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研究(八)从净利润到净资产
(2011-10-05 09:11:25)
标签:
股票 |
分类: 公司和行业 |
http://michael-chen.blog.caixin.cn/archives/20209
这么多读者捧场,深感鼓舞。相信其中多是人寿股东,为了让非人寿股东,不感到那么沉闷,顺便允许笔者王婆卖瓜一下:
纯粹研习财务,以更理解工业生意,可以读《鲁泰系列》http://blog.donews.com/michaelchen/archive/2008/06。
探讨历史、哲学、方法论部分,可读《历史哲学》(天涯版):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40971.shtml
至于《展望系列》及《政论杂文》,多处被追杀。读者自便。
前面写完了A股年报中,每年“净利润”的算法,用王杰的话,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人寿股份的“利润”纯粹上就是数字游戏:在一池资金中,划出一个圈圈,说这是负债,这是支出,然后剩下的,就是“利润”。所以,单纯的PE估值,特别是用A股的E,不适合人寿股份。相对来说,林sir以前用港股的PEG,比A股的E可靠很多,因为E中考虑了一系列费用和收益的摊销。
但尽管如此,游戏始终还有游戏规则,所以,遵循游戏规则,也可看到一些有趣的事。这一节,从“净利润”的计算,沿着游戏规则,进一步探讨“净资产”。
2006年以前,人寿股份在中国报表,执行的会计制度,是于2001年11月27日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7年的年报说明,该企业自2007年年报开始,执行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因此,对2006年数据进行重述。
下面先来看看2002-2006年间,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关系。
表8-1 净资产增长与净利润-分红关系
年度 |
(1)减少数股东后净资产 |
(2)净资产差额 |
(3)净利润 |
(4)税后分红 |
(5)募集资金 |
(3)-上年(4)+(5) |
利润/上年净资产 |
2002 |
|
|
|
|
|
|
|
2003 |
54,581 |
|
964 |
|
|
|
1.77% |
2004 |
57,500 |
2,919 |
2,919 |
|
|
|
5.35% |
2005 |
62,951 |
5,451 |
5,456 |
1,338 |
|
|
9.49% |
2006 |
98,994 |
36,043 |
9,601 |
|
27,810 |
36,073 |
15.25% |
可以看到,在2004、2005年,净资产增长的数据,正与税后净利润吻合。这体现在会计报表上,逻辑是清晰的。即是每年账面资产净值的增加,来自上年净利润留存增加。
而2006年底净资产的高速增长,除了来自该年度净利润之外,还来自该年年底,12月份,人寿在A股发行股份1,500百万股,募集278亿净资金,占发行后股本的5.03%。令到净资产大增。因此该年“净资产的增长=利润+募集资金-上年利润分红”。这种算法同样在会计制度上是逻辑清楚的。(即是2006年一行中,第6列与第2列比较,两个数字完全吻合。)
该部分所募集的资金,实际上只占总资产不到4%,但人寿保险的生意,实际上和银行一样,采用杠杆运作,因此增厚了核心资本充足率,充实财力,对日后经营的拓展,大有裨益。(发行股本只占原股本的5.03%,但获得的净资金,却占扩股前净资产的25%,A股买高了?这个话题,留到以后再探讨。)
可以观察到的是,净资产回报率,从2003年的不到2%,跑到2006年的15%以上,波动非常大,这实际上并不意味着人寿公司在经营上的改善,因为一家企业的运营情况,如果真的如数字所显示的这么大波动,那么,便如驾轻舟于大海,再能干都舵手都会翻船。真正出问题的是衡量经营的度量法则(尺子)变化了。
出现这么大波动的原因,便是前面所说,净利润的当年照相法衡量,和业务上的跨期性不匹配。同时,如同下面将看到的,“净资产”这个概念对应的数据,也是非常多调整的。因此,同样不能以基于“利润”和“净资产”两组数据,所衍生出来的“净资产回报率”来衡量人寿股份的经营并为之估值。
