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太极拳学》出版发行100周年
(2021-06-21 12:51:21)
标签:
武学、武术史 |
关于孙禄堂这部《太极拳学》的成书与出版发行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其一,1915年孙禄堂出版了《形意拳学》与1917年孙禄堂出版了《八卦拳学》,孙禄堂这部《太极拳学》是前面这两部拳著的延续,三者共同构成孙禄堂武学体系的文本框架。
其二,1919年,孙禄堂完成了他的这部《太极拳学》的编著,根据孙禄堂自序落款的时间,是民国八年10月,即1919年10月,故该书完成时间应该在1919年10月以前。此外,根据陈微明为该书所写序文的落款时间,是1919年11月,可以作为旁证,陈微明在序中明确写道:“禄堂先生作太极拳学成命为序文……”,落款是己未年冬月,己未年即1919年。
关于该书初版发行的时间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头是1921年6月22日北洋政府内务部510号批文,批文是对孙福全(字禄堂,世以字行)呈送的《太极拳学》发行的批复:应准注册并发给执照。当时内务部总长是齐耀珊,批文上盖有他的官印。
此外,台湾逸文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学》即是以这一版重印的。台湾逸文出版社重印的《太极拳学》中对此有说明:“太极拳学,1921年6月初版,本书据此重刊。”
另一个源头是据孙剑云所述,民国9年(1920年)日本柔术家板垣在看到这部《太极拳学》后上门找孙禄堂比武。
孙剑云讲《太极拳学》这两个初版她原来都有,但没有保存下来。最早的那个版本是由蒲阳孙寓发行。大概属于私自发行,没有注册。这两个版本的《太极拳学》内容一样。
无论是1920年在蒲阳孙寓出版发行,还是1921年6月22日由北洋政府内务部批示出版发行,孙禄堂的《太极拳学》都是武术史上第一部公开出版发行的太极拳著作。因此在太极拳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即太极拳从此跨进了通过媒体公开进行传播的历史阶段。
二、
人们今天依然研究《太极拳学》这部拳著,绝不是仅仅因为这是武术史上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太极拳著作,而是因为该书显豁的武学思想、哲理以及技理技法在太极拳发展史乃至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鼎革意义。就其荦荦大者而言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孙禄堂这部拳著是站在一个着眼于对中国武术进行与道同符的体系性建构的宏大背景下鼎革、重构了太极拳理法与技术结构。
第二,孙禄堂在这部拳著中对太极给出了新的定义,揭示了太极拳新的意蕴,对太极拳的原理、技理、技法等进行了全面的鼎革立新式的建构,构建了全新的太极拳体用体系。
第三,孙禄堂在这部拳著中显豁的思想、方法对中华文化的亦具有鼎革之功。
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对孙禄堂这部《太极拳学》作一简要介绍。
1、孙禄堂这部拳著是如何站在一个着眼于对中国武术进行拳与道合的体系性建构的宏大背景下鼎革、重构太极拳理法与技术结构的?
前面讲了,探讨孙禄堂这部《太极拳学》对中国武术及太极拳的鼎革与建构,要从他的另外两部拳著说起,即1915年发行的《形意拳学》和1917年发行的《八卦拳学》。
原因有二:
其一,孙禄堂这部《太极拳学》与他此前出版的《形意拳学》和《八卦拳学》虽然各自独立成书,但三者的理论基础与技能基础同一,相互构成一个统一的武学体系。如三部拳著的基本原理都是孙禄堂始创的内劲原理,基本法则都是极还虚之道,其技能基础都是同一个无极式和三体式。
其二,孙禄堂在《太极拳学》、《形意拳学》和《八卦拳学》中常常对同一技理或同一个式子的论述具有相互补充论述的特点,如对内劲原理,如对无极式练法与状态等,如果要全面了解其要义需要相互参照。
那么,为什么说孙禄堂是站在一个着眼于对中国武术进行与道同符的体系性建构的宏大背景下重构了太极拳的理法?
