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钧:“掐尖”冷战可以休也!
(2012-02-14 08:25:08)| 标签: 教育孔明中国标准答案带头大哥杂谈 | 分类: 诤说·教育政策 | 
 
  报载:“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被称为2012年高校自主招生大战最密集、最惨烈的周末。”“11日,以北大为首的‘北约’和以清华为首的‘华约’选在了同一天举行笔试”。这则在中国可以说已经司空见惯的新闻,我先是一瞥而过,未加留意。但仔细一看,原来焦点却是在“为何选择在同一时间进行考试”?!
 
  名校要招“优秀生”,这本是未可厚非。但一定要“优秀”到“TOP
10”乃至“三甲”甚至“状元”,就让人费解了。要我看,中国的高考,每年的考生都在好几百万,能够在100名,1000名,10000名乃至100000名之内,就都够优秀的了。在智力上和学习能力上,他们的差别应该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何况高考,还存在着无数说不清、道不白的偶然因素。
  但是,我记得此前有个咱们自己做的中国大学排名榜单,其中有关“大学毕业生质量”的指标,似乎是按“高考志愿填报指南”计算出来的。由此可见,其实在中国,大学生的确在入学前就决定了自己在大学中的学习质量了。这也就难怪乎“北约”和“华约”两个带头大哥每年都在抢状元方面明争暗斗。
 
  坦率地说,我对中国名校的做法,即用中国最好的老师教中国最会考试的学生,然后使学生学到了更会考试的本领,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我也怀疑中国的教育制度其实一直没有走出“科举制度”的窠臼,不过是以“科学八股”取代了“封建八股”而已。
  因为我们的教育制度从一开始追求的就是标准答案,于是就把学生的思想“规范”到一条极为狭小的死胡同。书上说的,尤其是教课书上说的;教师解释的,尤其是在课堂上解释的,统统是不容怀疑的。所谓考试,就是死记并复述以上的“知识点”告诉你的标准答案,所以,就有了标准答案是“诸葛亮”,就不能写成“孔明”的黑色幽默。
 
  因此,在这里也要呼吁一下,以“北约”、“华约”带头大哥为首的名校,真的不必再为“掐尖”而继续冷战了!说句笑话,如果哪年带头大哥录取一批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最后把他们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才,那才是真本事。孔子就是这么做的,七十二贤人中,曾参迟钝,高柴愚笨,仲由鲁莽……最终都能“登堂入室”。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