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极拳学》“自序”与“太极拳之名称”的关系——孙禄堂先生对太极武学的重构

(2020-05-15 15:55:22)
标签:

武学、武术史

 

《太极拳学》“自序”与“太极拳之名称”的关系——孙禄堂先生对太极武学的重构
孙禄堂先生

关于孙禄堂先生对太极武学的重构,不能浮于其文字表面,而是要深入研读孙禄堂先生的五部拳著及相关历史文献,才能得以正确的认识。

本文从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自序”与“太极拳之名称”一文谈起,显豁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与陈、杨、武、吴、赵堡等派太极拳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的传承关系,而是一门通过鼎革,重构的全新的太极武学,只不过采取的方法是把他的新酒装进旧瓶子。

孙禄堂先生在《太极拳学》“自序”中写道:

迨达摩东来讲道豫之少林寺,恐修道之人久坐伤神,形容憔悴,故以顺逆阴阳之理,弥纶先天之元气,作易筋、洗髓二经。教人习之以壮其体。至宋岳武穆王,益发明二经之体义,制成形意拳,而适其用。八卦拳之理,亦含其中。此内家拳术之发源也。

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见修丹士兼练拳术者,后天之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气,故遵前二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洛河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作太极拳术,阐明养生之妙

此拳在假后天之形,不用后天之力,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血气,意在练气化神耳。其中本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奥义。始于一,终于九,九又还于一之数也。

一理者,即太极拳术起点,腹内中和之气,太极是也。

二气者,身体一动一静之式,两仪是也。

三才者,头手足即上中下也。

四象者,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也。

五行者,即进、退、顾、盼、定也。

六合者,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精,是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也。内外如一,是成为六合。

七星者,头、手、肩、肘、胯、膝、足,共七拳。是七星也。

八卦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即八卦也。

九宫者,以八手加中定,是九宫也。

先生以河图洛书为之经,以八卦九宫为之纬,又以五行为之体,以七星八卦为之用,创此太极拳术。------自是而后,源远派分,各随己意,而变其形势。……

在这篇自序里孙禄堂先生以替张三丰梳理其太极拳理法的形式,参入己意。但因为有这个以替张三丰梳理其太极拳之理法的形式,因此套用了武禹襄传下的太极拳理论的一些词句,但内涵不同。

尤其在对“一理”的解读上,孙禄堂先生掺入了自己的本意,即太极是中和之气,于是后面的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皆因此而有新义。即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是从九个方面对中和之气进行建设,由此形成太极拳之体用。对此孙禄堂先生概括为——

以河图洛书为之经,以八卦九宫为之纬,又以五行为之体,以七星八卦为之用,创此太极拳术。

那么,孙禄堂先生通过对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这九个方面对中和之气进行建设,由此赋予这九者的新义是什么呢?

一理,指太极拳的体用原理就是中和之气的开启与作用之理。此理与道家的金丹、形意拳的三层道理实为一个理法体系。其修炼原理可借用刘一明《周易阐真》的理法阐述之。

二气,指太极拳体用时的动静互寓、动静合一,入手时由静中生动,至动中求静。此乃拳中由后天而返先天之理。

三才,指太极拳体用时要三才一体,即头手足三才一体合于中和之气的运化中。头要领起周身之气,这是头的形态,同时孙禄堂先生在《形意拳学》“三体学”中特别指出:头在内指泥丸。泥丸乃藏神之府,中和之气激发的感应中枢。即中和之气将三才合为一体,使神意之感应、身体之移动与手法之打法合为一体。

四象,指太极拳体用时无论动静总要四象一体,即进退左右顺中用逆,合为一体,进中寓退,退中寓进,顾左而盼右,顾右而盼左,此中顾盼,即是用眼,更是用心。即观左时,心的感应不能离右,反之亦然,所谓四象一体。其法乃太极拳行拳时中和之气的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之道。孙禄堂先生在其《八卦拳学》第18章到第22章中对此理法有详细说明。

