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汝杰
石汝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20
  • 关注人气:2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小学——苏州市沧浪区实验小学

(2013-12-30 09:34:08)

  我常说,我的学历和经历大部分跟“江苏师范学院”有关。1955年上小学,校名是江苏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虽然后来合并改了名),1961年上初中,叫江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后来还在那里继续上高中,包括闹“文化”大“革命”,直到1968年下乡插队,一共待了7年多。当然,这么折腾,把上大学的梦给闹掉了。直到1978年,30岁出头了,才有机会上大学,已经成了“老学生”,不像应届毕业生或者25岁以下的年轻考生那样,能以同等的成绩上“好”大学了,只能上了高中时期“不屑一顾”的江苏师范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又回到母校工作,虽然学校在我们离开时被改名为“苏州大学”了,那是第四次跟江苏师范学院发生关系。所以,“江苏师范学院”跟我有解不开的因缘,这一名称是深深铭刻在我人生经历中的印记。

  早些日子,有中学的老同学送孙子上学,那孩子上的是我们几十年前上过的“同一个”小学——沧浪区实验小学。但是,据说校门前的牌子上对学校历史的记录有问题(我还没能实地考察)。时间过去几十年了,在老同学的QQ群里议论起来,当时一起上小学的老同学也都记忆模糊(?)了,发生了“争议”。我只好调查一下网络上的记载。先找学校的网站,虽然做得不算差,却找不到校史在哪里。

http://www.szclsx.com/shouye.asp

  幸亏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把苏州市范围里的各种方志放到网络上了,检索利用很方便。《沧浪区志》第十六卷“教育科技”第三章“初等教育”,是我找到的最详细的资料。现在把其中有关的记载整理出来,来简单看看我们的小学的历史。引号里的是原文,如果是大段引用,则用粗体表示。

http://www.dfzb.suzhou.gov.cn/zsbl/140627_1.htm

  (1)民国时期,“私立小学大量开办,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地方热心教育人士为普及桑梓教育而举办,其中最著名的为王谢长达和王季玉母女所创办的振华女学及附小;同业公会或企业举办,便利本业或本厂职工子女入学的苏纶小学;教会开办的景海女师附小、乐群中学附小等;义庄、同乡会和慈善机关开办的彭氏小学等。”

  这里提到“振华女学及附小”和“景海女师附小”。

  (2)“解放初,市人民政府文教局接管全市公校。”“1952-1956年间,先后分批接管教会所办的小学与私立小学,一律改为公立小学。”“1958年2月,天赐庄小学与振华小学合并,创办苏州市沧浪小学,后更名沧浪区实验小学,列为区重点小学。”

    这里提到,1958年2月,天赐庄小学与振华小学合并,创办苏州市沧浪小学,后更名为沧浪区实验小学。

    (3)在“清末创立的小学”一节及其后的章节里,有以下记载:

  私立景海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原名苏州景海女塾。学制12年,分初、中、高三阶段。前6年学习小学课程,后6年学习师范课程。由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派遣传教士海淑德(Laura.haygood)来华办学。校名景海取景仰海淑德之意。首任校长为美国人贝厚德(Marthe E.pyle)。(按,外文原文如此,疑有误。待查。)

  民国5年,景海女塾改名为景海女子师范学校,设师范科和8年制模范中学,附设6年制完全小学及幼稚园作为师范生的实习场所。16年,国民政府收回教育权后,组织校董会,选中国人江贵云为校长,另设西方顾问,但学校实际权力仍操在美国教会之手。小学部对外用景海实验小学校名。……26年,学校停办。抗战胜利后复校。

  19518月,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苏南苏州幼稚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527月,苏南幼师撤并入苏女师,附小改属江苏师院领导,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校。19569月,改称天赐庄小学,设12个班(高3、初6、幼3),小学生445人,幼儿生107人,教职员13人,工友2人。19582月与振华小学合并。

  私立振华女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原名苏州私立振华女子两等小学堂。由王谢长达捐募得一千数百元,赁屋于严衙前东小桥附近戴家弄口(今十梓街74号)顾姓民房为校舍,取振兴中华之意,定校名为振华,王谢长达任校长。设中、小学两部,专收女生。……民国4年迁至十全街王氏屋(今十全街221号),增设幼稚班。后因王校长年老,由其三女王季玉接理校务。9年,成立校董会。17年,中学部迁旧织造署,小学部留原校址上课。是年,小学部与中学部开始分办,对外称吴县私立振华女子中学附属小学。后因学校发展,建造新校舍于中学之东(今孔付司巷5号幼儿园址),2411月建成,迁入上课。……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复校。……1950年夏,归苏州市文教局领导,改名为苏州市私立振华小学校。1956年夏,苏州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苏州市振华小学校。

