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形神兼美的启秀寺长联黎在珣

(2022-06-17 20:04:48)
形神兼美的启秀寺长联

黎在珣

 启秀寺[1]联
黎月樵[2]
       湄山瑞气孕仙姑[3]:生而异,异拥天香;幼而慧,慧精文义;素而静,静诵诸经。更有轶事堪奇,窥井得符[4],迭显神通手段:踏机救父,航海寻兄[5];掷草幻成大杉[6],种菜鞠为佳卉[7];击浪驱晏公之虐[8],法雨消旱魃之灾[9];焚一撮发,鬼收嵩里[10];剪九节蒲,吏活琴堂[11]。历廿九岁积功积德,忽嫉俗,忽归真[12]。趋重阳托登岛屿飞升,丝竹管弦,隐隐听传空际盛[13]。
       林氏幽光发圣母[14]:诞于宋,宋当艺祖[15];宅于港,港号贤良;道于师,师名玄老。本是观音再降,腾云化羽[16],仍存慈济心肠:起碇行舟[17],立竿安艇[18];凭木欲绥沧溟,湿衣助克澎湖[19];鼓涛阻流寇之逭[20],涌泉解征人之渴[21];扬几幅旆,怒息波臣[22];增六尺涨,乱平台匪[23]。绵四五朝护国护民[24],或现身,或示梦。宜先世共荷彤墀封建[25],金泥玉简[26],绳绳颁自日边来[27]。

     【注释】
      [1] 启秀寺位于“长江绝岛”小孤山(屹立于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60公里的长江边)山腰。此寺始建于唐代,本为禅宗名僧马祖道一道场。北宋时重建,改名“惠济寺”,始祀海神妈祖,即寺里现在供奉的小姑娘娘。小孤山启秀寺1984被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52座重点寺庙之首。此联256字,为目前关于妈祖的最长对联。
      [2] 黎月樵(1889—1960),名恒美,号问夫,学名寿苓,月樵是字。谱名道恒。安徽省宿松县下仓镇长桥村八百垅人。曾就读安徽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家谱),抑或京师法政学堂(黎月樵去世时年已近而立之年的嫡孙黎霁帆)?
       [3] 瑞气,吉祥的云气。明王世贞《鸣凤记·邹林游学》:“文光瑞气连天碧,楼阁功勋先世泽。”仙姑,指小孤山供奉的小姑娘娘,即妈祖,她原名林默(960—987),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山亭乡港里(港里,古称贤良港)村人。妈祖出生之前,其父母已有一男五女, 欲祈求再赐麟儿,朝夕焚香祷告。一天晚上,其母梦见观音大士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在妈祖即将降生之夜,西北处一道红光射入其母卧室,室内顿时红光耀眼,香气弥漫。伴随着“轰隆”之声,妈祖降生。她出生至满月,一声不哭,故其父给她取名“默”。妈祖自幼聪颖过人,所学文义很快融会贯通。13岁时,一位经常来她家的老道士玄通即下联中“玄老”认为她“具仙性,应得渡入正果。”于是授以“玄微秘法”。她依法修炼,均能领悟要旨。
        [4] 窥井得符:妈祖16岁时,一天与几个姊妹闲游,在一井口照妆,丼中一神人将手中铜符授给她,不一会铜符便显灵通变化。此后,妈祖神通广大,能预知祸福,驾云渡海,拯救海难,经常为人治病消灾。
       [5] 踏机救父,航海寻兄:指妈祖救父寻兄的故事。16岁的妈祖有一次,忽然伏在织布机上全力地一手抓梭,一手扶杼,两脚紧踏机轴,十分惊恐。其母见状,急忙把她叫醒。梭掉在地上,妈祖顿足痛哭:“我父得救,哥哥坠海死了!”原来妈祖闭着眼时,脚踏着的是父亲的船,而手抓的是兄船的舵。梭坠地,兄船舵摧船覆。后妈祖陪着母亲、嫂嫂和几个村民一道驾船将其兄尸体运回去。
       [6] 掷草幻成大杉:有一天,一艘商船经过湄洲之西文夹时遭遇狂风巨浪的袭击触礁,海水涌进船舱。商船即将沉没之时,妈祖见状随手将几根脚边小草抛向大海。刹时间,几根小草幻化成一排大杉依附商船,不致沉没。
       [7] 种菜鞠为佳卉:一天,妈祖到湄洲岛旁边的一小岛上游玩时,将紫金菜的菜籽撒在地上,不久菜籽奇迹般成长,花开满地,清香扑鼻,而且以后每年自然生长。当地人视仙花采之,都说它是“仙葩神卉,能治百病”。鞠:穷,堵塞义,这里可理解为遍满。《诗·小雅·小弁》:“踧踧周道,鞫为茂草。”诗句意思为:本来是平坦的大道,现在却尽是茂盛的野草。《诗·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嘉卉,美好的花草树木。
       [8] 击浪驱晏公之虐:有一天,妈祖驾船出海,遇到一个经常在海上危害渔船的怪物晏公兴风作浪,妈祖掀起狂风巨浪与之斗法,后制服晏公,使其护卫海上船民。