因为不仅在孙禄堂的几部武学著述中对此皆有明确的阐述,而且孙禄堂以他的武功造诣印证了其说。他在《形意拳学》自序中写道:
“余于形意一门,稍窥门径,内含无极、太极、五行、八卦、起点诸法。探源论之,彼太极、八卦二门及外家、内家两派,虽谓同出一源可也。后世渐分门类,演成各派,实亦势使之然耳。”
由于实际上在孙禄堂武学体系形成之前的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以及内家外家两大派别,并非同出一源。故孙禄堂所云虽谓同出一源可也,实际遵循的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古语境,如孔子的述而不作,其实际之意是孙禄堂通过他建构的“无极、太极、五行、八卦、起点诸法”为中国武术建构了统一的理法架构,由此对中国武术进行整体性、体系性的建构。
如在陈微明为孙禄堂《八卦拳学》所作序中,记载了孙禄堂的一段话:
“余读孙禄堂先生形意拳学,见其论理精微,因往访之,先生欣然延见,纵谈形意拳之善,并授以入手之法,言‘形意逆运先天自然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孟子所谓直养而无害,皆此气也。今内家拳法惟太极、八卦、形意三派各不相谋,余三十年之功乃合而一之。盖内家之技击也,必求其中,太极空中也、八卦变中也、形意直中也,中,则自立不败之地,偏者遇之靡不挫矣。’”
由此可知,实际上不要说内家外家两派,即使同为所谓内家拳的形意、八卦、太极拳三家,在孙禄堂之前也是各不相谋,三者之间在基本原理与技理技法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基础。这里孙禄堂总结、提炼出的直中、空中、变中这三类技击法则,事实上涵盖了格斗制胜的所有状态,孙禄堂据此通过其“无极、太极、五行、八卦、起点诸法”构建了他的形意、八卦、太极三家合一的统一的理法基础,表明孙禄堂构建的三拳合一武学体系实际是他在对中国武术进行全面总结与提炼的基础上,进行的整体性建构,其着眼点涵盖了技击制胜的所有可能。
那么,孙禄堂是如何使他建构的武学体系与道同符呢?
孙禄堂在其《拳意述真》自序中写道: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
由此孙禄堂指出“道”是宇宙生命的本体,在不同事物中呈现为不同的现象(功能态)特征,其理则一。而武艺与道同符的落脚点是开启和完备内劲,其根本法则是“极还虚之道”。关于对“极还虚之道”的进一步解读,将另文专述。
那么,孙禄堂是如何据此建构其武学体系的基础架构的?
孙禄堂在《八卦拳学》自序手稿中写道:
“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之理也。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即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余尝自揣三元性质: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之理;此是三元之性质也。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
这里孙禄堂用《易传》中天地人三元的逻辑框架来建构他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由此建构其武学体系的基础架构。
天地人三元这个思想源自《易传·系辞下》中的三才:“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这里所谓六者即六爻,是古人宏括宇宙万物演化规律的基本框架。故三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是宇宙中万物生成演化的共同基础。孙禄堂以天地人三元的思想构建其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其目的是通过重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理法,使三拳合乎天地人三元的性质,从而为宏括武艺万法与道同符立于不败之地建立共同的基础。 即孙禄堂构建其武学体系的视角,并不局限在形意、八卦、太极三家,而是着眼于技击制胜效能的所有可能,以此对中国武学进行整体性建构。
关于孙禄堂构建的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之间的关系,参见微信公众平台“武学与武道”的《浅析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写在孙禄堂先生诞辰160周年之际》(2021年11月29日)。
所以,三拳合一并不仅仅是指孙氏太极拳,也包括孙氏形意拳和孙氏八卦拳,三拳共同构成三拳合一这一武学体系。
孙氏太极拳是三拳合一这一武学体系中三元中的一元。孙氏太极拳就是在此背景和目的下创立的。所以,孙氏太极拳的立意与其他各派太极拳皆不同。
关于孙氏太极拳的创立,孙禄堂在其《太极拳学》自序中写道:
“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
此话什么意思?
这就是说孙禄堂将他原来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三家经过他融合为一体这个过程后,形成了孙禄堂自己的孙氏形意、孙氏八卦、孙氏太极这三派,这三派其理则一,构成天地人三元的逻辑关系,故能合为一家,由此构成孙禄堂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也就是说孙禄堂通过融合三派这个过程,扬弃了他此前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使得此前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经孙禄堂融合后,鼎革为孙氏形意、孙氏八卦、孙氏太极这三派。于是在前一个“三家”和后一个“三派”之间通过融合这个过程发生了质的改变和质的升华。
所以孙氏太极拳并不是承接于郝为真太极拳的一种新的演化形式,而是孙禄堂以他全新的立意,整体性、系统性始创了全新的太极拳理法体系,这一理法体系与陈、杨、武、吴等各派太极拳都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正确理解孙禄堂的《太极拳学》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学习孙氏太极拳更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在孙禄堂建构的三拳合一与道同符的武学体系中,这个“道”指什么?
