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地之书——芷蘭农场行思录廖理南

(2025-11-16 07:38:05)
大地之书
——芷蘭农场行思录
廖理南

开篇:晨耕如翻卷史册

        熹微晨光刚漫过田埂,芷蘭农场的土地便在拖拉机履带下苏醒。黝黑的泥土翻涌如墨浪,恰似一部摊开的千年史册,被锋利的犁铧郑重掀开,每一道沟壑都是深嵌的行楷。青翠秧苗顶着晶莹朝露,在田畴间舒展腰肢,仿若从书页间隙冒尖的新鲜字句,带着晨雾的湿润与生机。而在这蓬勃之下,千百年来的人事悲欢、血泪沉淀,早已如盐融水,悄无声息渗入土地肌理 —— 那是大地之书最隐秘的注脚。
       岁月本就是无形的犁铧,每一次深耕都刻下光阴的笔迹。王祥上湾、下湾的袅袅炊烟,龙湖的粼粼波光,得胜山的苍劲轮廓,松梅岭的虬枝疏影,大王庙的飞檐翘角,徐文藻烈士故里的青石板路…… 这些地名如散落的古老标点,在皖西南宿松芷蘭农场所在地之佐坝乡的版图上串联起一部深沉浩荡的地方史。当犁尖划破晨雾,泥土翻涌的腐殖质芬芳里,混着被唤醒的集体记忆,丝丝缕缕,缠绕鼻尖。

回溯:孝泉润泽的根脉

        循着泥土深处的温热芬芳,王祥上、下湾的传说便如汩汩清泉,从时光缝隙中涌出。晋时凛冬,孝子王祥为疗继母沉疴,解衣卧冰求鲤。那腔至纯至真的孝心,竟让坚冰为之迸裂,寒水为之动容。如今那湾碧水依旧澄澈,倒映着天光云影,我俯身凝望,仿佛能穿透千年时光,看见刺骨冰面下,一颗滚烫如熔岩的赤子之心在搏动,暖意顺着水波漫延至今。
        孝行感天,正是这方水土千年涵养的至情至性。寒冰消融之处,无形的根须已在黝黑泥土下悄然滋长,盘根错节,渗入世代居住者的血脉。田埂边丛丛野菊,莫非是从《二十四孝》泛黄书页间飘落的插图?老井壁上深深浅浅的绳痕,何尝不是孝心打磨出的时光刻度?这种温润绵长的养分,滋养着人性中不灭的温情灯火,让每个晨昏的炊烟都裹着伦理的暖意,在农舍上空久久萦绕。

眺望:雷池古训与铁血疆场

        视线越过龙湖浩渺烟波,这片开阔水域曾是赫赫有名的古雷池腹地。“不越雷池一步” 的警世古训,曾是多少朝代恪守的无形疆界,在史书上留下重重一笔。如今万顷波涛依旧,却早已涤尽当年的烽烟肃杀。白鹭盘旋掠过水面,翅尖划破倒映的云影,恍若在翻阅一页页流动的历史,翅羽带起的涟漪,是时光的墨迹在轻轻晕染。
        不远处的得胜山,如一道凝固的霹雳,骤然劈入视野。昔日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此陈兵鏖战,金戈铁马曾令大地战栗,山风都裹挟着杀伐之气。山岩间至今留存的箭镞凹痕,是那场血战最沉默的见证者。指尖抚过粗糙的岩石肌理,凹痕处仍带着历史的余温,耳畔似有战鼓裂云的轰鸣穿透时空 —— 那是冷兵器时代的金属交响,是决定王朝走向的命运鼓点。如今松涛阵阵,恰如千军万马收兵回营的渐远蹄声,将铁血记忆化作山川永恒的呼吸,在风声中低回。
聆听:泥土记忆里的婉转清音

       土地的呼吸,远不止金戈铁马的余响,更有文明之花在时光枝头静默绽放。松梅岭上,三月三的戏台虽已湮没于草木,却似仍在风中咿呀吟唱着悠扬的黄梅调。当年灼灼桃花映着戏装,酥润春雨打湿台板,台上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的清越歌喉,台下 “长子来看灯,挤得颈一伸” 的鼎沸欢语,皆已随风飘散,却被泥土悄悄收藏。
       泥土是最忠实的听众,从不遗漏半分清音。它将《天仙配》的缠绵悱恻、《女驸马》的跌宕传奇,都化作根系间流动的旋律,在岁月里静静发酵。当春风拂过新绿秧田,禾苗摇曳的姿态里,藏着《打猪草》的轻快节奏;露珠滚落稻叶的声响,带着《夫妻观灯》的诙谐余韵;就连蛙鸣蝉唱,都沾染了黄梅调的婉转肌理。艺术的基因就这样在土地深处代代相传,让每一季丰收都带着戏曲的尾音,在田埂间久久回荡。

