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二十七日,天刚黎明,杭州城内的市民不少人家还未打开门窗。突然,如惊雷般的声音在城边响起,将人们惶恐多日的心提得更紧。是不是粤匪进了城?紧接着,大街上出现不少慌忙奔跑的人。他们一边跑一边喊:“粤匪进城啦!”“粤匪进城啦!”很快,一条条大街都陷入混乱,奔跑声、喊叫声、哭声响成一片,人们似无头的苍蝇般乱窜,不知奔向哪一方。
此时,正在城楼上督战的浙江巡抚罗遵殿,见坚固的杭州城墙被太平军用挖地道的方式炸崩数丈,忠王李秀成指挥的太平军似潮水般从炸开的城墙口子涌进杭州城,他知道杭州城失守了,等待江南大营的援兵到来也成了泡影。匆匆走下城楼,他一边率兵与涌入城内的太平军作战,一边往城内自己的府邸撤退。杭州城内本就兵力不足,怎能与李秀成的部队抗衡?作战中,他被太平军砍伤左额并从马上坠下,所幸在混乱中得到卫兵相救,才回到府邸。
看到罗遵殿额头流血出现在面前,府邸里的人个个大惊失色,明白杭州城已被攻破,性命危在旦夕。只见罗遵殿还未坐定,就吩咐妻子徐氏拿出早就备下的毒药,分与室内众人。然后,他将头向后一仰,将毒药服下。在他之后,妻子徐氏、孀女陈罗氏、侄媳周氏、雇妇金梅氏和家丁顾斌也纷纷仿效,服下毒药。
一代名臣罗遵殿就这样以自杀殉节。陪同他殉节的还有身边的五人。
罗遵殿(1798-1860),字澹村,号有光。安徽宿松隘口乡小圩村罗家老屋人。清代名臣。道光十五年登进士。先后任直隶知县、唐山、清苑诸县知县,擢冀州知州,迁浙江湖州知府,任湖北按察使、布政使、福建和浙江巡抚等职。他为官数十年,清正廉洁,政声不凡,颇得朝廷赏识,一步步升任到巡抚之职。岂料,一场守城之战,竟然为他的生命划上了休止符,让他的人生之路走到了终点。
罗遵殿之死,在今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也许有人会说:罗遵殿不自杀不行吗?投降或出逃,说不定能保全一条性命。殊不知,封建时代的文臣士子把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头可断,血可流”,气节绝不能丧失。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例子太多。从小就饱读诗书、受到儒家学说熏陶的罗遵殿,万不可能选择走投降这条路。至于出逃,这条路根本走不通。清代律法有明文规定,大员如果弃城出走,那是犯下死罪,朝廷不会轻易放过。
投降不可取,弃城而逃仍是死。如此说来,面对杭州城被攻破的后果,罗遵殿是非死不可,只不过是选择何种死法、死于谁手的问题。
自杀殉节,在他看来,是最佳的选择。
我不知罗遵殿在自杀时想没想过,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结局。或许,他不愿多想,也来不及多想。
他不是以死谢罪,是以死殉节。
翻阅历史典籍和有关资料,我们看到曾国藩祭奠罗遵殿时撰写的挽联,道出了杭州城破和罗遵殿死亡的原因:“孤军断外援,差同许远城中事;万马迎忠骨,新自岳王坟畔来。”
咸丰十年(1860)春,清军围困太平天国国都天京,忠王李秀成以“围魏救赵”之计进攻杭州,意在吸引清军回师救援,以解天京之围。浙江巡抚罗遵殿见李秀成的兵马杀向杭州,迅速派人向江南大营告急,请求支援。浙江本就屯兵较少,加之一直没有自己的军队,防务无法自主,唯有向江南大营求救。谁知,江南大营的控制权一直在两江总督何桂清手里,而罗遵殿属湘系人物,平时与曾国藩、胡林翼交谊甚厚。何桂清与曾国藩早年因借饷有隙,双方恨不得都置对方于死地。今罗遵殿求救,何桂清觉得打败湘系的时机到了。他在常州故意拦住救援的将领张玉良,严令他路过苏州时一定要听候江苏布政使王有龄的命令。张玉良平时依靠何桂清供饷供粮,岂敢违拗他的指令?于是,张玉良到苏州后,王有龄装模作样地邀请张玉良巡视苏州城,竟然延误了两天时间。随后,作为何桂清的亲信,王有龄又密令张玉良只可救湖州,不可救杭州。张玉良到湖州后,迟迟不向杭州发兵,导致杭州城告破。