何谓道,老子讲这是不可言说的,但老子还是留下了《道德经》。若借用现代语境去阐释,从现象与本体这个层面讲,道可以看作是宇宙生命的本体。与道同符就是与宇宙生命本体同符,这在孙禄堂《拳意述真》自序中对此有极深刻的阐述: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
所以,孙禄堂构建的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是从宇宙生命本体的层面对中国武术及太极拳进行了鼎革立新式的重构,其落脚点如前所述,是以其极还虚之道来开启和完备内劲。
极还虚之道是孙禄堂始创性的方法论建构,在孙禄堂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曾有这一提法,也是孙禄堂之前的武术史上未曾出现的认知。这是孙禄堂武学独到的方法论贡献。
2、孙禄堂的《太极拳学》是如何定义太极,如何对太极拳的原理、技理技法进行全面鼎革立新式的建构?
孙禄堂指出“道”作为宇宙生命的本体在拳中就是内劲,孙禄堂将其表述为太极。如他在《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和《太极拳学》中将虚无一气、中和之气、先天真一之气及内劲等统称为太极,这些名称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同一性状,对这个性状孙禄堂皆以太极或内劲一词来表述。孙禄堂在《太极拳学》第二章中写道:
“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
孙禄堂根据其自身的体认指出太极不仅仅是一种阴阳自然演化的状态,而且是具有生命体特征的性体,其性体如孙禄堂在《拳意述真》自序中所揭示的那样,既是宇宙生命的本体,也是人的性体和生命存在的基础,并可以通过他所构建的武学体系来充分体用、发挥其能。
据此孙禄堂对太极拳给出新的定义,他在 “太极拳之名称”一文中写道: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浴于百骸之内,无所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在这里孙禄堂指出太极就是生命本体的真阳元气,此气的作用特征是“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
那么什么是“一点子运用”?
孙禄堂指出这个“一点子运用”具有活活泼泼的自主作用的生命力特征,其作用机理同于人体生命本体的“造化之根、生死之本”(《拳意述真》自序)的作用机理,孙禄堂指出这就是太极的作用原理。
那么什么是作为人体生命本体的“造化之根、生死之本”这种作用机理呢?
从哲理角度讲,孙禄堂认为太极就是生命体的先天自主性。
从现代生理学角度讲,太极就是生命之所以得以存在的适应机制,这个“一点子之运用”的作用机制与生理学的内稳态作用机制同构,即具有自动负反馈调节机制这种自组织的稳态生成结构,即自主机制。
孙禄堂在“太极拳之名称”中进一步指出太极这一机制在拳术中生成与运行的特征具有“有无不立、有无并立、圜研相合、活泼自然”的自主性状,在技击中这个机制表现为:“无屈无伸,不生不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种“因敌成体”的神妙作用。
于是在中国武术史上由孙禄堂最先揭示出技击中“因敌成体”、“感而遂通”的究竟是完备内劲即完备太极一气的作用,而太极一气的作用机制就是生命体的“造化之根、生死之本”这一自主适应机制。孙禄堂指出这是一切拳术包括太极拳的根本。孙禄堂就是据此优化、重构、完备了中国武学体系,将此机制拓展到技击作用的层面发挥作用,形成了孙氏武学体系。
关于孙禄堂对太极的阐释,如果用最通俗的话来比喻,太极就是人们常说的身体免疫力的作用机制,生理学叫内稳态,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在1932年提出的,比孙禄堂用内劲、太极来描述同一性状晚了17年。在这种现代生理学语境下,包括孙氏太极拳在内的孙氏武学体系就是使这种免疫力的作用效能与机制得以提升并拓展到技击格斗领域里发挥作用的武艺。
那么,将身体内的免疫力机制拓展到人体的技击行为机制中,有科学依据吗?
