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厚德载物”
廖理南
“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理念和道德修养准则,内涵深邃,影响深远。
一、 本源出处
“厚德载物”源自《周易》坤卦的《象传》: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势坤”:坤卦象征大地。大地以其广阔、深厚、柔顺、包容的特性而运行。
“君子以厚德载物”: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君子),应当效仿大地的品质,不断积累和增厚自身的德行,使自己具备承载万物、成就事业、容纳万物的胸怀与能力。
这里的核心在于以地为师,理解并践行大地所展现的德行。
二、
核心内涵解读
“厚德载物”包含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键词:
1. 厚德:
积累德行:
“厚”是动词,意为加深、加厚、积累。它强调德行是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自我修养、实践和积累才能获得的宝贵品质。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德行的广度与深度:
涵盖了儒家推崇的核心美德,如仁爱(爱人)、诚信(诚实守信)、正直(公正刚直)、宽容(宽大包容)、谦逊(虚怀若谷)、责任(勇于担当)、奉献(利他)等。要求个体在道德品质上达到深厚、坚实的境界。
内在修为:
“厚德”是内在的、根本性的要求,是“载物”的前提和基础。
2. 载物:
承载万物:
如同大地承载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万物生灵一样。
承担责任与担当:
指能承担起重大的责任、使命(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等)。德行越深厚,能承载的责任就越大。
成就事业:
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和功绩。稳固的道德根基是事业长久发展的基石。
容纳差异与包容万物:
拥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包容不同的人和事,容纳多样性,化解矛盾冲突。如同大地既承载高山也容纳低谷,既滋养鲜花也包容杂草。
承受福报与考验:
深厚的德行是承载福气的基础(古人认为“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也是承受人生挫折、苦难和考验的力量源泉。没有深厚的德行,过大的福报或过重的打击都可能令人崩溃。
外在表现与结果:
“载物”是“厚德”外在的表现和能力范围。
三、
二者的辩证关系
“厚德”是“载物”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深厚的德行,就不可能真正承担大任、成就大事、包容万物、长久地承受福报或磨难。德行浅薄,却占据高位或拥有巨大财富,往往难以持久,甚至招致灾祸。
“载物”是“厚德”的体现与检验:
深厚的德行,必然要通过其能承载的责任、成就的事业、包容的胸怀、应对顺逆的能力来具体体现出来。能否真正做到“载物”,是检验“德”是否真正“厚”的标准。
相互促进:
在承担责任、包容万物的过程中,德行也在不断得到锤炼和提升;而德行的加深又能让人承担更大的责任。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四、
现实意义与价值
“厚德载物”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价值:
1. 个人修养的基石:
它提醒人们,内在道德品质的锤炼是人生的根本。追求成功、财富、地位的同时,必须同步提升德行。德行是人生的底盘,底盘厚重,生命之车才能行稳致远。
2.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准则:
对于领导者和管理者而言,“厚德”是赢得信任、凝聚人心的根本,“载物”是其带领团队、驾驭复杂局面、推动事业发展的必备能力。领导者的德行高度决定了组织的格局和韧性。
3. 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
提倡包容、理解、宽厚待人,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和人,化解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克服狭隘和自我中心。
4. 应对顺境与逆境的智慧:
教导人们在顺境时要保持谦逊、感恩,更要修养德行以承载福报;在逆境中要以深厚的德行作为精神支柱,坚韧不拔,等待转机。德行是心灵的压舱石。
5.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
可以引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当效法大地“厚德载物”的精神,具备深厚的生态道德,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承载万物和谐共生的责任。
6.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支撑:
鼓励社会成员注重道德建设,以宽厚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和社会,共同承担社会责任,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校训的范例:
“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源自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共同构成了清华大学的校训。这深刻体现了:
“自强不息”
代表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
“厚德载物”
代表包容万物、承载责任的道德基石。
两者相辅相成,刚柔并济,勾勒出理想人格的完整图景:既要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又要德性深厚,胸怀宽广,能担大任。
总结:
“厚德载物”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生命哲学和处世智慧。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强大,在于根基的深厚;真正的承载,源于内心的丰盈。
通过不断修养自身的德行,提升心灵的厚度与广度,我们才能像大地一样,承担重任、包容万物、成就事业,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格的升华和生命的价值。在现代社会喧嚣浮躁的背景下,“厚德载物”的思想尤显珍贵,它是个人安身立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