五行,指太极拳体用时的进退互寓、左右顾盼的动静交变之机出自中定。中定既是指身体中轴的稳定,也是指中和之气的稳定,即神气安稳,由是知机得势。行拳时要外五行动作和顺,内五行五气平衡。练习时先由外(动)引内动,再由外(动)随内(动),于是中和之气贯通内外。

六合,指太极拳体用时的内外合一之理,中和之气贯通内外,其拳势使内三合与外三合合为一体,形成六合之势。体用时,无论动静,周身内外不能失六合之势。

七星,指太极拳以头手肩肘胯膝足这七星为拳,由中和之气、六合之势统御七星之用。

八卦,指太极拳运用的基本八法,所谓基本八法其意是基本技法要合乎易数八卦之理,相互间能生生不已,相互演化而法全。其法不限于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亦有封、随、串、导、捆、搬、提、摧,以及推、托、带、领、搬、拦、截、扣等。孙剑云老师多次指出,孙氏太极拳的八法名字虽是这八个字,但用法与内意与各家太极拳皆不同,其要以中和之气为统御,具有“不生不灭、无屈无伸、感而遂通”之妙用,同时于“动静交变之机”中“圜研相合”,产生“丢而不丢,顶而不顶”之效。

九宫,指太极拳运用八法之机源自中定,以中定神气统御八法之用。

以上解读乃是根据孙氏太极拳具体的修为法则、规矩而成文,理有实据。

孙禄堂先生提出的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这一太极拳理法的逻辑关系是:

一理即指出此拳之体用皆以中和之气为本。后面的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讲的是拳中对此中和之气的体用要义。如二气是指周身内外的动静互寓以及动静交变皆要通过源于此中和之气。三才是指无论怎样动静,都要通过中和之气将感应(头)、运动(足)、打法(手)贯通一体,三才一体出自中和之气。四象指拳中每一动静皆要将进退顾盼互寓合为一体,亦是由此中和之气贯穿。五行是指进退顾盼之机以及如何变化皆要源自中定。六合是指无论动静顾盼亦或中定,周身始终不失内外合一的六合之势。七星是指七星之用以六合之势为体,以中和之气为本。八卦是指基础用法体系要合乎八卦互寓与演化之理。九宫是指八卦运用之机源自中定。而中定源自中和之气。

孙禄堂先生又云:“终于九,九又还于一之数也。”其意即他在“太极拳之名称”一文中所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

即孙禄堂先生是以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来描述一气即中和之气的生成、演化和体用的9种状态及其要义。

孙禄堂先生在“太极拳之名称”一文中又云,太极拳乃一气之伸缩。但在这由一至九中显豁出这一气伸缩的奥义则广大精微焉。

显然上述孙禄堂先生通过建构体用中和之气的这九个方面所形成的太极拳之理法与“太极拳论”以及武禹襄的太极拳理法是完全不同的,对太极拳认识的角度、体用的角度及理法体系皆完全不同。

孙禄堂先生将上述太极拳开启中和之气的体用之理概括为——

以河图洛书为之经,以八卦九宫为之纬,又以五行为之体,以七星八卦为之用,创此太极拳术。

所谓以河图洛书为之经,是基于河图洛书揭示的是宇宙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以此“为之经”指太极拳体用的阴阳变化要合乎河洛之理。

所谓以八卦九宫为之纬,指太极拳以先后天相合贯穿始终,借后天之形返先天之意,开启良知良能,构建感而遂通之内劲。此外,运用之道要合乎奇门遁甲运化之理。

所谓以五行为之体,指太极拳的体用是以五行和合产生的中和之气为本。

所谓七星八卦为之用,指太极拳之用借七星八法而成。各家太极拳之八法名虽同,而法不同。

以上内容是孙禄堂先生借着概括张三丰太极拳理法的名义,实际阐述了他自己对太极拳的建构。

进而孙禄堂先生指出他的太极拳是他的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他的三拳合一武学体系是一个更为宏观的太极武学体系:

又深思体验,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

为什么说孙禄堂先生这段话实际上是指出他的太极拳是他的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他的三拳合一武学体系是一个更为宏观的太极武学体系呢?