再来看看2007年以后的情形,由于修改会计准则,因此重述了2006年数据,很明显,由于数据重述,净资产直接增加了16,353百万,而利润也随之调整。下面来看看2007年以后数据:
表8-2 净资产增长与净利润-分红关系(2006-2008)
年度 |
(1)减少数股东后净资产 |
(2)净资产差额 |
(3)净利润 |
(4)税后分红 |
(5)=(2)-(3)+上年(4) |
公允价值本年增加 |
公允价值本年减少 |
(8)公允价值合计 |
(5)-(8) |
2006 |
115,347 |
|
14,373 |
3,957 |
|
|
|
|
|
2007 |
169,771 |
54,424 |
27,922 |
11,871 |
30,459 |
64,298 |
-33,081 |
31,217 |
-758 |
2008 |
134,567 |
-35,204 |
10,090 |
6,605 |
-33,423 |
28,091 |
-61,543 |
-33,452 |
29 |
可以看到,2007年的股东权益,除了在2006年的净资产上,加入当年盈余,再扣减分红之外,还有一项资本公积金的变动,而该项变动,来源自“公允价值”变动一项。即是第5列与第8列比较,两者完全吻合。(读者请翻开:2007年A股年报附注32。)这同样是由于会计准则的变动,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变动为《企业会计准则》所引致。
按照新准则规定,“公允价值”一项将“对于随时准备出售的交易型金融资产计入到当期损益,而对于持有意图不明确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港股科目为“可供出售证券”,Available for sale)计入到所有者权益”。企业只有将股权投资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管理时,才会形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列为“长期持有部分”的账面价值波动,则被认为是不应该列入当年短期的利润波动,而应该由长期净资产价值变化来体现。这即是林森池在2007年12月07和14日访问所说的“长棍”,或者说,准备长期持有的投资,股价波动引起面值变化,不体现在损益表,而体现在净资产波动上。
林森池说:“短期买卖投资(短棍) 放在P/L, 叫trading, 当unrealized profit gain 处理,长棍(可供出售的证券) 用fair market price, 估值后放balance sheet 当captial reserve,直接影响EV”。人寿的会计制度把可供出售资产放在储备(capital reserve),只影响资产值(不影响盈利)和内涵价值。这一段,便将上面的表格解释得很清楚,“长棍”投资,与《利润表》割裂开来,按照当年公允价值计价,分别计算“本年增加”和“本年减少”,合起来部分,直接加入到净资产中去,而不影响利润表。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将其具体波动,列出来放在第6和第7列,再在第8列计算其总和,和净资产的差值比较。便可以看出净资产数据变化的来源。除了来自净利润增加,便是来自这一公允价值变动,而后又放入资本公积金项目的差异。
到了2009年,由于执行第2号文,(即境内外数据统一)。于是2008年数据又再次重述。(估计保险业的金融分析师会觉得很痛苦,而人寿的小股东,同样会觉得很痛苦,数据多次重述,非常混乱)。
从2009年的年报第17页附注4,可以看到,该重述的方法,一方面是将投连险和万能险部分从寿险和长期分红保单拆出,从1,944百万,变成53,424百万。同时,寿险准备金从607,363变成515,323百万。这两者相抵,尚有40,506百万的净资产释出,于是人寿股份又将其直接在“递延所得税负债”中,增加了负债项差额9,973百万。
(如果按照25%税率,这9973百万税负,对应过来便是39,892百万的盈利,正好大略等于释放出来的“多余“准备金,这部分真正体现了人寿股份的准备金算法中,之前康宁终身寿险部分最终的递延盈利的一次性释放!读者从此处可印证前面长期保单的利润延后这一说法。而人寿股份在做会计报表时,预先将该利润的税收都扣减了,可见其保守,即是现今的账目,已经预扣了日后盈利时的税收,日后获得利润时,不再需要考虑税收,而是将真金白银的净利润释放入净资产。)
