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沈约八病谈起——关于诗词艺术的几个问题

(2023-03-11 17:14:44)
从沈约八病谈起
——关于诗词艺术的几个问题
                                                    魏义友
一,问题的提出
二,沈约四声八病是律诗创体的奠基石。
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普及诗律,厥功甚伟。  
四,律诗定体是一个划时代总结,具有定向导航意义。
五,合掌和上尾,涉及律诗的语言结构和音律艺术。
六,孤平和拗救,可以不管,但不可以否定。
七,三平调与三仄脚,无关大碍。
八,唐诗启示,我读唐诗的八点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
2月4日,孟建国会长在长安诗群转发李树喜先生论孤平帖子,我跟帖回几句:“李树喜谈孤平一文值得一看。其说属于新潮流,新观点,有点“六经注我”意味。相比王渔洋,一个是大师,一个是曲学者。王能总结《律诗定体》,李能吗?按李说,仄韵为何不入定体?刘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全不对。李言唐宋无孤平之说,明清多事,全不理解孤平在律诗音调上的意义。还有“上尾”之说,台湾张梦机有专论。艺术上的这种讲究与否是艺术造诣高下的重要体现,虽属细微末节,可以允许你做不到,但否定它则证明了你的窄陋。”孟会长回帖:“老魏好!您可以专文与李树喜先生讨论一下孤平、三平三仄等问题,明确阐述您的看法和理由。这很有益处。”
次日我回答孟会长:“谢谢孟会长高看和器重。刚见孟会长帖子,即想动笔。但再一想,不写为宜。根本问题是李的观点是新潮流,代表了一批粗糙诗人和初学者的愿望,辩论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会起反作用。这种事经的看的多了。不管对错,人各有见。即使不对,我喜欢呀!何况艺术审美,各有偏好。谁是谁非,很难断定。就是断定了,又有多大意义?大多情况还是我行我素。因此我认为,自己可以在小圈子对诗友们谈不同看法,不必花时间写大块文章。我历来的做法是,对诗对文,有不同看法,可以而且应该提出自己见解,但不必辩论,徒费时间。现在人一个比一个能。所以跟李先生辩论,是鸡蛋碰石头,没事找事,惹火烧身。我的文债高垒,自己事都干不完。何况人家是大人物,《光明日报》社长兼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粉丝多,势力大。还是各玩各的好。”没想到孟会长还是想让我写:“我的意思跟你一样,不必跟谁辩论,客观地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对诗词创作发展有利。固然人各有见,见各有理,但对诗词格律中的重要规范,总得大体一致,否则以何为准绳,如何遵循、怎么比较呢?我支持你发表见解。理不辩不明,路不走不到啊!”(2023.2.6.10:36)看来得写个漫谈式的短篇以答。先从沈约八病谈起,讲一下律诗的意义,押韵,上尾,孤平等等。还有王渔洋的律诗定体,我的唐诗启示,即我读唐诗的八条总结。既是自己多年来学习钻研诗艺的体会和总结,也是给省诗词学会的一个学习汇报。正确与否,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沈约八病说有其合理性
沈约的“八病”,《辞海》中列有词条。我第一次见到此词的是负面意思,说它是诗歌创作的绳索、桎梏,束缚思想,禁锢灵气。后来人们提到它,也多是批评,因此,它至今都是一个被批判的词条。请看《辞海》原文:
【八病】 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当避忌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据《文镜秘府论》所述: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宋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尾皆浊音而中一字清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中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纽之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任”、“入”为一纽,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祍”、“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沈约此说,不久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老实说,我对八病,到现在也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没有弄得很明白。但有一点我知道,这是沈约当年创立永明体的理论归纳和经验总结。沈约著有《四声谱》,这是律诗在创始探索阶段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发明创造。因有四声之倡导,才有八病之讲究。同时代人有周颙,亦善音律,著有《四声切韵》。据朱光潜《诗论》说,一帮子音韵学家有感于诗歌分家,诗只读不唱的现实,为增强诗的音乐性,借鉴于印度的梵音学,切磋探讨了很长时间,才由沈约做出总结,归纳为四声八病。可以说这是一代最杰出的诗人音乐家们的研究成果。《南史·陆厥传》记载:“ 约 ( 沈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