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宿松古今纵览
宿松古今纵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34
  • 关注人气: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识不等于见识廖理南

(2025-07-09 06:17:03)
学识不等于见识   
 
廖理南
 

       “学识不等于见识”命题,结合《宿松县志主编状告副主编名誉侵权案实录》(下称《实录》)争议,揭示了学术研究、历史书写与法律实践中的深层矛盾。以下从多角度展开分析:
       一、《实录》性质:私人行为抑或公共价值?
       1. 编纂背景的公共性
       廖理南(副主编)与廖道安(主编)的冲突表面是私人纠纷,实则触及地方志编纂的核心矛盾:历史真实性与政治审查的平衡。
       我国修志工作受政策严格约束:1980年代《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要求“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遵守保密条例”“重大事件宜粗不宜细”。
       宿松县修志班子本是“理想组合”:主编廖道安(严谨守规)与副主编廖理南(创新求实)本应互补,却因学术理念冲突升级为诉讼。
     《实录》虽由廖理南个人整理,但内容涉及公共历史书写规范,远超私人范畴。
       2. 冲突本质:学术自由与行政干预的张力
      廖理南主张“史实归真、人物归真”(史学家郭世佑提出的历史研究四原则),试图在志书中保留更多真实史料;廖道安则严守“审查红线”,确保志书通过官方验收。
      学识体现专业能力,见识则需洞察历史书写的政治生态与现实约束。
       二、学识的局限:当学术理想遭遇制度壁垒
       1. 历史书写的“微言大义”困境
       修志专家仓修良曾提出“微言大义”原则(效法孔子《春秋》笔法),但实践中常演变为回避敏感史实。
       典型对比:
     《通渭县志》主编张尚质冒风险记录“大饥荒人相食”,因档案佐证获领导签字;
      多数县志则含糊其辞,甚至“弄假”(如安徽无为县志)。
      学识可考证史实,但见识需权衡政治风险与历史责任。
      2. 法律维度的认知盲区
      廖理南在《实录》中公开诉讼细节(如质证意见、起诉状),有人认为可能触及名誉权争议。但此案的特殊性在于:
       县委未行政干预,坚持司法途径解决,体现法治进步;
      学术争议法律化暴露学者对诉讼策略的认知不足(如证据提交规则)。
      学识聚焦专业研究,见识需理解司法程序与社会效应。
      三、见识的超越:从个案到制度反思
      1. 著作权保护的警示
       类似宿松案例,学界常见“未发表成果被剽窃”争议:
       单月英硕士论文被抄袭案中,法院虽判补偿1万元,却认定“考古成果不受著作权垄断”;
       北大考古学院坚决反对此判例,强调原创性学术表达应受保护。
       见识要求学者既捍卫知识产权,亦警惕制度漏洞。
       2. 民法典的时代呼应
      2020年《民法典》确立“人格权编”,强调名誉权、隐私权保护,为学术争议提供新尺度:
     《实录》未涉及他人隐私或误导性指控,不可能面临法律风险;特别是《宿松县志勘误拾遗》全部基于事实的学术批评,更属“合理使用”范畴。
        见识体现对法律精神与学术伦理的平衡把握。
        四、结论:学识为基,见识为翼
       学识是专业根基,但修志争议揭示:历史学者需超越书斋,洞察政策、法律与社会结构的复杂互动;
       见识是实践智慧,如宿松县委的“不干预”姿态,实为对学术与司法界限的清醒认知;
       终极目标应是郭世佑所言:“不以个人好恶为依归,而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让历史研究既保真又向善。
      真正的学者,当以学识勘破迷雾,以见识照亮前路。《实录》的价值,正在于将一场私人诉讼转化为对历史书写公共性的启蒙——这或许是廖理南作为“奇人”留给后世最深的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