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养老保险空账1.7万亿基金收缴情况杂谈 |
分类: 诤说·社会保障 |
养老保险的“空账”问题近年来已经不大提起,这可能是因为早几年提的太多的缘故。但是早几年学界热烈讨论“空账”问题的时候,国人最关注则是“贪腐”问题。于是,本世纪以来,这两个问题居然总是擦肩而过,没能成为学界、媒体和公众共同关注的聚焦点。如今,国人的担心已经转向社保,今年两会期间媒体的调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郑教授一言既出,便有了“四海翻腾”的磅礴气势了。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很多,内情很复杂,并不是“空账1.7万亿”可以概括的。把空账的规模说得更惊悚、更恐怖的有的是,世界银行“9.15万亿元”的说法便是一例,不过那是到2075年一年年逐渐积累的。国内专家类似的计算规模更大,有10万亿的、12万亿的,云云。
然而,上述“空账”说,有个前提条件,即个人账户的确实存在并且具有私人产权。如果这个前提条件稀里糊涂,就正应了那句笑话:“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当然,一般来说,应该也不用担心出现所有的参保者一起去挤兑个人账户中的钱的“群体事件”。
以2010年的实际情况为例,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是13420亿元,这笔钱的来源有二:其一是“征缴收入”,11110亿元;其二是“各级财政补贴”,1954亿元;还有356亿元其他收入。在征缴收入11110亿元中,既包括了单位的缴费,即基金的社会统筹部分;也包括了个人的缴费,即基金的个人账户的部分。人社部没有提供进一步的数据,即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各为多少。
从现在的基金收缴情况看,情况应该还不错,当年的全部征缴收入足以支付当年的养老金了。如果看上个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的情况,那是当年的收不抵支的,征缴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养老金还不够,还要有财政补贴才行。1997年,新制度实施的第二年,就亏空了50个亿。
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幸亏没有“做实”。众所周知,现在银行利率是难以跑赢CPI的,所以,积存越多,亏损越大。目前滚存积累的1.5万亿元的基金,其保值增值已经成为养老保险机构沉重的包袱。如果把空账1.7万亿元都补齐,那就更是个烫手的山芋了。
总之,作为参保者,只要能够按制度规定确保领到养老金,就算阿弥陀佛。无论如何,比没有养老金要强。但是,中国的养老金制度一定要改革。因为20年之后,现在参保作贡献的农民工都进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时,现行制度就会难以为继。再说,还有“双轨制”、“三轨制”的不公平问题。但限于篇幅,只能下回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