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建国与他的芷蘭农场:乡野间的诗意栖居廖理南

(2025-11-15 15:29:14)
王建国与他的芷蘭农场:乡野间的诗意栖居

廖理南



应芷蘭农场主王建国先生之邀,11月14日,我们几位友人欣然赴约,探访这片藏于宿松乡野的秘境。车行至龙湖之畔,风便携着泥土的湿润与草木的清芬扑面而来——不似都市的浮尘,是能沁入肺腑的纯粹。芷兰农场便在此时撞入眼帘:如一颗未经尘俗雕琢的明珠,静静卧在宿松县松梅岭的臂弯里,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等候着每一束寻觅安宁的目光。

归雁还巢:从都市精英到田园耕者

王建国是这片水土养大的孩子。在都市打拼数十年,他积攒的不仅是财富与见识,更有一颗愈发滚烫的归乡之心。像一株逆生的植物,他执意挣脱钢筋水泥的束缚,将根系重新扎回故土的深处。"建设家乡"四个字说来宏大,落到实处,却是日复一日的躬身劳作,是把满心热忱沉甸甸埋进熟悉的泥土,任其在风雨中生根发芽。

"我生在这片土地,长在这片土地,终究要回到这片土地。"王建国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当许多人还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徘徊犹豫时,他已用行动诠释了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

芷蘭雅韵:名字里的文化密码与主人风骨

"芷兰"二字,自带千年文脉的清韵。既从《楚辞》"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幽远意境中走来,又与范仲淹笔下"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清雅不谋而合。它不争桃李春色,不慕市井浮华,只在湖山之间,静静吐露独有的芬芳。

这恰如农场的主人——王建国常着一身粗布衣衫,脚踏素面布鞋,裤脚偶沾泥点,笑容里却沉淀着挥之不去的儒雅。他不像逐利的商人,反倒像从陶渊明诗行中踱步而出的耕读之士,眉眼间藏着书卷气,掌心却带着土地的温度。"梦想的火苗从未凋亡,向上,是它唯一的信仰",他笔下的诗句,正是其灵魂最坦诚的独白。

田园画卷:四季流转间的自然馈赠

循着蜿蜒的石板小径向农场深处走去,四季的风景便在脚下铺展。生态种植园里,绿意泼洒得毫无保留,青菜的嫩脆、生菜的油亮、番茄的嫣红,交织成最鲜活的田园画卷;陶艺工坊隐于竹林深处,青砖黛瓦映着竹影婆娑,晴时沐光,雨时听风,默然静立间自有禅意。

而最令人心动的,莫过于那泓被称作"瓦尔登湖"的碧水——夏日荷叶亭亭如盖,锦鲤在叶间嬉戏,漾起圈圈涟漪;湖畔的玻璃观景台与哥特式尖顶旅馆,晴日里折射出晶莹的光,雨幕中则化作朦胧的剪影,恍若旧梦。南岸松杉林间的凉亭下,悬着几串叮咚作响的风铃,船木打造的桌椅带着岁月的温厚,于此小坐,泡一盏清茶,任湖风拂过衣襟,便自成一方与世无争的静美天地。

诗与远方:现代舒适与乡野韵致的完美融合

王建国最巧妙的心思,莫过于将现代生活的舒适,无缝编织进乡野的原始韵致里。你可以在农场大厦二楼典雅辉煌的大厅,伴着落地窗外的湖光山色,品味现磨蓝山或拿铁的醇厚;也可以移步窑洞面包坊,刚出炉的法式面包带着麦粉的本香,一口下去,香气直抵肺腑。

专设的酒窖里,一排排藏酒静默如诗,等待着懂它的人来赴一场微醺之约——正如他诗句中写的:"红酒瓶歪在柿树下,像我没有说出口的那些话",字里行间藏着文人式的怅惘与浪漫。若你是爱书之人,这里更是灵魂的栖所:书架上世界名著与乡土典籍相映成趣,伴着一盏清茶或一杯咖啡,外界的喧嚣渐渐远去,时光也仿佛放慢了脚步,只留墨香与心香萦绕。

现实与理想:田园牧歌下的坚守与担当

然而,田园牧歌的梦想,终究躲不开现实的风霜。当秋雨连绵,整座芷兰被雾气笼罩,精心烹煮的咖啡香气在空寂的大厅里悄悄飘散,科技馆里的智慧设备无人叩问,湖畔的露天舞台空等着观众的掌声与喝彩——正如微信名叫"呆呆呆瓜"的本村大学生所言,"王总的农场暂时还没有多少收益",甚至"水电费与工资单蜷缩在账本里,惆怅在无人的午夜疯长"。

但这片土地之上,更涌动着一份比阳光更炽热的真实:茶园、葡萄园与蔬菜园的深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土特产加工坊的机器声日夜不息;数十位乡邻在此找到了安稳的生计,不必再背井离乡,连远自巴勒斯坦的实习生也慕名而来,在田间地头学习农耕智慧。

王建国的儒商情怀,早已超越了诗书雅趣与利润报表的藩篱,悄然凝结为对土地的敬畏、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对乡梓未来的责任。他不曾刻意标榜情怀,却让荒芜的土地焕发出本应有的生机;不喊响亮的口号,却让乡亲们实实在在地捧起了饭碗,让漂泊的心灵有了归依。

生生不息:泥土深处的希望之歌

当夕阳熔金,将湖面染成一片暖橙,或烟雨迷离,让农场浸于水墨空濛,回望芷兰,它的身影或融于灿烂金晖,或隐于烟雨朦胧,都自带一种动人心魄的美。王建国用全部的心血与热忱,在这里写下了一首长长的田园诗。

这诗行里,有梭罗所说的"生活的事实",有柴米油盐的琐碎,也有超越盈亏计算的执着与坚守;这片被阳光深吻、也被风雨洗礼的土地上,一种比风景更恒久的"活法"已然扎根——它源于对乡土不离不弃的眷恋,源于对"家乡"二字最朴素的执念,最终长成了对家园未来无声而坚定的许诺。

那泥土深处,正有无数坚韧蔓延的根须,默默编织着比任何可见的华美建筑都更加可信、更加温暖的明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