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吴贺氏”的来历尤喜文
(2022-06-05 08:53:37)宿松“吴贺氏”的来历
原创 尤喜文 安徽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
2022-04-10 21:57
姓氏承续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两个姓氏的融汇。如熊氏过继吴氏,称为“熊吴”,本姓(熊)在前,继姓(吴)在后。所有族众,生姓吴,死姓熊;即身份证上都是“吴某某”,墓碑上则都是“熊某某”。
宿松有个“吴贺氏”,有点特别。他们本是贺氏子孙,并非过继吴氏,宗谱则为《吴贺宗谱》、祖宗牌位上也是“吴贺堂上宗祖”;同胞兄弟可以不同姓,哥哥姓贺,弟弟却可以姓吴。“子孙或氏贺,或氏吴,或氏吴贺。——以兄弟而志载殊氏,以一家而应举异族”。(摘自《吴贺宗谱》)
了解其中缘由,首先要了解吴贺德麟。
一、《吴氏宗谱》、《吴贺宗谱》都载有吴德麟
安徽人都知道,宿松有个“南国小长城”白崖寨。修建白崖寨的就是当地士绅吴仕杰。该支《吴氏宗谱》载:吴仕杰“生子四,德广、德忠、德崇、德麟。德麟即今吴贺氏也。”
《吴贺宗谱》三修序云:“汉侍中纯始氏贺,后为会稽、河南二望;唐贺知章居浙越,十世迁饶;元季贺普兴、普隆自饶迁松,为始祖。”《吴贺宗谱》载:“迁松始祖普兴,行一,元至正壬辰(1352)进士,任山东临淄县尹,详省郡县志。”“子一,麟。”其谱又载:“德麟,字振祉,监生,元至正戊申(1368)九月十五午时生,明永乐己丑(1409)七月十一巳时卒,葬东门山黑坞,附董妣墓左,向申。”《吴氏宗谱》的“德麟”与《吴贺宗谱》的“德麟”实则为同一人。
二、一个民间悄悄流传的故事
在吴贺家族和吴氏彦升公家族中都一直有一个故事在流传。说贺氏曾有先祖为官,家中九人生就异相,有人将此情况禀告皇帝,并言当忧贺氏日后夺取明朝天下。龙颜大怒,将贺氏抄斩全家,诛灭九族。贺氏仅逃出一妣,依附吴仕杰而得善终。这个逃出来并投奔吴仕杰的女性姓董,是吴仕杰董氏夫人的妹妹,投奔吴仕杰时已经身怀六甲,后来生下一子,因为担心朝廷追查,因此假称吴仕杰之子,起名吴德麟。吴德麟成年后,吴仕杰助其另立门户,恢复贺姓,是为贺德麟。为报吴仕杰养育并帮助自立门户的恩泽,自称“吴贺德麟”。(参见《宿松吴氏通书·宿松吴贺氏源流考略》。
三、封建社会伴君如伴虎,在吴贺家史中得到印证
上文中提到的“贺氏有先祖为官”,指的是贺普隆。贺普隆明初曾任福建左布政。“性刚果,善谋断,创设法制,不弛不怠。旬宣之政,至今称首。”(见《吴贺宗谱》)。《吴贺宗谱》引贺普隆诗《自闽藩寄里中故旧》:
频年作宦此心殚,自愧才疎报国难。
饮水也知恩浩荡,思亲不觉泪阑干。
田粮每苦军需急,庐舍常嗟寇炬残。
老我清贫何所似,一轮明月夜光寒。
从吴普隆这首七律看,他心情极为苦闷,并且充满危惧之感。他说连年做官,心力用尽,自愧才能不足,不能让皇上满意。喝一口白水,也能领会到这是朝廷的恩赐;想到亲人,不知不觉眼泪纵横。催讨田粮,总是不够军需所用;眼看老百姓的房屋在寇炬下化为灰烬,常常忍不住嗟叹。人老了,一介贫士,像什么呢?就像寒夜里的一轮明月,远挂天际。最后这句以明月自喻,是此心永远不变的刚毅表白;其中也不乏“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感叹。
贺普兴也曾任小官,贺普隆官衔则远高于贺普兴,但在吴贺家谱中,却没有他的传记;世系表中,也没有他的生卒年月;他的事迹,散见于贺普兴的传记中。说明当年触怒皇帝的是贺普隆,所以家谱也不敢为其立传。
贺普隆到底因何触怒皇上,惹得皇上缉拿他全家并牵连到兄弟,不论在《吴氏宗谱》还是《吴贺宗谱》中都找不到蛛丝马迹;也许在福建方志中才能了解到事件的始末。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封建社会,伴君如伴虎,一点不假。
前一篇:雨泽寺简史廖理南辑录整理
后一篇:马和尚过江廖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