       [9] 法雨消旱魃之灾:相传妈祖21岁的时候,莆田出现大旱,妈祖作法祈雨之后,大雨滂沱,大地恢复往日生机。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10] 焚一撮发,鬼收嵩里:相传一个叫高里的地方出了一个妖怪,让百姓染上百病,痛苦不堪。妈祖施用法术,让其现出一鹪鹩,然后用符水喷洒它,鹪鹩落地变成一撮枯发,妈祖取火烧之,枯发现出小鬼原相。应小鬼请求,妈祖收它在台下服役。
      [11] 剪九节蒲,吏活琴堂:有一年,莆田瘟疫盛行,妈祖告诉前来拜求的县尹用菖莆九节煎水饮服,并将自己所给之咒符贴于门口。县尹遵嘱照办,不日疾病痊愈。九节蒲:药草名。茎节密,每寸达九节以上,故名。琴堂:《吕氏春秋·察贤》上说,宓子贱作为县令的时候,他善于运用鸣琴的策略来治理县城。后称州、府、县署。
       [12] 历廿九岁:这里指妈祖一生。廿九:为廿八之误。嫉俗:传说妈祖曾为逼婚所苦。28岁重阳节的前一天,妈祖对家人说:“我心好清净,不愿居于凡尘世界。明天是重阳佳节,想去爬山登高。预先和你们告别。”归真:还其本来的仙界。
      [13] 趋重阳托登岛屿飞升,丝竹管弦,隐隐听传空际盛:妈祖跟家人告别后,于二十八岁重阳节那天独自一人来到湄峰最高处,峰顶顿时浓云四合,一道白气冲上天空,天际好像飘来丝竹管弦奏起的仙乐声,妈祖乘风而去。飞升:道教认为修行得道者可成仙,飞升天界。
      [14] 幽光:潜隐的光辉。常用以指人的品德。韩愈《答崔立之书》:“诛奸谀於既死,发潜德之幽光。”柳宗元《与邕州李域中丞论陆卓启》:“振宣幽光,激励颓俗。”圣母:乾隆五十二年(1787),乾隆褒封妈祖为“天上圣母”,并御赐“恬澜昭贶匾额”。
       [15] 诞于宋,宋当艺祖:是说妈祖生活在宋太祖(927—976)时期。艺祖:一代开国的帝王,唐玄宗《起义堂颂》称唐高祖为艺祖,在这里指宋太祖。
       [16]腾云化羽:佛家把成仙称为羽化。唐罗虬《比红儿诗》:“化羽尝闻赴九天,只疑尘世是虚传。”苏轼《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7] 起碇行舟:有一次,泊于湄洲岛的外地商船因一怪物坐在碇上而无法启航,商人进“通贤灵女”庙即今天湄洲妈祖祖庙祈祷后,顺利起碇启航。
       [18] 立竿安艇: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队出使高丽(今朝鲜)途中遇到大风浪,八条船沉了七条,就在最后一艘船快要倾覆之际,桅顶上闪现一道红光,妈祖化为一朱衣女神端坐其上,随即风平浪静。
       [19] 湿衣助克澎湖:传说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官兵攻打澎湖,千总刘春梦见天妃告之二十一日必克澎湖。二十二日澎湖果然克捷。这天,平海乡人在天妃宫看见天妃衣袍透湿,其左右二神将两手起泡。莆田平海天后宫楹联:“一勺泉甘,实济云屯万旅;半袍浪湿,克清日孽全台。”
       [20] 鼓涛阻流寇之逭:永乐三年(1405),钦差太监等官往西洋时遇盗贼截劫,势甚危急。众人望空罗拜(围绕着下拜),恳祷天妃,忽见旌旗悬于云巅,突而江流激浪,贼艘逆潮不前。官兵乘潮挥戈逐之,一举擒获贼首,余孽或擒或逃。逭(huàn]):逃。
        [21] 涌泉解征人之渴: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旨率三万水兵驻扎平海等待乘风东渡台湾时,遇到干旱,军中缺水。施琅命令挖掘天后宫旁一被填废井,并暗向妈祖祈祷,井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难。施琅以为这是神赐甘泉济师,亲书“师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
       [22] 扬几幅旆,怒息波臣:明永乐十九年(1421),钦差内使张源往榜葛剌国的途中,船遇大风,几倾覆。源急叩天妃求佑。言未毕,忽见狂风旋舞,中有赤旆飞扬。须臾,风息浪平,众人都说:“顷赤旆飞扬,实神灵返飓之力”。波臣:指波涛。
       [23] 增六尺涨,乱平台匪:清康熙年间,官兵攻进台湾鹿耳门,克复安平镇,正及退潮之际,海水加涨六尺,又有蚩尤的师弟风神效顺,让各舟师鱼贯而行,齐聚七昆身血战杀贼,击败台匪。《台湾诗乘·卷三》:“舟师直追鹿耳门,平时潮头六尺涨。”
