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家风传承,东北新城弹子山脚下的高家大屋,可谓家风昌盛,民风纯朴,人才辈出。
高家大屋源于宿松高氏十世祖高汝善,为当时明朝政府地方官员,嘉靖年间由宿松县城南门熙和坊迁居白杨村。据《高氏宗谱》记载:高汝善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不善言词。厌恶市井尘嚣,向往乡村静逸,故迁居弹子山东南面白杨山庄。平日如果没有要事一般不进县城。他家境虽不丰厚,但看见乡村鳏寡孤独的穷人,即使没有向他开口,他都要予以施舍。当时,有人为他的善举写诗作联称赞:“理以元善为长,心以恻怛为良。匪昭昭而众著,实隐隐其自藏。富者抛千金而名始称侠,贫者布一钱而德已无量。”自明嘉靖至今四百余年,高家大屋已发展到了300余户,1500余人,可谓宿松人丁昌盛,兴旺发达的大村庄。
一个家族的迅速繁衍,与这个家族的平安稳定,安居乐业不可分,但其背后一定隐藏着这个家族的文化传承,有其家风家规长期的教化与规范所致。
一个家风良好的家族,必然是有一批优秀的乡贤名士在领头。良好的家风孕育优秀的人才,人才又彰显和推动家风的建设。为了找到这两块“禁碑”的乡贤倡导者,我走访了本屋家族90多岁的长者,又翻开家谱查阅发现,立碑的乡贤是本屋的秀才邑庠生高治诰,字翰庄,民国元年公推的中区名誉理事。《高氏宗谱》中记载:“公正法纪,本屋立有永禁赌博石碑,至今无赌风,公功之居多。”翰庄公为当时之乡贤名士,其功绩不仅在立碑传承良好的家风族规,据民国《宿松县志》记载,从高家大屋至县城小东门一条青石板路,也是此公带头捐款复修,造福乡里,以致于沿途村民下雨天进县城免走泥泞小路。这条石板路一直到文革后期才遭到毁坏。
高家大屋优良家风家规的传承,不只是在于两块百年“禁碑”。翻开《高氏宗谱》家风族规一章,发现对戒赌、倡廉、守法、奉公、克己、齐家与治国等内容都有明确的记载。如:“尊老爱幼睦乡里,不贪财色戒赌钱。”“厉行节约反贪欲,抑制铺张倡廉洁。”“守法遵纪行正道,奉公克己不欺心。”“治国齐家为一体,义理相同大小分。”“当官应为民作主,为民报国献赤诚。”清.翰林大学士、宰相张英,在宿松《高氏宗谱》二修序言中盛赞高氏家风:“男修六行,女重四德,勤俭耕读,以克厥家,仕则为与,朝之鸣凤,隐而不发,为盛世之良民。”彰显祖宗功德,是历代高家人的家风,在保存至今的家谱中,汇聚了大量高家人在治学、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业绩。
正是由于良好的家风家规的长期教育与熏陶,高家大屋一直民风淳朴,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据家谱不完全记载,自明嘉靖以来,取得邑庠生、廩生、贡生等秀才以上功名的有75人,九品以上官员22人,其中六品以上8人,府训导4人。其中,十七世祖嘉庆举人高修藻,钦赐国子监学政。清末大臣罗遵殿的母亲就是高家大屋高见一的女儿。据《宿松县志》记载:因教子有方,被清朝廷诰封为“一品夫人”。至今,乡间还流传着罗大夫小时候在高家大屋留下的许多有趣的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