感怀:德政清风的千年回响

        在这片承载千年记忆的土地上,大王庙的飞檐翘角勾勒出另一道精神天际线。这座为纪念宿松首任县令张何丹而建的庙宇,默然伫立在芷蘭农场所在的佐坝乡,青砖黛瓦间满是岁月的沉淀。遥溯汉代,这位贤明县令在此 “教民垦殖,兴修水利”,仁政如春风化雨,泽被乡里,让荒田变沃土,旱涝成丰稔。
        庙宇青砖上的斑驳苔痕,是时光写下的赞美诗,每一丝纹路都记录着民心所向。我在殿前驻足,仿佛看见张何丹手持耒耜,带领乡民开垦荒田的身影 —— 他脚下的泥土,后来长出了连绵稻浪;他播撒的垦殖种子,最终长成了 “勤政爱民” 四个金色大字,刻在百姓心间。乡民们供奉的不仅是香火,更是对清廉吏治的永恒期盼。这种期盼如庙宇旁的古柏,历经千年风雨,枝干愈发苍劲,始终保持着向上生长的姿态,与农场的现代温室遥遥相对,构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铭记:忠魂热血滋养的苍松翠柏

      泥土最深处,沉睡着比历史更炽热的温度。徐文藻烈士故里与陵园,庄严肃穆地矗立在不远处,青松翠柏环绕,隔绝了尘世喧嚣。那位年仅 26 岁的共产党员,在大革命失败后身陷囹圄,面对酷刑坚贞不屈,最终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他殷红的热血浸透了这片挚爱的土地,让每一寸泥土都带着信仰的温度,成为永不枯竭的精神养分。
        陵园中的苍松翠柏,枝干如铁,针叶似剑,正是烈士精神的具象化。仰望巍峨纪念碑,碑文中 “为真理而死,虽死犹生” 的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刺痛双眼。泥土之下,烈士的忠魂化作最肥沃的养料,让这片土地永远生长着不屈的脊梁。当春风吹过陵园,松涛阵阵,那是英雄与新时代建设者的深情对话,是信仰力量在岁月中的永续传承。
夜幕:灯火与记忆的辉映

       夜幕低垂,芷蘭农场的灯火次第点亮,如散落人间的星子,温柔地与土地深处的记忆遥遥辉映。现代温室的 LED 灯带勾勒出科技的轮廓,与王祥卧冰处的清辉、得胜山的烽火余烬、松梅岭的戏台烛光,在时空中交织成一张光之网络。这片无言的厚土,正以博大的胸膛,将历史的馈赠转化为未来的动能,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拖拉机手老李结束了一天的耕作,坐在田埂上点燃旱烟。火光在他布满老茧的手指间明灭,与远处温室的灯火连成一片,温暖了夜色。他皴裂的手掌里,握着刚摘下的富硒稻穗,颗粒饱满,带着泥土的芬芳。“今年试种的品种长势好,秋收肯定是个丰收年!” 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耕耘的满足。我看着他的手掌,仿佛看见王祥的孝、张何丹的勤、徐文藻的勇 —— 这些品质如同稻种,在一代代农人血脉中传承,在泥土里生根发芽,结出新时代的硕果。
结语:根脉相连的生命之树

       泥土从不言语,却始终以沉甸甸的稻穗、饱满的果实作答。站在芷蘭农场的观景台上俯瞰,田畴间的阡陌纵横交错,恰似大地摊开的书页;万亩稻田随风起伏,宛如翻动的册页,每一页都写满了文明的密码。王祥上湾的孝泉、雷池的古训、黄梅的清音、烈士的忠魂,都已化作这部大书的注脚,成为滋养新生的精神沃土。
        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标本,而是深植于现实沃土中的一棵常青生命之树。它的根系深扎于 “仁义礼智信” 的文化土壤,汲取着孝、勇、勤、廉的养分;枝叶却向着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的蓝天伸展,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我们都是这棵大树上的新芽,既吮吸着千年文脉的滋养,又肩负着续写篇章的使命。当春风再次拂过芷蘭农场,新的篇章正在犁铧下破土而出,带着泥土的芬芳与历史的温度,写向无尽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