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退休老人如何“以钱生钱”?

(2014-09-19 10:49:28)

退休老人如何“以钱生钱”?

银行统计,理财业务上50—65岁年龄段的客户占多数

建议:30%投资高风险产品、40%投资储蓄国债,30%储蓄

 

记者 王超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老年人所需的“安全感”,也逐渐从居家安全、社会养老保险、家庭保险等领域,向更深、更广的地方延伸开去。如何打理好自己的养老钱,便是时下退休老人“钻研”的课题。

 

    相比捂着钱袋子过安稳日子,拿养老钱“生”钱有何风险?连日来,我们通过采访不同的老年人群体和理财专家,对老年人怎样打理养老钱,给出些许建议。

 

“银发一族”爱动“钱袋子”

 

    近几天,家住岳塘区书院路街道书院路社区的袁阿姨,不时会收到一些推销短信。打开一看,除了几条超市、药房发的信息外,其他都来自各金融机构着力推销的理财产品。

 

    和身边其他老娭毑不同,年届六旬的袁阿姨闲暇时爱把口袋里的钱“活动活动”,做做理财等方面的投资。

袁阿姨于10年前接触股票,经历几次股市大波动后,便果断把目光从股市转移到了新兴的银行理财产品上。

 

    “银行的利息太低,买理财产品升值的可能性也许还高一点。”袁阿姨颇为得意地说,她在去年初步试水的基础上,今年又买了一款期限为365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8%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

 

    “如果年收益能达到4.8%,10万元的本金就能得4800元,比银行3.5%的利息还是要划算点。”精打细算的袁阿姨说。

 

    我们了解到,“银发一族”对股票、基金市场、银行理财产品投入的精力并不比中青年人少,有的甚至比年轻人更为积极。

 

    对于为何选择投资理财,接受采访的老年人表示,一方面是为增加退休生活的乐趣,其次就是以此来减轻儿女的生活负担。

 

七旬爹爹看股评,学炒股

 

    来自湘潭市老龄办的信息显示:2013年底,湘潭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52.0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3%,高于全国老年人口比例2.4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31.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0.6%。2015年将达到55.2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8.4%。

 

    9月18日,在市长途汽车站对面的某证券公司,我们看到,除少部分中青年人在大厅内看股市外,大厅里绝大多数是老年人的身影,有的还是夫妻齐上阵。

 

    “儿孙都已成年,我们也没什么爱好,趁着还能动在这里瞅瞅。”携老伴一起来股票交易大厅的刘爷爷向我们透露,退休后,本来对股票一无所知的他,在老伴的引导下开始接触股票。如今,为方便操作,年过七旬的老俩口还特意学习了上网,每天看股评报告。

 

理财业务老年客户占多数

 

    “同前几年相比,近年来到银行咨询理财业务的老年人明显在增多。”交通银行湘潭分行理财经理吴梓榕介绍,虽然银行未专门对此做过相关统计,但从目前日接待客户量来看,50—65岁年龄段的客户占多数。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存单变保单”、老年人为高额利益诱惑不慎卷入传销等现象,吴梓榕认为,这主要和老年群体缺乏基本的理财常识及过于轻信他人有很大关系。

 

    为此,她建议老年朋友最好将养老钱按实际需要分成若干份。

 

    “老年人可以将平时必需花的钱存入银行,闲钱可用来购买国债、固定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等投资比较妥当。虽然这种方式保守、且利息较低,但收益都是稳妥且无风险的。对于短时期内用不到的一部分钱,则可以考虑投资短期的理财产品。”吴梓榕说,用于股票投资、收藏投资等的资金不宜超过10%。

 

>> 这些理财误区您有没有?

 

    “老年人现阶段的理财热情空前高涨,但也存在明显的误区。”采访中,多家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向我们道出了这样的“共鸣”。根据多位专业人士的剖析,我们为老年群体总结了下列几条容易陷入的理财投资误区。

 

    误区一:瞒着子女购买理财产品

 

    交通银行湘潭分行资深理财经理吴梓榕表示,相较老年人而言,年轻人接触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往往能对老年人的投资理财提出比较中肯的建议,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误区二:过于激进一味追求收益率

 

    一些老年人不考虑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和风险等级,忽略了投资理财最根本的安全性。

 

    误区三:跟风购买理财产品

 

    很多老年人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通常是看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不考虑产品是否真正适合自己。

 

>> 安全和收益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投资理财,安全第一。面对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老年人又该做何选择?对此,我们随机采访了10位老年朋友。

 

    关于对理财产品的接受程度和产品类型偏好,我们选取了岳塘区金侨世纪苑、雨湖区昭潭乡高标村以及雨湖区云塘街道衫树巷社区3个地方的10位老年人调查。

 

    参与调查的10位老年人中,年龄在61岁至70岁的有7人,71岁以上的3人。受访者中,有4位购买过或正在购买理财产品,有6位受访者表示从来对此有过涉足。

 

    4位购买过理财产品的受访者均表示,平时多青睐于选择国债、银行大额存单和央票等安全性较高的理财产品。

 

    在回答以后是否会有购买理财产品的需求时,10位老年人中有6位表示愿意尝试或继续购买,其他4位则出于安全考虑,表示更倾向于认可银行定活期储蓄。

 

    采访过程中,谈及理财投资收益问题时,绝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比起收益多少,大家更看重理财产品的安全性。

 

    “老年人投资理财首先应考虑安全,要优先考虑能防范风险的理财产品。”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李勇辉介绍,一般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有锁定期,不能提前支取。因此,老年人如有理财需要,在充分考虑资金流动性的同时,最好购买固定收益类的产品,如银行理财产品、国债、央票等。像股票、黄金等产品虽收益较高,但本身风险性较大,且投资的周期过长,并不太适合老年人。

 

    他说,现在最流行的老年人投资组合为“三四三”模式。即30%投资股票基金高风险产品、40%投资储蓄国债,剩下的30%用于应急储蓄。

 

 

退休老人如何“以钱生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