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钧:“掐尖”冷战可以休也!

(2012-02-14 08:25:08)
标签:

教育

孔明

中国

标准答案

带头大哥

杂谈

分类: 诤说·教育政策

   “北约”和“华约”两大阵营的对峙,曾是上个世纪冷战时期的一道“风景”,如今却被移植到中国高考的“战场”上。这杀气腾腾的两个名词,让我记起一位来自美国的华裔小朋友对我说的话:“我们美国的SAT是Play,你们中国的高考是War”。
  报载:“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被称为2012年高校自主招生大战最密集、最惨烈的周末。”“11日,以北大为首的‘北约’和以清华为首的‘华约’选在了同一天举行笔试”。这则在中国可以说已经司空见惯的新闻,我先是一瞥而过,未加留意。但仔细一看,原来焦点却是在“为何选择在同一时间进行考试”?!

   据报道:两大联盟负责人均表示,是希望为往年那些笔试同时被两大联盟学校录取、又无法兼顾面试的同学节省精力和资源。但公众提出质疑,两大联盟如此安排,其实是掐尖战的升级,大家都想争取更多优秀生源。而考生在考试之前就只能鱼和熊掌之间预先作选择了。看了这段文字,对于公众的质疑我倾向于“采信”。同时也意识到,这场名为“掐尖战”的“War”,已经升级到何种程度?
  名校要招“优秀生”,这本是未可厚非。但一定要“优秀”到“TOP 10”乃至“三甲”甚至“状元”,就让人费解了。要我看,中国的高考,每年的考生都在好几百万,能够在100名,1000名,10000名乃至100000名之内,就都够优秀的了。在智力上和学习能力上,他们的差别应该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何况高考,还存在着无数说不清、道不白的偶然因素。
  但是,我记得此前有个咱们自己做的中国大学排名榜单,其中有关“大学毕业生质量”的指标,似乎是按“高考志愿填报指南”计算出来的。由此可见,其实在中国,大学生的确在入学前就决定了自己在大学中的学习质量了。这也就难怪乎“北约”和“华约”两个带头大哥每年都在抢状元方面明争暗斗。

  虽然我们教育圈内的人士,都以中国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而自豪得很,但中国的大学在诸多国际排名中却不太景气,而且好像还有下滑的趋势。最让人丧气的是,中国大学多少多少年都没出过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常为国际人士诟病,这恐怕也不能光用“西方阴谋论”来解释的。
  坦率地说,我对中国名校的做法,即用中国最好的老师教中国最会考试的学生,然后使学生学到了更会考试的本领,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我也怀疑中国的教育制度其实一直没有走出“科举制度”的窠臼,不过是以“科学八股”取代了“封建八股”而已。
  因为我们的教育制度从一开始追求的就是标准答案,于是就把学生的思想“规范”到一条极为狭小的死胡同。书上说的,尤其是教课书上说的;教师解释的,尤其是在课堂上解释的,统统是不容怀疑的。所谓考试,就是死记并复述以上的“知识点”告诉你的标准答案,所以,就有了标准答案是“诸葛亮”,就不能写成“孔明”的黑色幽默。

  虽然在《水浒》中“孔明”另有其人,但想必老师也不会非要这样牵强附会地扣学生的分。可以理解,老师也是“好心”,在我这里错了,不过是扣点分,要是高考时算你错了,你就哭去吧。但如此这般的“修理”学生,一直到大学毕业。直到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怎么能突然就有了创新能力呢?面对问题,首先要想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是怎么讲的?标准答案是什么?都是标准答案,哪里还有创新的余地呢?这就是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
  因此,在这里也要呼吁一下,以“北约”、“华约”带头大哥为首的名校,真的不必再为“掐尖”而继续冷战了!说句笑话,如果哪年带头大哥录取一批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最后把他们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才,那才是真本事。孔子就是这么做的,七十二贤人中,曾参迟钝,高柴愚笨,仲由鲁莽……最终都能“登堂入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