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郭美美中国红十字会公益慈善机构慈善事业杂谈 |
分类: 诤论·社会观察 |
平心而论,不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红十字会对此次事件的反应不可谓不快,但却被网友穷追不舍,看起来一时还难以脱身。就其缘由,是因为红会虽然反应快,但反应的方式却有失偏颇:
其一,在危机公关中,红会不敢面对所有媒体,尤其是目前已经市场化了的大众媒体,而只是在得其信赖、社会身份相近的小圈子里找了几家主流媒体来开“新闻发布会”,这是不能不说是非常的失策。于是,给公众留下了红十字会光找自己“铁哥儿们”帮说话的印象。与此同时,大众媒体只能通过其他各种渠道继续寻找新的新闻线索,而微博上各种似是而非的“传说”就成了舆论质疑的主要信息来源。
其二,在危机攻关中,红十字会过于急着撇清自己。而对于自己与所谓红十字商会和随后被扯出的商业系统红十字会以及诸多被牵扯进来的商业机构的关系,实际上均未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但事已至此,红十字会应该看到,这已经不是一句简单的“与我无关”就能下台的情势了。
最后,这个越拉越长、越扯越乱的新闻事件,其纠结的焦点变成了追究红会接受的社会捐款来源去向是否公开透明,是否有可能被贪污挪用?至此,郭美美这个新闻符号的意义已经擅变,其导致的新闻事件引发出一个很有深度的、很有现实意义而且和所有的公益慈善机构都密切相关的社会话题:
其一,公益慈善事业本是民间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但在中国却被打上深深的官方烙印。一个公益慈善组织如果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国家在编的“公务员”,可想而知,其行为举止就会基本上与行政机关的官僚作风别无二致。此次事件中,红十字会官员的表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公益慈善机构只对上负责,只把上面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当回事而冷落了社会大众,这就完全背离了建立公益慈善机构的初衷。
其二,公益慈善事业的目标本来是“做事”,是要以有组织的社会行动来帮助社会上的贫弱群体。正因为要“做事”,就要有成本,就需要资金,所以才向社会募捐。但在中国,除了重大自然灾害的募捐大目标尚可算得上明确之外,其他的社会捐款,都是目标泛泛或者题目太大,以致无法将捐款的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再者,即使是自然灾害捐款,曾经也都要求归政府统一安排使用,其去向和用途公众只能习惯性地“难得糊涂”。
其三,公益慈善事业,尤其是公募慈善机构,能够对社会募捐是其存在的理由,而慈善机构的社会职责是受捐款人的委托做善事。因此,公益慈善机构更需要把捐款人当作“上帝”,把善款的来龙去脉向慷慨解囊不图回报的“出资人”尽量地交代得一清二楚,这样才有心甘情愿的“下一次”。如果善款使用不公开透明,冷了捐款人的心,社会上的捐款积极性就会遭受挫折,公益慈善机构的资金来源就会有没了着落的危险。
迄今为止,郭美美事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但已经有人在网上倡议,“郭美美的事情没搞清,没有心思给红会捐款”,针对红会发起了一场可能的抵制或不合作运动。然而,发发牢骚可以,真这样做还是值得思考。中国有一个特殊的国情,就是从事医疗卫生方面助贫帮困的慈善机构特别少。可能是因为中国医疗卫生领域水特别深的缘故,一般的慈善机构轻易不敢涉足。所以,红十字会在当今中国还有其重要的价值。试想,如果红十字会的捐款大为减少,最直接的受害者可能是那些得了大病的贫困家庭的儿童。即使红十字会在善款的操作上有失误和纰漏甚至有贪腐存在,但绝大部分捐款用在贫困对象身上的事实还是不能否认的。所以,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
反过来说,郭美美事件也给了红十字会一个机会。如果趁此机会找到一种方式(可以广泛听取公众意见),把社会捐款的来龙去脉如何向公众交代的问题解决了。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完全有可能不降反升,这对整个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来说,都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