2015年,来自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波士顿儿童医院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几位生理学家发表了“人类中枢稳态网络的结构连接”一文,该文通过实验揭示了脑干中涉及稳态自主控制和心肺功能的区域与前脑中涉及自我平衡调节区域之间有连接。即脑干中涉及免疫力的内稳态区域与涉及身体自主平衡区域存在着连接结构。说明二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
至此,从生理科学角度证明了某种特定的行为可以提升人体的免疫力,同时人体的免疫力机制也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行为拓展到技击行为的机制中。
于是在孙禄堂1915年提出内劲、太极这一性状后的100年,于2015年被当代生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他当年的这一发现及其所建构的拳理与当代生理学的最新成果具有相互呼应的关系。而在孙禄堂生活的年代,国内那些具有“科学知识”的武术专家们,最多不过是停留在用杠杆、平面几何和解剖学的层面去解释武术。由此可见孙禄堂的技击造诣与武学实践之精深使得他的认知远远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这大概就是直到今天能真正理解孙禄堂武学的人仍十分罕见的原因之一。
综上,孙禄堂对太极和太极拳给出如下定义:
太极的本体——中和之气——内劲——金丹。
运化太极的法则——极还虚之道。
体用太极的途径——开启并完备内劲。
太极作用的原理——一点子之作用——发生于动静交变之机——呈现在圜研相合之中。
太极作用效能——无屈无伸,不生不灭,不闻不见,感而遂通。
孙禄堂将同时具有上述这五个特征的功能态定义为太极,而他的太极拳就是体用太极的拳术。
孙禄堂以他对太极原理的这一新的揭示来构建其武学体系。就孙氏太极拳而言,其身法身势是以孙氏三体式构建其身法身势,该式特点是将浑圆一气之意与六合整劲之势融合一体。
孙氏太极拳的运行特征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圜研相合,动静一体。由此将其身法身势形成劲路、劲意与劲势。
效能特征是:完备内劲,在技击中具有无屈无伸,不生不灭,不闻不见,感而遂通,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从容中道的独到效能。
因此,孙氏太极拳具有独到的锻炼效果,将一系列对立状态融合一体,如将混沌与自主、浑圆与六合、自锁与松空、极致与恬淡、至柔与至刚、至虚与至诚、无意与真意,自主与自然及动静互寓与相生、松紧互寓与相生等状态,皆通过极还虚之道由后天返先天,使之融合为一。由此通过体用孙氏武学构建主体的自主性与客观必然性的统一。
显然,孙禄堂的太极拳理论与武禹襄从舞阳盐店找到的那篇“太极拳论”的立意完全不同,原理不同、法则不同,二者之间没有道统和理法上的关系,不属于同一源流。实事求是的讲,尽管孙禄堂在《太极拳学》自序中对那篇“太极拳论”写了句“恭维”话,但事实上,孙禄堂对太极及太极拳的认识以及所建构的太极拳的原理及技理技法等与那篇“太极拳论”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孙禄堂对太极及太极拳的立意在境界上远远高于那篇“太极拳论”,在技理、理法上远比那篇“太极拳论”深刻、精辟且真正合乎生命本体的发挥与技击之道,而那篇“太极拳论”多为似是而非之说。
因此什么是太极拳不能囿于外在形式,而是在于该拳能否具有开启并完备内劲体用之效。
迄今为止,在对内劲即太极原理的揭示以及如何完备内劲体用方面,唯孙禄堂建构的极还虚之道的武学体系直抵核心且最为完备。所以当2001年为孙禄堂建立纪念铜像时命名为“太极宗师”,可谓名副其实。
3、《太极拳学》对中华文化的鼎革之功
1)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注入了新的内涵
目前可以查证的关于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中,《易传》提出“无极而太极”,但没有揭示由无极转为太极的条件是什么。
孙禄堂建构的武学表明:并非任何一种无极状态都能自然转化为太极这种特定的功能态,比如一对弃土或茫茫沙海,是不可能自然转为一种具有阴阳之间相互演化的功能态。此外,太极也不仅仅是阴阳之间的对立、互寓、转化、统一这个过程,而是太极这个功能态不仅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无极状态中才能产生,而且其发展演化具有目的性驱动。
孙氏武学揭示出无极转为太极的特定条件有二:混沌与自主。这就是孙氏无极式与其他各家无极式之所以不同的根本处。
孙禄堂指出,无极式是其太极拳的根。所以孙氏太极拳在这个根子上与其他太极拳就不同。此外,还要体认到太极拳的效能是通过对太极的体用过程中所隐含的目的性而生成的。这个目的性就是主体的自主性,但这个自主性不是任性的、随意而为的,而是依托两个把手,其一格斗制胜,其二由后天之体返先天之体,将此二者一体,由此才能技击与道同符。正是这个目的性驱动成为研修体用太极拳时不断自我创生的动力。
这就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主体精神,将人的自主性与客观必然性融合、统一。