于是,再来看看2008年后A股年报的净资产算法,由于会计准则的再调整,因此,除了2008年数据重述之外,还在《利润表》中列出“其他综合收益“一项,该项目正是体现了“资本公积金”所列出的,“公允价值“的变化。
所以,上述这个表格,说明实际上,2009年执行第2号文,只是一次性影响了利润和净资产的数据重述,(即险种分拆),对于净资产和净利润之间的逻辑算法(游戏规则)而言,实际上在2006年的那一次会计准则变化,已经得到体现,即是人寿股份,A股的净资产算法,增加部分,除了和常规工业已有,由净利润变化及分红支出影响之外,还加入了一项长期投资(“长棍”)的公允价值变化。下面来看看根据这一更新的游戏规则,出来的数据。
表8-3 净资产增长与净利润-分红关系(2008-2010)
年度 |
(1)减少数股东后净资产 |
(2)净资产差额 |
(3)净利润 |
(4)税后分红 |
(5)=(2)-(3)+上年(4) |
本年增加 |
本年减少 |
(8)合计 |
(5)-(9) |
2008 |
173,947 |
|
19,137 |
6,605 |
-33,423 |
28,091 |
-61,543 |
-33,452 |
29 |
2009 |
211,072 |
37,125 |
32,881 |
19,896 |
10,849 |
29,589 |
-18,774 |
10,815 |
34 |
2010 |
208,710 |
-2,362 |
33,626 |
|
-16,092 |
13,340 |
-29,411 |
-16,071 |
-21 |
可以看到,每一年净资产的波动起伏,受净利润影响部分,还不如受该部分长期投资公允面值的变化来得明显,要考察该部分的真正影响,则必须用数年以上的总和数据来看待。(即长棍中资产面值波动,在长期下会数据更趋平稳)。
2006年人寿上市,募集了资金,所以净资产会有一个变化。如果从2007年开始,一直看到2010年,该部分的“长棍“的变化,(读者可以自行将这4年的长棍变化相加。)4年间,人寿股份累积减值了7,491百万的长期投资资产。再来看看这4年间,上证指数的点数变化:2007年1月1日,上证指数开盘点位为2728.19,到了2010年12月31日,上证收盘点数为2808.08,指数点位实际上在4年间略涨。由于“长棍”的意思,就是长期投资,而债券只须持有不变直到到期,实际价值便会稳定不变。因此,为何4年间,上证指数略涨的情况下,人寿股份的长期投资部分,公允价值会减值?(这同样体现了人寿会计的保守性,不过具体留待投资一节处理)。
这一节的讨论,到这地方,便可以看到,如果撇开“公允价值变化”的影响,(这样一种影响在过去数年,累积起来是略略减值)。实际上,整体净资产的来源,便是直接来自原初的账面价值,加上发行股票之后,以及过去几年净利润留存收益的积累。
如同前面7节所讨论的,由于长期保单的盈余损耗导致的会计“亏损模式“,净利润实际上,是依赖于投资收益抵消盈余损耗后所剩余。这一亏损模式,导致当期利润比实际赚钱的,要低估很多。从而,这也意味着,在一个原初账面值,(原始净值+增发股东资金)之上,如果逐年叠加一个净利润的话,叠加的结果,同样也是低估。这意味着,每年的净利润被低估的部分,累积起来,便是净资产的低估。所以,从此处可以推出,单纯的PB估值,特别是用A股的B,也不适合为人寿股份估值。
这样一种账面资产净值的低估,对于人寿股份的经营而言,在达到偿付能力额度之前,不会因为这种账面资产净值的低估,而需要减少承接保单。(也即是说,对于人寿股份来说,任何会计模式,说到底,便是在资产池中画圈圈而已。各种赖以估值的基础数据的差异,便是因为画圈的方式不同而引起。)于是,总资产继续增长,而账面资产净值,在净利润增长以前,很可能跟不上总资产增长的幅度,从而,意味着”资产/净资产“规模的扩大,即是杠杆比例的提高。
从下表的数据,便可以清晰的看到,2006年,由于A股上市,账面净资产高速增加,从而降低这一杠杆比率,此后数年,在没有从外部募集资金的情况下,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这一杠杆比率逐步提高,这正显示了账面净资产、净利润的低估。笔者相信,后续年份,如果不扩股募集新的资金,这一杠杆比率仍将继续扩大。
表8-4资产和净资产的杠杆比率
年度 |
股数(百万) |
A股净资产 |
每股净资产 |
总资产 |
杠杆比率 |
内含价值 |
内含价值/净资产 |
2003 |
26,765 |
54,581 |
2.04 |
328,720 |
6.02 |
|
|
2004 |
