.50%

2009

29.43%

20.06%

44.15%

0.78%

2010

33.05%

18.43%

41.02%

0.73%

2011

34.40%

17.32%

38.08%

1.15%

 

 

所以,对于投资资产部分,重点考察如下数项:“定期存款”、“持有到到期投资”、“可供交易金融资产”、(即林森池所说:长棍),“交易性金融资产”(即林森池所说:短棍)。如果加上做流动资金用的货币资金,整体这4项,从2007年以后,占整个投资组合已经达到95%以上。下面逐项进行分拆。

Michael chen 2011-5-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