因此,在孙氏太极拳中太极之理不是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而是体现在针对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具体方法中。
所以在孙氏太极拳的修为中,太极之理不仅仅是指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阴阳之间的转化过程,还有自主的目的性。这就为太极概念注入了主体性的内涵与发展动力。
2)化腐朽为神奇的文化鼎革之功
深入研究孙禄堂的太极思想与技理体系就会发现其对中华文化具有一系列的鼎革之功,为中华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发展动力。这里再举两个例子:
(1)提出极还虚之道的方法论
孙禄堂在其《拳意述真》自序中提出的极还虚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此前不曾有过的提法,还虚在道家是指丹道功夫中的炼神还虚,而极还虚的含义并不完全等同于此,而是另有新意:
孙禄堂提出的“极还虚之道”不是为了还虚的目的去减弱武术的技击效能,而是在主动追求极尽技击制胜效能的基础上还虚合道,使技击制胜之能成为先天本能,由此极大提升了技击制胜效能,使之与道同符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体现在孙禄堂为其武学体系建构的技术结构与修为方法上。
孙禄堂构建的极还虚之道中那个“极”为“还虚”增设了主体性条件,即在“极”这个主体性的自主条件下进入还虚,进而由后天返先天。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原来不曾显豁的逻辑和修为体系。
诚如当代哲学学者邓晓芒、张世英等人所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缺乏主体性意识和精神。孙禄堂武学的极还虚之道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主体性的意识和精神,其意义极为深远,由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增添了新的意蕴、维度与动力。
所以,孙禄堂建构的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扬弃、鼎革之功。
(2)揭示出先后天八卦的客观性,提出由后天返先天的内劲之理。
三、《太极拳学》给当代发展太极拳的启示
通过这些年对孙禄堂的《太极拳学》及其太极拳体系的初步研究,对当代如何发展以太极拳为媒介的太极文化有如下几点启发:
1、眼界,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孙禄堂对太极的立意是站在道——宇宙生命本体的层面,提升人的存在能力与生命价值的高度,建构其武学体系。即使仅就技术体系的层面而言,孙禄堂也是着眼于对整个中华武术技术体系进行重构,使之与道同符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形成了宏观太极、人文太极的理念。我以为这是今天发展太极拳文化应该继承并进一步深入的路径。研究太极拳不应拘泥于缠丝与抽丝、沾粘绵随与缠拿摔靠这些表象去看待太极拳。
何谓太极拳正宗?其拳与道相合者为正宗。
2、人本,孙禄堂宏观太极这一武学体系的重要意义就是通过武学实践构筑人的自主、自由与自在的实现途径。主要体现在两点:
1)自我发现与自我创生
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提出通过对其拳术的研修,能“复人本来之性体”。也就是说无论你的技击造诣达到何等程度,首要的是通过研修技击来发现你真实的自己。
无论研习哪一门武术,最终练就出来的东西绝不应该是如同工业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一个模式刻出来的标准化产品,而是通过这门拳术掌握其中的原理、要则和体用规律并将此融合到自性中,形成合乎自身的武艺。这就是孙禄堂提出的拳要合于每个人的性体。所以,研修武术是一个自我发现与自我创生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一直强烈反对武术套路标准化,反对目前竞技武术的评判标准,因为这些东西极大的扼杀武术的灵魂——基于个性化的创造力和习武中的灵性与乐趣。
研修武术本该是一个自我认识和自我创生的过程,活活泼泼,生机无限。这是一百多年前孙禄堂就告诉世人的道理。但随着儒家崇古的价值观以及对普鲁士教育思想与教育体系的引入,使得研习武术成为一个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枯燥的、标准化的产品输出。随着无限制格斗制胜需求的弱化,导致奴性与刻板成为一些武术门派的价值内涵。这是研修武术、发展武术走入的误区。
武术当然包括太极拳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一门包含着多种学科的综合性的学问。武术就应该还于人本,使之生机勃勃,诚如孙禄堂所说:“志之所期力足赴之。”为发挥人的生命价值构建基础。研究太极拳的发展也是如此。
2)自在与自主
如何得以自在?
