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过战火纷飞的岁月》系列报道——
王国英:家门口的抗战
■记者 易书宝 通讯员 龙德
85岁高龄的王国英
王国英的抗战是在家门口进行的。
1944年6月,侵华日军进犯湘中地区,在攻陷长沙等地后,又沿粤汉铁路,从株洲、宁乡分东西两路向南进犯。
6月下旬,侵华日军侵占湘乡并继续西犯,国民革命军第73军奉命在湘乡潭市、谷水、娄底至蓝田一线阻击敌人。
家在湘乡市潭市镇西全村、1929年7月出生的王国英老人,当时虽然还是一个15岁的少年,但他却已经吃了半年的军粮。
家门口成了战场,在乡亲们的期许目光中,王国英扛枪上了战场。
贫寒大家庭的艰苦生活
在旧时代的农村,王国英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庭:“我兄弟姐妹共有14人,其中兄弟10人、姐妹4人、再加上父母和依然健在的祖父母,全家每天有18张嘴要吃饭。在兄弟姐妹中,我排行第五。”
王国英家虽然人口众多,但和旧中国大多数中国家庭一样,有一个致命的因素在制约着这些家庭的发展,那就是经济的窘迫。
“家里只佃种了8亩地,土地的收成除去交纳租税外已所剩无几。维持全家温饱主要靠父亲带着我们稍大的几个兄弟,在房前屋后、荒坡上栽种南瓜、红薯等杂粮来弥补。即使这样,家里每天也只能吃两顿,而这两顿还吃不饱,因为每人每天最多只能分配到12两粮食(16两为一斤)。一到灾荒年景或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便不得不带着我们最小的弟弟妹妹们出外乞讨。”
“这么一个大家庭,要单靠从地里刨食来填饱一家人的肚子,本身就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但父母却用他们没日没夜的操劳,换来了我们10多个兄弟姐妹的平安长大。”
吃不饱是这个大家庭生活的一面,生活的另一面则是穿不暖。
“当时,家中所有衣料用的都是自家生产的家纺布。天气变冷时,家中的纺机就会响起来,特别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叽吱叽吱的纺机声会一直伴着月亮西沉。但即使如此,在我们家,由于孩子太多,家境又太差,祖母和母亲即使熬再多的夜,制衣所需的布料也很难凑齐,因此,我们在穿着上便常常出现‘衣不蔽体’的现象。”
“小时候,在夏天,我们一般是光着屁股跑来跑去,过一个秋冬,一般也只会有一套单衣单裤。至于鞋子,平常一般赤脚,上山或出门穿草鞋,布鞋只有在最寒冷或过年节的时候才会拿出来穿几天,平常则爱惜得跟宝贝一样。”
王国英说,在穿着上,在他们家,很多年来都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大人穿旧的留给孩子穿,哥哥穿了弟弟穿,只要不露肉,缝缝补补接着穿。“一件衣服,缝了破,破了缝,大大小小一茬茬地轮流着穿,即使补丁撂补丁,一晃几十年也都舍不得扔。”
被抓壮丁,农家少年入伍
1943年,王国英已经15岁,对于这个生活在兄弟姐妹众多而经济又很困窘的家庭的少年来说,脑海中已开始对未来萌生美好的向往,“我书读得少,对未来提不出更高的要求,但饥饿的感觉已经让我有点害怕,当时我就想至少要找到一个能吃饱饭的地方。”
能吃饱!这是一个多么基本的要求!但就是这一点基本的生存要求,在当时外敌入侵、国破家亡的时候,却是很多贫困百姓难以实现的企求。
不过,对王国英来说,他的这一愿望却最终成了现实,这不是因为他发了财,而是他被抓了壮丁,吃上了军粮!
在王国英被抓壮丁之前,他家里已经被抽了两个壮丁,王国英的二哥和四哥已分别比他早一年或两年进了部队。
“民国32年12月(1943年),作为补充的新兵,我进了73军,被安插在该军下属的15师185团3营机枪3连。”
在部队,这个只在学堂门口打了个转身的贫家子弟,在耳濡目染下,慢慢理解了什么是法西斯、什么是反法西斯同盟,慢慢地也懂得了一些国内国际大事。
“以前,我们一直僻居在小山村里,虽然多次听说过日本鬼子在中国烧杀掳掠,但总觉得离自己还远,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到了部队后,我才真正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正含义和包含的责任。我更知道,在国内,我们进行的持久抗战已开始取得实质性的成效,而在国际上,中、苏、英、美等国家已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日本军国主义的末日快到了。”
家乡的山野就是抗日的战场
王国英说,他当兵后,部队就一直没有离开过湘中地区。
1944年6月,侵华日军再次进犯长沙并沿粤汉线一路南下,侵占株洲、湘潭、衡阳等地,他所在的73军奉命进驻湘乡,在潭市、谷水、娄底到蓝田一线阻击敌人。
“73军可以说是三湘父老的子弟兵,从官长到士兵,大部分都是湖南人,军长彭位仁、参谋长徐亚雄都是湘乡人。因此,接到命令后,部队士气高昂,迅速在涟水河两岸构筑工事,严阵以待敌人的进犯。”王国英说,当时为了鼓舞士气,军中还传唱着这样一首歌曲:“涟水河畔的好儿郎,拿起刀,拿起枪,杀向日寇的头颅和胸膛。谁说国已破,家已亡?中华儿女在,到处是埋葬鬼子的好战场!涟水河长流,再来建设自己的好田庄,涟水河长流,给我们无穷的向往,向往——
”
王国英说,有一次,在一个名叫荷铺塘的地方,他们就曾打了敌人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当时,敌军集结军队准备对潭市附近的73军阵地发动进攻。当天上午8点左右,我军侦查到作为前锋的一支日军小队与大股敌人拉开了距离,于是决定在荷铺塘设伏。半个小时后,敌人进入我所在连队的伏击圈。一霎时,拉响的手榴弹像雨点一样在敌群中炸开了花,手榴弹销烟未散,埋伏在四面山上的战士们就冲入敌阵,以一对一、一对二地与敌人拼起了刺刀。战斗没有进行多久,进入伏击圈的几十个日本鬼子就全部消灭了。”
而另一次让王国英印象深刻的战斗,则发生在位于潭市镇内的观音阁山顶上。那是1945年的1月17日,日军116师团某部趁73军调防之际,乘虚攻占了观音阁。73军军长彭位仁,参谋长徐亚雄闻讯后,当即命令15师某团一营及山炮连即刻收复潭市。当时,日军有200多人盘踞在观音阁、喜鹊岭一带,居高临下,火力十分猛烈。一营以一连一排为敢死队,从曹家坨、白鹤观沿峭壁攀爬前进至距日军约40米处时,用手榴弹投进敌阵地发动突袭。但日军顽固抵抗,以机枪组成密集火力网,让后续部队根本无法靠近。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王国英所在排的排长乘鬼子换子弹之机,飞速靠近并将手榴弹掷进了碉堡,然后端着枪跃进碉堡,一刀扎进了鬼子的胸部……王国英他们最终在拂晓前将喜鹊岭和观音阁两处高地拿下,日军伤亡30多人仓皇逃窜。
王国英说,在家乡近一年的时间里,家乡的山山岭岭都成了他们阻击敌人的阵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