       [24] 绵四五朝护国护民:文献资料记载了妈祖在宋代护国庇民,元代漕运保泰,明代使洋护航,清代协助定台的大量事迹。如《使琉球录》记载:(陈侃)使船返航遇到飓风,桅柁俱坏,生命危在顷刻,“舟人无所庸力,但大呼天妃求救,予等为君民请命,亦叩首无已,果有红光烛舟,舟人相报曰:‘天妃至矣,吾辈可生矣。’舟果少宁。”澳门凼仔天后宫楹联:“护国著高勋,荡荡巍巍昭日月;庇民施厚泽,肫肫浩浩沛乾坤。”
       [25] 彤墀:即丹墀。借指朝廷。韩愈《归鼓城》诗:“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封建:原义是封土建制、封邦建国。甲骨文“封”字,是在土堆上种树的象形,它是土地疆界的一种标志。《左传》:“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杨伯峻、徐提编《春秋左传词典》说:“封建,以土地封人使之建国。”这里指朝廷对妈祖的敕封。
       [26] 金泥玉简:指封禅所用的告天书函。《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四回:“古者封泰山,禅梁父。封泰山者,筑土为坛,金泥玉简以祭天,报天之功。”这里指朝廷对妈祖的敕封告书。
       [27] 绳绳(mn mn):众多貌;绵绵不绝貌。《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日边:比喻京师附近或帝王左右。《行路难三首(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宋杨万里《送丁卿季吏部赴召》:“吾州史君五十年,不曾召节来日边。”自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直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四个朝代14个皇帝先后对妈祖敕封了36次,封号最长达64个字,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
      【赏析】
        曾祖的这副长联撇开小孤山“峭拔秀丽”的风光,曾被一位在古典诗词方面有一定造诣的前辈认为是此联的不足。如果用王维那首有名的《过香积寺》从头到尾都没提寺庙建筑的写法作参照,就可能认为这正是此联的长处之一。曾祖此联气势非凡,全联紧扣寺中供奉的妈祖这一“主题”,虽然融入有关妈祖的众多传说,还旁征博引从《诗经》到《东周列国志》的不少诗文,但语如贯珠,一气呵成,毫无枝蔓之累,斧凿之痕。显示了曾祖广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文学才情。清人欧阳兆熊说“楹联至百余字,即多累坠(赘),极难出色”(《水窗春呓》),此联虽然长达256字,但结构却很紧凑,语气连贯。说它无一句可改,无一字可删,应该不算溢美。
       长联将有关妈祖善举和德行的众多传说熔于一炉,使之集中展示妈祖波澜壮阔的前世今生,彰显了妈祖的“慈悲”和“大爱”。陈寿朋将妈祖精神概括为“伸张正义、广施仁爱、不畏艰险、舍身救难、造福他人”(卫庶,李舫:《研究妈祖文化 传承传统美德 ——访陈寿朋教授》,《人民日报》2008年4月22日第7版)。有学者进一步通俗化表达为:“妈祖精神哪怕可以概括千条万条,最根本的一条是妈祖心系民众,尤其是受苦受难的弱势群体,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情为民所系。”(郑世雄:《妈祖精神之亲民意识》,《中华妈祖》2011年第4期)
       此联主体按时间叙事,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上联文学地展示了出身神奇经历非凡的妈祖救灾救难,扶弱济危的传奇。“湄山瑞气孕仙姑”是说湄山灵瑞之气孕育了妈祖这位极受后世推崇的仙姑,联语起笔不凡,七字统领上联。“生而异……静诵诸经”层次清楚地浓缩了妈祖神奇的出生以及少年时的非凡经历。“更有……神通手段”交代了妈祖能预知人祸福、驾云飞渡、治病消灾等灵异功能的由来——“窥井得符”。“踏机救父……吏活琴堂”有如一组浮雕向人们鲜活地展现了妈祖生前“积功积德”的种种传闻。妈祖心系民众,尤其是受苦受难的弱势群体,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情为民所系。“历廿九岁……隐隐听传空际盛”逼真地再现了妈祖羽化飞升的神奇,令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奇景,如闻其仙乐。妈祖羽化升仙之日既是肉体妈祖的终点,又是精魂妈祖的起点,是又一扶危护救征程的开始。