    按,这里的“高、初”和下文的“高级、初级”,当指高小和初小。以上是合并前两所小学的简单历史。这里还有一句话值得注意:民国17年(1928年),“中学部迁旧织造署”,当即后来的江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现在的苏州市10中,也是我的母校)的位置。以下则是该《志》列为专节的记录:

    (4)沧浪区实验小学

  位于东小桥下塘16号。1957年江苏师范学院因学校发展需要,愿觅地出钱建校,与天赐庄小学交换。振华女中校长王季玉闻讯后,提出愿捐献东小桥下塘王氏空地十余亩,并要求天赐庄、振华两小学合并建校。达成协议后,经建设、迁并,19582月定名苏州市沧浪小学校。校址在东小桥下塘5号。设15班(高4、初11),学生762人(高级212人,初级550人),教职员23人,工友3人。后更名沧浪区实验小学校。19621月,划归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领导,改称江苏省新苏师范附属第二小学校。19639月,改由沧浪区领导,恢复原校名。19672月,改名培红小学。19731月,改称红旗区实验小学。1969年,区组建向阳花文艺宣传队,后建立向阳花小学,该校学生是从全区各小学挑选的文艺骨干,人数为七八十人,……19788月,向阳花小学并入区实验小学。1978年恢复现校名,……

    把以上所述加以整理:现在的苏州市沧浪区实验小学,是1958年2月,由天赐庄小学与振华小学合并而成的。所以其历史要从天赐庄小学和振华小学的前身说起。

  (1)天赐庄小学的沿革

  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1902年末),景海女塾创立;民国5年(1916年)改名为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民国16年(1927年)小学部对外用“景海实验小学”校名;1951年8月,再改名为苏南苏州幼稚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52年7月,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校;1956年9月,改称天赐庄小学,1958年2月与振华小学合并。

    (2)振华小学的沿革

  清光绪三十二年九月(1906)苏州私立振华女子两等小学堂创办;民国17年(1928年),小学部与中学部开始分办,对外称吴县私立振华女子中学附属小学;1950年夏,改名为苏州市私立振华小学校;1956年夏,更名为苏州市振华小学校。

    (3)沧浪区实验小学

  1957年,天赐庄小学被要求撤离江苏师范学院校区。可见,1956年改名时,这一小学与大学就脱离了关系,但是具体经过不详。结果是天赐庄、振华两小学合并,1958年2月定名苏州市沧浪小学校,后更名为沧浪区实验小学校(什么时候改为“实验小学”的,不详)。1962年1月,改称江苏省新苏师范附属第二小学校。1963年9月,改由沧浪区领导,恢复原校名。文革时期,还有培红小学、向阳花小学之称。1978年8月,向阳花小学并入区实验小学。1978年恢复现校名。

    简单地说,我上学的6年间,这个小学的名称,从江苏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先后用了4年)改到天赐庄小学(只用了1年半),1958年春季,从江苏师范学院校内搬到校外(东小桥下塘),名称先是沧浪小学(用了多长时间,不详),后来又改为沧浪区实验小学,一共有4个校名。我个人上学的过程是:一年级上的是江苏师范学院附小,二年级到三年级上学期,上的是天赐庄小学(以上是在江苏师范学院内,今苏大老校区里的所谓“四教室”,还有路东的另一栋楼,早已被拆掉),然后上沧浪小学(沧浪区实验小学),到小学毕业。至于其前的各种名称和1962年以后的种种名目,就都跟我们这些学生无关了。我记得,三年级下学期两个小学合并后,天赐庄小学来的同学在甲班和乙班,振华小学来的同学在丙班,我在乙班。后来,很多同一小学的同学又一起上了江苏师范学院附中,其中同班同学,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同学到高中毕业的,至少有段坡生和马文秀两位。

  不管如何,母校就是母校,我们在那里学习成长,有我们可敬的老师(怀念他们),有我童年时可爱的同学,还有很多美好的和“可笑”的事情,但那些都成了我人生路上不可磨灭的记忆。做这一个调查,也是一种纪念。

PS,附图是小学网站上的照片(新校舍的一角)

http://s4/mw690/0023S4JSgy6FokCjcsjd3&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