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歌剧城和戏剧家

分类: 艺术 |
Meiningen这个城市差不多坐落在德国的中心位置,以前不认识这个地方。这次去Eisenach时,导游顺便带我们去参观了这个地方。原来它在200年前名震欧洲,不为其它,只为歌剧。这里的大公Herzog Bernhard
II.热爱戏剧,第三任老婆竟然是个演员,这在当时的传统社会里被贵族所不齿,大公只能同公主结婚,也确实大公的前二任妻子都是公主。

这是当年大公的马概,现在改成了戏剧博物馆,在里面可以看到当年的幕布,服装设计图,演出服装,还有价绍历史的影片。

看影片听介绍的现场。
他亲自设计舞台布景和服装,他的演员太太负责演出事宜,而他的一个姐姐后来成为英国皇后,也支助了他不少钱,用于剧场建设,在他的辖区有当时欧洲最好的剧场,最棒的指挥和乐队,他的太太同瓦格纳的太太是好朋友,也得到瓦格纳的来访,还有勃拉姆斯也是这里的常客。这二个戏剧爱好者,高级票友,在19世纪后叶的十几年中带领剧团遍游欧洲,为大家送去高素质的歌剧,”巡演“这个主意就是来自这里Meiningen这个城市,十六年间走遍欧洲,演出了80多场戏。后来工业革命兴起,有了铁路,他们也首先建起了铁路,引导戏剧爱好者来这里看戏。所以,Meiningen名声在外,名声很响。当时在欧洲各地有一句名言:“Meiningen来了!”就是意味着有好戏看了,大家奔走相告。

这是当年大公的马概,现在改成了戏剧博物馆,在里面可以看到当年的幕布,服装设计图,演出服装,还有价绍历史的影片。

看影片听介绍的现场。

这个名字可能对德国人耳熟能详,对我却陌生得很。我回来查了资料,现载录如下:
贝恩德·海因里希·威廉·冯·克莱斯特(Bernd
Heinrich Wilhelm von Kleist,1777年10月18日奥得河畔法兰克福—1811年11月21日萬湖),德国诗人、戏剧家、小说家。克莱斯特的家族是普鲁士传统的军事世家,年幼时的克莱斯特即显示出文学才华。但遵循家族传统,1792年,加入波茨坦的近卫军团成为军官,参加了普鲁士、奥地利联军干涉法国革命的战争。因不喜欢军队刻板的生活,1799年退役。后进入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大学学习法律及自然科学,1800年,在柏林的普鲁士税务工商部谋得差事,一年后弃职。去职后的克莱斯特沉浸在康德的哲学中,1801年4月,与姐姐乌尔里克前往巴黎,观察法国的社会生活,积累了日后写作的素材。过后他回到美因茨,修养五个月。几年后,他不断出现在巴黎,一边工作一边写作,剧作不断。1808年1月,与友人亚当·米勒创办艺术杂志“菲布斯”,连载他的剧本《彭忒西利亚》和小说《O侯爵夫人》。一年后杂志停刊。他的代表作《破瓮记》在魏玛上演,惨遭失败。1808年,他的剧本《赫尔曼战役》完成,为反拿破仑的起义者所赏识。1810年,他创办《柏林晚报》,抨击普鲁士的亲拿破仑政策,反对拿破仑的侵略。这份报纸为德国晚报的先驱。克萊斯特也擅長於敘事體,並曾出版他的《中篇故事集(Erzählungen)》(1810出版第一部,1811出版第二部)。此出版中,最為著名的是《米迦勒·寇哈斯》,是一篇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的小說,在馬丁路德時代,一位勃兰登堡的馬商對一位領主發起私人戰爭的故事,被多次改編成電影。其中《智利地震》、《聖塞西莉亞──音樂的力量》、《伯爵夫人O》也都是其中的著名作品。但此时的克莱斯特生活无着,靠堂姐为他申请的年金过活,为普鲁士上层社会所歧视。生活的不顺、事业的失败使他喘不过气。1811年11月21日,克莱斯特自杀身死。生前痛苦的克莱斯特,终于在19世纪末得到肯定。他的剧作,尤其是悲剧,独树一帜,在德国文学史上留下重重一笔。代表作《破瓮记》与莱辛的《明娜·封·巴尔赫姆》、豪普特曼的《獭皮》并称为德国三大喜剧。同时,他也是德国志怪小说的大师,代表作《智利地震》。他还是“逸事”文学体的创始人。并且是一位出色的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