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历史工作领域乱象丛生,伪造、篡改、阉割、涂抹、贩卖……历史正遭受残忍的“五马分尸”。对此,我们内心自当涌起一股不可抗拒的呼唤:当回归历史本真的源头,以敬畏与研索守护那份无比珍贵的纯粹与厚重——这不单是治学的根基,更是关乎整个民族灵魂健康的根基所在。
历史若反复被肆意涂抹,将如一组受损的生命图谱,引发文明肌体的致命病症:或为记忆断层导致的认知混乱,或为社会信任瓦解后的分裂,更严重者,历史如同被斩断根茎的巨树,终将坠入虚无深渊。放眼古今,史书粉饰篡改是陈疾沉疴:秦始皇为固王权,“焚书坑儒”,欲灭百家思想以塑单一“正统”;而赵高更策划了一场“指鹿为马”的旷世闹剧,公然以谎言置换全体认知。此类事件昭示着,篡改历史绝非史料游戏,而是扭曲群体记忆、窒息公共伦理的巨大病灶。
历史基因的修复与守护,必赖一双真诚之手穿行在时间浩渺之中,去拂拭每一粒尘封真相上的浮尘。历史学泰斗陈垣先生毕生执著于“竭泽而渔”之法,他在茫茫册页中爬罗剔抉,由微小细节处严加辨别,“毋信人之言,人实诳汝。”此精神恰如一双透澈明锐的眼,注视千年迷雾中的真相微光。纵使面对史料稀缺、面目模糊的先秦史迹,学者们依然埋首于铜器铭文与简牍残断之中,以近乎偏执的精确性力图重现古老王朝的轮廓——这正体现着对过往生命最虔诚的尊重。
然而,守护历史基因图谱,离不开一种支撑其稳定的坚实“双螺旋结构”:一链是学术的求索精神,另一链则是公众的清醒意识与社会制度的保障。学者需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甘愿隐于书斋沉潜钻研。而公众亦当共同培养认识历史真相的兴趣与素养,以理性辨别之力拒绝轻信迷妄幻象。社会的制度设施更应为此搭建公平平台,提供史料自由阅览的通道,保障历史研究能在开放、沐浴阳光的环境中进行与传播。
历史被肢解何止是逝去故事的残缺?它更是集体记忆的慢性谋杀,终将诱发今日现实的病痛。当下,我们当以虔敬之怀面对历史,让它在还原之光的照亮下、在研究之力的守护下重新获得生机与尊严。守护历史的基因图谱,才能让整个民族在清晰记忆的基石上健康生长。历史的退场,往往不是轰然一响——而是因遗忘而渐次窒息的叹息,最终淹没在失忆的沉寂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