孙禄堂先生这段话的意思是讲,他讲原来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三家经过融合为一体这个过程后,形成了自己的三派,即孙氏形意、孙氏八卦、孙氏太极这三派,三派其理则一,合为一家,即孙禄堂先生的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

实际上这个融合的过程是对原有三拳进行扬弃与重构的过程,经过这种鼎革立新式的融合与重构产生了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三拳其理则一,构成了具有共同基础的统一的武学体系。

关于三拳合一武学体系,孙禄堂先生阐明他是用《易传》中天地人三元的性质来构建他的这个武学体系。孙禄堂先生在其《八卦拳学》序文手稿中写道:

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之理也。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即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余尝自揣三元性质: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之理,此是三元之性质也。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



《太极拳学》“自序”与“太极拳之名称”的关系——孙禄堂先生对太极武学的重构
孙禄堂先生

天地人三元这个思想源自《易传·系辞下》中的三才:“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传》以“天地人”三才来宏括宇宙万物的演化,与老子三生万物的思想一理相通。故三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是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共同基础。

因此,孙禄堂先生以天地人三元的性质来建构其八卦、形意、太极三拳合一的意义,实际上是说他通过鼎革、重构八卦、形意、太极三拳的理法,使三拳合乎三元的性质,从而为中国武术技击技理与道同符建立共同的基础。即通过建立三拳合一合乎天地人三元这一武学体系,为所有武技的技击效能提升至拳与道合建立共同的基础。这是孙禄堂先生构建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目的。

所以说,孙禄堂先生的三拳合一武学体系是一个更为宏观的太极武学体系,这个武学体系旨在以太极之理对中国武术进行整体性、体系性的鼎革与重构。当然,这个太极之理是孙禄堂先生定义的太极之理。孙禄堂先生在《太极拳学》正文的开篇即通过“太极拳之名称”一文对他的太极之理及太极拳进行了定义。

孙禄堂先生的这篇自序为他在后面“太极拳之名称”一文中给出他对太极及太极拳的定义埋下伏笔。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之名称”一文则清晰的显豁出他的太极拳理论。相比而言,这篇自序的作用是孙禄堂先生要把他的新酒倒进张三丰太极拳这个旧瓶子的一个引子。

那么孙禄堂先生在“太极拳之名称”一文中是如何定义他的太极之理以及太极拳的呢?

孙禄堂先生的 “太极拳之名称”一文: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浴于百骸之内,无所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这是一篇在太极拳发展史上也是在中国武术发展史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拳论,所以对于这篇拳论不仅研究太极拳的人应该深入研读,研究中国各派武术者也应该深入研读。

在这篇拳论中孙禄堂先生对太极做了全新的定义。

孙禄堂先生对太极的定义是以自身的技击实践和内修体验为依据,部分借用了刘一明《周易阐真》中的理论,即从生命的基础真阳元气和丹修的角度揭示了何为太极,在这个基础上,孙禄堂先生从五个方面定义了太极:

太极本体——中和之气——亦称先天真一之气、金丹等。

运化太极之理——中和。

体用太极之道——内劲,内劲是将人体内稳态这一机制拓展到技击作用的层面。

太极作用原理——一点子之作用——发生于动静相交处——动静交变之机——体现在圜研相合中。

太极作用方式与效能——无屈无伸,不生不灭,不闻不见,感而遂通。

因此,在孙禄堂先生这里先天真一之气、中和之气、内劲、金丹、一点子等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同一个功能态的不同性状。孙禄堂先生将这个功能态定义为太极。

而太极拳就是体用太极的拳术。

孙氏太极拳将太极本体定义为中和之气即道家修炼之金丹,其运化之理是中和,其修为方法是极还虚之道,其体用的核心是内劲以“虚中”为则、以“抱元守一”为法的作用,其作用的原理是于动静相交处(动静交变之机)圜研相合,其作用之特征是无屈无伸、不生不灭,于不闻不见中感而遂通,因敌制敌。故神行机圆,与道合真,人莫能胜之!

