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泰研究十五:扩股扩容和竞争(1)
(2011-09-24 08:49:55)
标签:
股票 |
分类: 公司和行业 |
http://blog.donews.com/michaelchen/archive/2009/06
在上一节,关于鲁泰税收的讨论中说明,该公司非常懂得深入研究税收政策,充分利用各地的税收优惠,来减少税收对净利润的剥削,由此增厚股东投资回报。
2008年的税制改革,最终虽然使企业的股东多付出了3%的毛利润。但实际上,却将企业从70%以上出口的限制中解放了出来,更能够充分利用中国未来20年经济蓬勃发展,内需不断拉大的大好良机,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此投资者应从长远战略布局来考察这一问题,重点关注企业的管理层,是否具备雄才大略,懂得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拓展国内市场,而不应仅仅着眼于短期利润得失。
这一节,要讨论的是,鲁泰公司在其成长过程,如何利用其上市地位来增大公司实力并形成竞争优势。进而以理解未来如果公司继续需要扩展时,股市又会在公司的战略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以及投资者的应对策略。在此之前,需要探讨的是轻工业的生意模式。
林森池在《证券分析实践》中说,轻工业是过度竞争的生意。资金流转永远是大问题。因为原料和机器、厂房,均需要资金来购入,薪水也随要及时支付。但货款,却需要在制成品完成后,才能收到。轻工业的生意模式,有数个致命性缺陷:一是原料一涨价,便会压缩毛利润。二是工业几乎没有专利,市场竞争无日无之,任何人有资金,便可以参与。三就是设备要不断更新,要提高效率及产品进步,便需要不断投放资金。对于投资者来说,每年有收益却没有现金流可以返还,没有足够本金者,更可能在这场长跑中被拖垮。这些都是轻工业所面临的先天困难。
由于竞争的作用和技术的轻易模仿,轻工业很难形成市场经济专利,但长期的市场竞争下,总有一些优势企业跑出。林森池举出一个例子,是德昌电机。林指出,这家公司的经营之道,是薄利多销,降低成本,保持高素质,最后是拓展新市场。售价低,效率高,生产规模要大,这都是最常见的商家的生意经。但这几项,做到极致处,可以令新的生产商无利可图,而不敢加入竞争,从而形成市场经济专利。但同时投资者又要理解到,如果市场拓展已经见顶,接近饱和,那么,长期来看,利润增长,便大极有限。
从这个角度,简单来说,轻工业要形成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便是要做强做大。强就是在性价比比同行强的情况下,还要获得比同行高的利润,大就是市场份额不断扩充,通过挤压竞争对手来形成规模优势,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
做大做强的核心重点,便在于资本的扩充。必须有足够的资本来建设厂房、增购机器,囤积原料,雇佣员工,之后加上完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良率,才能基于其上,谈论竞争战略。同时,在鲁泰公司的招股书中,该公司也披露进入该行业的壁垒所在:“与原材料生产及服装加工比较,面料生产的进入门槛比较高,主要原因是生产工序长,设备价格昂贵,环保方面投入也较高”。也即是说,关键壁垒,在于资金壁垒和知识积累。
资金的重点,便在于核心股本金。因为基于股本金上的负债只是用杠杠的方式放大了资本金而已。而核心资本金的来源,不外三个渠道:(1)直接注资。(2)增发新股。(3)留存收益。下面来回顾鲁泰公司发展的历史,看其是如何增大这一核心资本金。
按照该公司资料介绍,该公司前身鲁泰纺织有限公司, 于 1988年10月18日由淄博七棉与泰纶纺织共同设立的中外合资企业。1990年3月鲁泰纺织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投产。1993年实行股份制改造,发行内部职工股2000万股。199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市场发行B股8000万股,融资1.5亿元港币。2000年底,公司又成功增发A股5000万股,融资8.9亿元。2008年底,增发1.5亿股,融资9.5亿人民币。公司资产从1997年的5.9亿发展到2007年的58.6亿,(2008年70.9亿)净资产从3亿发展到22.6亿。(2008年35.4亿)在10年间,资产、净资产及利润均扩大了10倍。年复式增长率为30%。下面来分拆一下该公司是如何成长的。
|
|
|
|
|
历年股本、分红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年度 |
总资产 |
净资产 |
净利润 |
总股本 |
净资产/股 |
收益/股 |
每股分红 |
派出现金 |
留存收益 |
留存比率 |
|
1994 |
42,560 |
16,237 |
609 |
7830 |
2.07 |
0.08 |
0.25 |
498 |
111 |
18.21% |
|
1995 |
48,459 |
16,242 |
1,667 |
7830 |
2.07 |
0.21 |
0.26 |
1,417 |
250 |
15.00% |
|
1996 |
48,228 |
15,403 |
2,734 |
7830 |
1.97 |
0.35 |
0 |
0 |
2,734 |
100.00% |
|
1997 |
59,253 |
30,982 |
4,004 |
15830 |
1.96 |
0.25 |
N.A |
3,254 |
750 |
18.73% |
|
1998 |
58,125 |
32,107 |
5,359 |
15830 |
2.03 |
0.33 |
0.2675 |
4,235 |
1,125 |
20.99% |
|
1999 |
61,000 |
33,517 |
6,443 |
15830 |
2.12 |
0.41 |
0.318 |
5,034 |
1,409 |
21.87% |
|
2000 |
141,855 |
121,106 |
8,536 |
20830 |
5.81 |
0.42 |
0.45 |
9,374 |
-837 |
-9.81% |
|
2001 |
148,936 |
124,001 |
11,353 |
27079 |
4.58 |
0.42 |
0.318 |
8,611 |
2,742 |
24.15% |
|
2002 |
179,449 |
125,994 |
12,719 |
35202.7 |
3.58 |
0.36 |
0.3 |
10,561 |
2,158 |
16.97% |
|
2003 |
259,076 |
145,213 |
19,173 |
42243.24 |
3.44 |
0.45 |
0.375 |
15,841 |
3,332 |
17.38% |
|
2004 |
398,887 |
158,282 |
27,994 |
42243.24 |
3.75 |
0.66 |
0.375 |
15,841 |
12,153 |
43.41% |
|
2005 |
441,569 |
173,716 |
31,145 |
42243.24 |
4.11 |
0.74 |
0.3 |
12,673 |
18,472 |
59.31% |
|
2006 |
499,114 |
196,651 |
33,423 |
42243.24 |
4.66 |
0.79 |
0.3718 |
15,706 |
17,717 |
53.01% |
|
2007 |
586,963 |
226,602 |
45,973 |
84486.48 |
2.68 |
0.54 |
0.2223 |
18,781 |
27,191 |
59.15% |
|
2008 |
709,185 |
354,123 |
51,294 |
99486.48 |
3.56 |
0.60 |
0.2 |
19,897 |
31,397 |
61.21% |
由于公司在1997年才上市公开交易,年报、财报数据也才于此时才向外披露,此前的数据,外人无法追溯。但根据公司年报及历次招股书中的注释,大致历程可推测如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