本来,李秀成攻打杭州时仅有六、七千人,而张玉良所率的兵马达一万多。如果张玉良没日没夜从常州、苏州赶到杭州,三天即可到达。李秀成在这样的情势下,断难取胜。要知道李秀成是二月十九日率部到达杭州武林门外的,而城破的时间是在二月二十七日。杭州城不破,罗遵殿则不会死。
断了外援,杭州城便成了“孤岛”。手不握重兵,罗遵殿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力保城不破。“恶虎战不了群狼。”
“新自岳王坟畔来”。曾国藩很明显地告诉世人,罗遵殿之死与岳飞之死如出一辙,都是奸人所害。岳飞之死,罪魁祸首是秦桧。罗遵殿之死,罪魁祸首是谁?曾国藩未明说,但他将这件事一直记挂在心,以至于在后来的与何桂清的争斗中,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回击了何桂清集团的王有龄,也让他自杀于杭州城,算是为罗遵殿报仇雪恨了。
说到罗遵殿与曾国藩的关系,罗遵殿是将曾国藩视为自己人生导师的。早年,他曾写信向曾国藩请教,自己将来出去工作以后应该读哪些书。曾国藩在回复罗遵殿时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后罗遵殿为官,在湖北多年,是湘军领袖人物之一的胡林翼的老部下,深得胡林翼的倚重,这自然与曾国藩站在同一阵线。罗遵殿任浙江巡抚后,深知靠湖北一个省的力量支援湘军不易,于是将浙江的军饷按月分出一部分接济湖北的湘军。罗遵殿这样做,曾国藩自然万分感激。以往,浙江的军饷是专供江南大营何桂清集团的,现在罗遵殿的行为,何桂清岂能不愤恨?他不停地弹劾罗遵殿,千方百计想换自己的亲信王有龄去任浙江巡抚。现在,李秀成攻杭州,你罗遵殿要我江南大营派兵救援,好吧,你有种同曾国藩穿一条裤子,看我不用拖延战术,将你致于死地。
由此看来,罗遵殿的死,还与自己的选边站队有关。倘若他不是湘系人物,江南大营的援兵何桂清会不会阻拦?倘若他不将专供江南大营的军饷分出一部分给湘军,何桂清集团会不会对他刻骨仇恨?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假设。最终,他成为两个利益集团争斗的牺牲品,成为大清朝的牺牲品。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罗遵殿守住了名节,向大清朝交出了自己的血肉之躯,向自己的人生交出了最美的答卷。
罗遵殿死后,按照朝廷规定,应得到恤典,但何桂清、王有龄为了阻碍此事,联络御史高延祜参劾罗遵殿守城时“一筹莫展,贻误生民”,致使罗遵殿的恤典被撤销。后在曾国藩、胡林翼、官文、骆秉章等人的努力下,才为罗遵殿申了冤,恢复了恤典,朝廷追赠右都御史衔,予骑都尉世职,谥壮节。
曾国藩曾在日记中写道:“罗中丞乙未进士历官直隶,湖北、浙江等省,凡二十五年,家无一钱,旧屋数椽,极其狭陋。闻,前后仅寄银三百两到家。其夫人终身未着皮袄,真当世第一清官。可敬也。”
《宿松县志》(民国十年版)载:罗遵殿“外任二十六年,身后只薄田四十亩,土屋十余间”。
《清史稿》载:“遵殿任外吏二十年,廉介绝俗。家仅土屋数椽。胡林翼集赙,乃克归丧。”
真的是令人难以置信,官至巡抚的罗遵殿,死后家里竟然没有举丧之资,下葬的费用居然要靠同僚捐助。其清廉不言自明。
许是出于敬佩、出于同僚关系、出于同一阵营的缘故,当罗遵殿之子罗少林将其父遗骸运回宿松老家安葬时,正带领湘军驻扎在宿松的曾国藩等人出城八里设席路祭。随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还专门上罗家祠堂再次祭奠。曾国藩百感交集,留下挽联一副。
罗遵殿——一个晚清名臣,死于两个不同阵营的倾轧,很显然是时代造就的悲剧。这是封建时代屡见不鲜的悲剧。
作为一个忠于朝廷、清正廉明、重义守节的文臣廉吏,罗遵殿的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课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