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页
(2023-03-11 17:19:52)《南史·陆厥传》记载:“ 约 ( 沈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这是从音韵上讲的。比音韵更重要的是篇章结构,即“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有定位”,一改诗歌漫无限制的千年传统。现在我们回看诗史就很清楚,永明体是律诗的试验体,而四声八病,也就是律诗的第一块奠基石。没有四声,何来八病?没有四声八病,何来永明体?没有永明体,何来律诗?律诗一诞生就广受欢迎,至今千年,愈演愈烈。我在汉中曾跟许大明说过,唐宋之后哪个名家诗集没有律诗?当代诗词复兴,哪个诗体最活跃?诗坛争论,热点焦点何在?可以说个笑话,现在是无律不成诗,无律诗不成刊,诗不合律没人读。何也?还是律诗美呀,艺术含量高啊!不但篇章短小阅读容易,含蕴丰富耐人咀嚼,而且可以欣赏构思和笔力,意象之鲜明,对仗之工巧,句子之警抜,用字之精妙。从阅读欣赏的投入产出说,成本小而收益大。对一般作者来说,你连五言八句的律诗都写不好,还能写好古诗古风吗?对初学者来说,格律就是一种艺术修养,一个艺术门槛。你的无限诗思,首先得要学会提炼和剪裁,“散乱平庸删汰尽,要留精妙让人寻”(《毡房论诗十六首·炼意》)。可见律诗创立的必要性和久远的历史意义。所以说,永明体就是一场诗体革命。八病作为革命中的举措,或有不当,弃之可也。犹如米在谷壳中,去壳吃米可也,原不必吃米吞壳的。
其实永明体作品留存至今不少,但无一首合乎规范,即王渔洋《律诗定体》所列的律诗平仄格律。包括沈约本人和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誉为健将的四位诗人谢朓、王融、何逊、阴铿,所举实例,没有一首合格。所以我怀疑朱光潜是否弄懂了平仄字音和律诗格律,至今也没见他一首律诗作品,不管是七律还是七绝。当然也有可能,是朱光潜懂格律而不愿写,怕受其束缚。查《古诗源》录沈诗12首,无一首合格。但虽无合格律诗,却有合格律句。如《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第四句音律失对,腹联、尾联失粘。尽管如此,大多诗句却是合律的。就像现在的律诗初学者,因才入门,可以按律造句了,但对全篇格律还未掌握。可见初创阶段,律诗尚未定型。沈约提出的四声八病,他自己也未做到。所以大家只称“永明体”,而不叫“律诗”。从《古诗源》所录诗看,徐陵(507-583)的《关山月》:“关山三五夜,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陈昭的《昭君词》:“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汉地随行尽,胡关逐望新。交河拥塞雾,陇日暗沙尘。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算是真正的五言律诗。随后萧悫《上之回》,庾信(513-581)《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和侃法师》《重别周尚书》,王胄(558-613)《别周记室》,王申礼《赋得岩穴无结构》,吕让《和入京》,明余庆《从军行》,都是合格的五律、五绝。无名氏《送别诗》,才是合格的七绝 。所以沈德潜点评萧悫《上之回》,“声律俱谐,唐音中之佳者。”说此诗是唐人律诗中的佳作。从南朝484年(永明元年)到618年(隋亡),再到676年(四杰,王勃死),沈宋(712年宋死),将近200年几代人的接力研练,律诗才最终定型推广。所以我认为,八病可以批,可以不理,但其功大矣,不可否定。
读书要体察作者用意,是批判否定,还是建设创造?我以为沈约的八病是建设性创造性的。他不光是提出八病,还有《文章三易》之说,即“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不愧一代文坛领袖,开山导河,功载千秋。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厥功甚伟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元代关中刘鉴普及诗律的一个口诀。我最先见此口诀是读雷树田教授的书。后来读王力的《诗词格律》和其他文章,知道这个口诀有局限性,好处是易学易记,缺点是不能涵盖某些特殊律句存在的问题。后来在网上发现“夏万三的博客”文章《读【切韵指南】》,才知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来自元代关中人刘鉴的《切韵指南》。刘鉴字士明,自署关中人。生卒年不详。此书成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上承司马光《指掌图》,下继韩道昭《五音集韵》(成书1208年),根据当时存在的音韵问题而著,全称《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刘鉴自序云,“声韵之学其来尚矣,凡穷经博史以声求字必得韵而后知韵,必得法而后明法,必得传而后通,诚诸韵之总括,订字之权衡也。虽五土之音均同一致,孰不以韵为则焉。”因“作检韵之法”。被专家称为“汉语等韵学史上著名的五大韵图之一”,印版有明弘治间刻本,明正德间刻本,明万历间刻本。收入《四库全书》、《碧琳琅馆丛书》、《芋园丛书》。可见刘鉴是一位很有影响的音韵学家。书中所讲字“分五音:见溪羣疑是牙音,端透定泥舌头音,知彻澄娘舌上音,帮滂并明重唇音,非敷奉微轻唇音,精清心邪齿头音,照穿审禅正齿音,晓匣影喻是喉音,来日半舌半齿音。”“见字求声篇内检,知声取字韵中寻。”在元明两代就是一本诗人必备的韵书。我们现在四声分明,阴阳可辨,都是前贤们代代积累的研究成果。夏三万博文说,不管“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有多大缺点,但在普及广大群众掌握诗律上“厥功甚伟”。《【四库全书】提要》也称此书为“指玉钥匙”。这就像我对一些初学者说的,《新华字典》中的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还将新字典,当作夜明珠”(《劝振义学诗》),他一下就记住了。不然你说了好多,他记不住,反倒越讲越糊涂。先把人领进门,等他掌握之后,再讲新旧韵差异,他就容易懂了。读书就像交友,先见其长,得其益,不可因他有缺点就不交往。唐太宗用人用其长,也是这个理。因噎废食就是一个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