       下联写妈祖种种显灵之事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加封。“林氏幽光发圣母”是说妈祖父母平时的善行才有妈祖的诞生,而妈祖显灵行善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圣母。“诞于宋……师名玄老”简括了妈祖的出生年代及地点,和从师玄通的情况。在“启碇行舟……乱平台匪”这几句中,我们惊喜地看到,时间在简洁而精准的语言中流动、奔袭,叙述在语言的流动中舞蹈,于是,妈祖繁忙地救急扶危、镇海护航的情景跃然纸上,如在眼前。妈祖虽为一弱女子,但是,这里十几个动词构成的简洁叙事所勾勒出来的基本上是一个飒爽英姿的侠女形象。“绵四五朝护国护民……绳绳颁自日边来”说明妈祖宋代护国庇民、元代漕运保泰、明代使洋护航、清代协助定台等绵延千载的“护国护民”之举赢来历朝历代的一次又一次的敕封。也正是在持续不断的敕封过程中,妈祖立德、行善的大爱精神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定义命名,得到世代的尊奉、颂扬。宋代黄公度在《题顺济庙》中颂扬妈祖“已死犹能效国力”,“传闻利泽至今在”;明成祖题诗褒扬:“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在不断的尊奉和颂扬中,先前的果汁发酵成日益醇香的美酒,妈祖慈悲博爱、扶危济困、护国庇民的高贵品质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于是,始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的妈祖文化也逐渐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的妈祖信俗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个对权贵人士的尊敬失之太过,对贫穷不幸者的同情失之不足的环境里,扶弱济困的妈祖精神显得尤其尊贵;在这个国家民族意识日渐淡薄的时代,妈祖护国佑民的行为尤其需要彰显。
       对仗工整而灵动。此长联是一副承接关系的流水对:上联重在叙妈祖生前“积功积德”之举;下联言说妈祖飞升之后显灵“护国护民”之传奇以及由此获得的敕封。即便是一些人们经常提到的有名长联,上下联对仗也不那么工整,但此联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词语性质、句子结构特点对得甚是工整。此联对仗工整还体现在每一分联内还有多重对仗。除了运用顶针、排比修辞,“生而异,异拥天香;幼而慧,慧精文义;素而静,静诵诸经”句还含有多重对仗:一是三句一组承接关系的流水对构成的鼎足对;二是内含扇对(“生而异”、“幼而慧”、“素而静”)的当句对。不仅如此,上联还有“焚一撮发,鬼收嵩里;剪九节蒲,吏活琴堂”等含有手段、目的关系的流水对,“踏机救父,航海寻兄;……剪九节蒲,吏活琴堂”“忽嫉俗,忽归真”六组当句对。全联除分句内如“航海寻兄”、“起碇行舟”、“丝竹管弦”和“金泥玉简”等不少词组互对外,属于分句当句对的有近二十组之多。这副长联不仅因对仗工整而具有匀称之美,又因多组意思联贯而下的流水对而没有丝毫的呆板。长联自然流畅,音韵和谐,除了多组一气呵成,畅而不隔的流水对,还归功于分联语句整散结合,和多种修辞手法的有效运用。排比的运用让联语气势贯通;顶针的运用畅而不隔,让此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意象流动;而句子字数从三个到九个不等,则形成参差错落之美,改变平整刻板的定势,于平稳中见参差,于匀称中现错落。分联整散句的交错运用,使对联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如园林布局的有曲有直,有疏有密;如绘画色彩的有浓有淡,有冷有暖;又如音乐旋律的有高有低,有急有缓。让人阅读时快意不已。
       此联语言典雅而多变化;句式灵活,顾盼多姿。联内句既有正常语序句,也有特殊句式,如动宾倒装句“吏活琴堂”和对句“乱平台匪”,依据现代汉语常规语序,分别应该是“救活琴堂之吏”和“平定台匪之乱”。上下联除了首句都统领全联外,内部又多有照应。上联的“迭显神通手段”引领从“踏机救父,航海寻兄”到“剪九节蒲,吏活琴堂”的内容,而后面的“积功积德”又是对上面内容概括;下联对句的“仍存慈济心肠”笼罩“起碇行舟,立竿安艇”到“增六尺涨,乱平台匪”的内容,接踵而至的“护国护民”又将上述诸多显灵之事囊括其中。长联虽然内容繁复,字数众多,但结构严谨,没有丝毫松散之感,让人禁不住击节称奇。  