孙禄堂说:研修拳术旨在“复人本来之性体”,“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意指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入自在与自主的境域。
只有当人真正认识了自己才能得以自在。
自在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自主创生,使自己进入到属于自己的新的生命境界。
为了创生那片属于自我的天地,自我发现、自在与自主三者互为条件,呈现出一个自主完善自我的过程。研修武学不仅是提升自身的格斗能力,而且是通过认识自我本来之性体进行自在的自主创生这样一个过程,行进在一个不断自主完善自我的旅途中。
研修武术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自我创生自我的过程,这是一个由彼(通过研修武术)及己(认识自我),又由己(根据自我意志)及彼(创新属于自我的武艺)的过程。
己与彼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达到统一,所谓天人合一。这里这个天并非是指自然界的天空,而是自我之外所有相关的外部对象的本然规律。合一不是被动的顺从,而是由认知而利用,合于自我意志。这是孙氏武学对天人合一的解读。
这个过程是一个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自在的自主创生的过程。所以,研修武术绝不是一个苍白、枯燥的模仿式继承,也不是一个在没有认识真正的自我、没有认识外部规律下的自由发挥。而是一个在不断发现自我、不断发现规律的基础上的不断自主创生的过程。
何谓自主创生?自主创造一个合乎自性的生命过程。
今天一些习武者似乎缺失的就是这种自我认知和精神境界。
3、理性,太极文化是一种以实践为第一性的理性文化。如前所述,孙禄堂重构太极及太极拳的定义即基于此。而实践性和理性必然使这一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能贯通中西的哲思,如孙禄堂提出的内劲与后来坎农的内稳态,孙禄堂的极还虚之道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孙禄堂武学体系中形意、八卦、太极之间的逻辑关系与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之间的逻辑关系所呈现的逻辑上的平行性以及孙禄堂提出的成就“全知全能”完人武学境界与尼采提出的超人这二者对人生价值的追索等都昭示着东方武学圣哲与西方哲学家之间在哲思上的相通与呼应。因此孙氏太极拳的这一文化特征将使太极文化为中西文化之间的互镜与相通做出独到的贡献。
4、多元, 2001年我曾撰文指出武术包括太极拳的发展必然走向多元化。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因时代的发展以及中国(大陆)社会环境的诸多特殊因素(文化、政策等)使得社会大众对实战武技即无限制格斗这类武技的需求降到近乎冰点。但是这一时期对源自实战武技的附带功能如健身等方面的需求却不断滋生、发展——于是进入到对实战武技解构的历史阶段,从其格斗制胜的功能中逐渐解构出修身、健身、养生、娱情、竞技、表演、交友活动、商业运营、医疗保健等诸多功能。
如今从实战武技本体中滋生出的这些附属功能已经发展为多元的文化形态。其原因就是武术包括太极拳的发展必然要迎合社会的多元化需求,这是任何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
5、鼎革出新,武术及太极拳的多元化发展是时代多元化需求带来的必然性。如何健康有序的多元化发展,其关键就是作为多元的各个维度要逐步建立适合自身文化特征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并由此逐渐丰富各自的文化形态与内涵。例如,无限制格斗与擂台搏击竞技的价值标准是不同的。不同门派内部的推手试劲与擂台竞技推手的价值标准也是不同的。修身、健身、养生、娱情、竞技、表演、交友活动、商业运营、医疗保健等皆是各有各自的价值标准,这些需要当代太极文化推广者去不断丰富、充实。但所有这些又都要万象归一,合乎于人的身心健康与提升,即太极拳道。
以上五个方面——眼界、人本、理性、多元与创新发展是一百年前孙禄堂的《太极拳学》对当今太极拳人的启迪。
100年前《太极拳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孙禄堂完成了对其武学体系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的阐发。孙禄堂的《太极拳学》与其《形意拳学》、《八卦拳学》既是迄今为止中国武学成就的巅峰,也是中华文化成就的一个里程碑,具有融通中西哲思,铸造人的精神与自信的作用。因此值得今人深入研习与研究。
2021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