所以,孙禄堂先生对太极拳的定义在武术领域是前所未有之论,乃鼎革立新之说。孙氏太极拳是以内劲即道家所修之金丹作为太极拳体用的基础和核心,即通过拳术由后天返先天的顺逆运化之道进入体用内劲之门,其理法详见《八卦拳学》的第18章至第23章。

在技击效能上,孙禄堂先生在其《太极拳学》“下篇”中指出,其太极拳“可以与形意拳、八卦拳,并行不悖矣,并行不悖,合三家并用,能丢而不丢,顶而不顶。”又云其太极拳之劲具有“无屈无伸,不生不灭”,不闻不见,感而遂通的效用(见《近今北方健者传》)。显然这些已突破了历代太极拳运用时要随屈就伸这一要则。

所以,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创立的孙氏武学即拳与道合武学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孙氏武学是孙禄堂先生以其所习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拳学及其所涉猎的十多门武艺为基础,通过参照他自身的体用实践,着眼于完备技击制胜效能并使之与道同符而创立的鼎革立新之学。其中孙氏太极拳显豁该体系的“虚中”之作用和“抱元守一”之理法。

因此,孙氏太极拳不仅仅是一个拳种,而是孙禄堂先生构建在一个宏大宇宙观下的体用体系的三大基础之一。孙氏太极拳的这个立意与其他任何拳种都不在同一个维度上。故理解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中的“自序,需要在这样一个学术背景下去认识,才能知其真意。

研究前人的学问,必须回到他的历史情境、文化环境和文字背景中才能获得相对正确的认识。以今人的语境去批判古人语境下的表述是容易的,几乎人人皆有这种能耐,但是这是最没有出息的人干的事,如同今人站在古人的墓前拔刀,要古人从地下跳出来与他决斗一般荒谬。然而今天一些所谓的“文化学者”尤其是涉及武术文化的一些所谓的“学者”最喜欢干的就是这类事。

回到历史情境、学术背景、文化背景中研究前人的学术是一件十分艰难、庞大且深灝的工作。如在孙禄堂先生这篇自序中的这些文字:

二气者,身体一动一静之式,两仪是也。

三才者,头手足即上中下也。

四象者,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也。

五行者,即进、退、顾、盼、定也。

初看下来,不仅肤浅且近荒谬,摘录这几句进行批判是太容易了,有一般初中生的水平就足以。但是真要弄懂这几句话的意思,就必须向三个方向延伸,其一,文化背景,孙禄堂先生是站在《易经》这个文化背景的框架里来表述的。真要弄懂这几句话,就不能用当代语境去理解。其二,学术背景,孙禄堂先生这个表述是有其自己的学术背景的,因此必须了解孙禄堂先生武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才能理解这文字背后的含义。其三,历史情境,孙禄堂先生是在什么历史情境下写的这部书,要了解他著此书的目的。

事实上,通观孙禄堂先生的武学,就知道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为这些看似肤浅甚至有些牵强荒谬的文字注入了精深的法则、灵妙的功效以及深刻的哲思与奥义,由此也为《易经》这个认知框架注入的新的体认生机,更为“道”的体用增添了新的动力。

孙禄堂先生对中国武学文化的鼎革与提升是以实质性的立新作为对旧事物的否定,而不是以批判的面目呈现。

事实上那种为批判而批判或为情怀而信奉的做法都是最容易的事情,但这二者皆不是通向真理的途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