http://a1.qpic.cn/psc?/V53IpUW747Gjqj3T5R4i1vmJGk0y0Xqg/ruAMsa53pVQWN7FLK88i5t8rii66knKqERNcILPWra6BYqb8DgnIqpsuRhUjNV5VDm4pYXMQ.c8lGm90T3AqY4kVEVldv6u9N*sIy1A3YQw!/b&ek=1&kp=1&pt=0&bo=IANYAgAAAAABB1k!&tl=3&su=013103714&tm=1655467200&dis_t=1655467464&dis_k=634179d688a503c0300769da4adcfc80&sce=0-12-12&rf=2-9
       黎在珣,1965年8月出生于下仓长桥八百垅。中学高级教师,宿松县语文学科带头人、安庆市骨干教师。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宿松县文学艺术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庆市禅宗文化研究会理事;宿松县乡贤文化研究会理事。
       1980年6月毕业于黄湖初中,同年9月就读于许岭中学。1983年到1987年在安庆师范学院(现为安庆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学士。毕业后被分配到许岭中学任教,2000年被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2005年调入宿松中学。在全县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学科评估中曾荣获“学科优胜奖”。
       2000年应《语文教学通讯》之邀为其名牌栏目“名师教学设计”撰过稿。2002年应《语文学习》之邀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大参考》(高中第三册)撰写过四万字左右的教学资料。2005年应《语文报(高中版)》新开设的“名师讲坛”之邀为其撰稿。2007年曾多次应邀为《考试指南报(安徽考区)》撰写多篇指导高考复习的文章。
       教育教学文章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安徽教育科研》《教育文汇》《安徽教育报》《新安晚报》等省级以上报刊,以及《语文教师的文采》《青年语文教师成长之路》等书。作为第一责任人主持完成的安徽省教育规划课题“农村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研究”获安庆市第九届优秀教科研成果二等奖。
       2011年11月1日在中国科学院受奖的镜头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当天“晚间新闻”的“热点扫描”中。
       文学评论散见于《文艺百家谈》《安庆日报》《安庆晚报》等报刊和《抵达秋天》、《难以命名的铁》、《触摸月光》、《泊湖的密码》等公开出版的诗文集。2011年获安徽省首届“金穗文学奖”。2020年获宿松县首届文学艺术奖。曾应邀为《并不孤独》《松连颂》(署名甘长浩)《宿松地名典故》等书作序。
       其它论文散见于《中华老学》《皖江历史文化研究》《铜仁学院学报》(增刊)《科技视界》《安徽佛教》《杭州佛教》《狮子吼》《汕头佛教》等期刊和《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明月清风》《文化安庆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路径》《第九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等公开出版的论文集。
       多次应邀参加国际佛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宗教社会科学年会、嘉庚论坛(厦门)、君子文化论坛、《道德经》文化及应用博士学术论坛、安徽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安徽文化论坛、吴越佛教研讨会、“赵朴初与当代中国佛教文化复兴”学术研讨会、寒山寺(和合)文化论坛、中国南岳第三届千年佛教论坛、佛教文化首届昆明论坛、三祖寺禅文化论坛等学术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