26,765 |
57,500 |
2.15 |
433,671 |
7.54 |
90,073 |
1.57 |
2005 |
28,265 |
62,951 |
2.23 |
559,219 |
8.88 |
113,954 |
1.81 |
2006 |
28,265 |
98,994 |
3.50 |
764,395 |
7.72 |
181,990 |
1.84 |
2007 |
28,265 |
169,771 |
6.01 |
894,604 |
5.27 |
252,568 |
1.49 |
2008 |
28,265 |
173,947 |
6.15 |
987,493 |
5.68 |
240,088 |
1.38 |
2009 |
28,265 |
211,072 |
7.47 |
1,226,257 |
5.81 |
285,229 |
1.35 |
2010 |
28,265 |
208,710 |
7.38 |
1,372,735 |
6.58 |
298,099 |
1.43 |
如果将港股年报的会计模式,看成另外一种画圈圈的形式,也可以看到其间的差异,作为对照,笔者将港股净资产列出,和A股做对照。可以看到,每一年,港股的净资产数据,都高于A股,其原因,是期交的手续费做了摊销,因此更能够体现逐期盈利的能力。
表8-5港股净资产和内含价值对比
年度 |
A股净资产 |
港股净资产 |
内含价值 |
内含价值/港股净资产 |
2003 |
54,581 |
|
|
|
2004 |
57,500 |
66,452 |
90,073 |
1.36 |
2005 |
62,951 |
80,378 |
113,954 |
1.42 |
2006 |
98,994 |
139,665 |
181,990 |
1.30 |
2007 |
169,771 |
205,500 |
252,568 |
1.23 |
2008 |
173,947 |
180,649 |
240,088 |
1.33 |
2009 |
211,072 |
|
|
|
2010 |
208,710 |
|
|
|
但是,2008年以前,港股年报中,收入一项,也受险种拆分影响,比如鸿丰一类的两全分红险,并没有作为收入处理,而是在该保单到期才处理,因此,该种画圈方式,也不能完全体现公司的运营,特别是在该类两全险在银保渠道大幅增长时。
更进一步的,笔者将年报中的“内含价值”(embedded Value) 数据也一起列出,分别与A股及港股账面净资产比较,可以明显看到,除了2007年募集资金之外,内含价值与股东权益,也大致保持一种稳定关系。近似的,作为一种估值法,“内含价值”常被看成类似于其他产业,在公司被清算时的账面净值。
林森池在2008 06 20访谈中指出的,:“P/EV是一个可靠的估值方法;EV包括保单的赚钱能力、新签保单的价值、投资回报、和发行新股。有分析员话要睇保费收入增长、续保率、新保单数目上升速度…但总言之,唔好只睇一个数据,要全面睇,睇生意模式。”。
相对来说,PEV比PB及PE可靠很多,因为这种方式涵盖的寿险公司的运营情况最多,但必须指出的是,不能单纯的依赖于这一简单的数据来为寿险公司估值。因为无论任何一种估值方式,说到底,均是在人寿公司的资产池中,采用各种不同的画圈形式,来分解出类似于“资产”、“负债”、“收入”、“股东权益”等会计学意义上的对应部分。
笔者不打算在这一节开始,岔开去讨论2008年以前港股年报与A股的差异,也不打算讨论”内含价值“这一概念及算法的问题。考虑到现今保险公司的会计准则在各个地区,比如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准则、加拿大准则的差异并存,正显示了各种准则用于保险行业时的不完全适用问题。如果将EV看成类似于寿险公司的Book Value的话,那么,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其赚钱能力,特别是,其中还涵盖了“新业务价值”及未来的投资收益折现。因此,如果不详细的进一步讨论分析人寿公司的业务,而简单的用一个简单的EV数值来给一家仍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公司估值,很可能是过于简单粗暴了。
从下一节开始,继续沿着A股年报数据,讨论人寿股份,收到保费后的投资。
Michael chen 201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