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忠士(1556-1618年),字元卿,号丽阳,宿松城关人。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乡试中举,万历二十年(1592年)春闱得中进士。当年十月即被授任乐平知县。
金忠士自万历二十年(1592年)赴任乐平知县,任期达七年之久。江西乐平是一个难治多变之县,金忠士赴任前,该邑令已缺两年,无人敢补。金忠士到任后,大刀阔斧整治,使乐平的治理迅速恢复正常。《乐平县志》(乾隆版)称金忠士"七载勤据,操行如一日”。其在乐平的主要功绩为:
一、威治行务。针对乐平的社会风气不正的状况,金忠士到乐平后,"英敏有德,威治行务,整大纲不尚繁琐,士庶与行,人人咸知自爱"。也就是说,他在治理过程中,讲究恩威并重,德治与法治并举,以健全的法规条令理政,使官吏与百姓都能自觉遵守执行。由于人人都自爱自重,促使了社会风气的迅速好转。
二、督修水利。据《乐平县志》记载:金忠士1593年督修水利,全县共修水利工程十座。金忠士个人还捐俸修筑了一座,该工程名为"何家塘"。此工程近三十丈长,阔十五丈,灌田一顷一十亩。
三、输谷储粮。为储粮备荒,灾年赈济饥民,乐平县早在宋代即建有官办的粮仓。与此同时,历代官吏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也非常重视民间储粮备荒,以补官仓不足,解"一遇岁荒动辄掣肘"之忧。为鼓励民间建仓储粮,金忠士带头捐出俸银购谷储入粮仓。据乾隆版《乐平县志·建置志》记载,金忠士(万历二十二年(1694年)在城区先后捐俸输谷六百石,分别存入常平社仓、常丰社仓、常登社仓、常盈社仓、常亨社仓和常裕社仓。
四,兴办教育。金忠士在乐平,注重抓教育、办学堂,"以造就人才。"1595年,金忠士拨款对儒学里的县学进行重修。当时,
县治东有一小型社学,不能满足当地孩童学习需求,金忠士拨款"增大其规,为储养俊彦计"。后县人王邦本又为此社学捐资,金忠士给予大力支持,并为之改名"洎阳书院”,亲题匾额,亲写《义士王邦本输财建洎阳书院记》。后人感念金忠士在乐平的德政,将洎阳书院更名为丽阳书院。
五,抚孤济贫。在乐平期间,金忠士时刻关心百姓疾苦。乐平县在北宋年间就建有“居养院”,"以庇穷民,岁给银米”,后毁于战火。洪武三年(1370年),当地予以重建,更名为"养济院”。由于时代久远,金忠士任期内,该院破旧不堪。为了使该"养济院"能继续收养老幼"孤鳏,金忠士发动人对此院再次进行重修,使其具备收养条件,从而让"穷民得其所养”。
六、主修县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金忠士主持了《乐平县志》的纂修。该版县志为乐平县的第二部县志(第一部为明正德十四年修)。
金忠士离开乐平后,对其在乐平的德政、功绩,"乐邑士民不忘,申请祀之学宫",列入名宦,常年祭拜。
正是因为在乐平"有功绩,1599年,金忠士被召为监察御史,巡按贵州、浙江、河南三省。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位列四品)。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金忠士病逝于任中。
——
据《乐平县志》及“乐平乡贤文化”相关资料 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