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5,阿塞拜疆(巴库)

标签:
少女塔希尔万沙火焰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高地公园 |
分类: 亚洲 |
5月15日 巴库(Baku)老城
巴库是阿塞拜疆的首都,也是外高加索地区最大的城市,里海最大的港口。
5月14日傍晚飞抵巴库,因提前在第比利斯机场将手中的拉里换成了阿塞拜疆的马纳特(AZN),手中有钱心中不慌。由于在高加索三国一直使用中移动的一带一路,故而机场三部曲(取钱、买网卡和交通卡)只剩交通卡一项。巴库机场大巴站的自动售票机只接收现金,10AZN送进去,吐出一张余额8AZN的交通卡。
夜幕降临,风吹雨淋地摸到预定的小酒店。因言语不通,闹出些误会。原来酒店马上要装修,我们成为最后的客人。面对空空荡荡的酒店,多少有点心虚。
第二天出门才发现,居然住到了少女塔下。外型酷似钥匙的少女塔,建于12世纪,据说原本是汗王宫殿建筑群的一部分。少女塔高8层29米,每层可容纳50余人,并安装有抵抗外敌进攻的防御设施。塔内有一口水井,四季清凉甘美。1304年大地震,周边房屋被夷为平地,少女塔却安然无恙。至于缘何称为少女塔,有说它从未被敌侵入,一直保持少女身。也有说是源于国王、士兵和少女的故事,国王爱少女,把她的情人派去打仗,少女跳塔殉情。眼前的少女塔,早已退去铠甲和岁月留下的愁容,成为里海之滨一道美丽风景。
少女塔所在的巴库老城,是巴库的历史核心区,四周被高5-10米、厚约3.5米的古老城墙护佑。城墙建于1138年,1608年加设外墙,在两墙间的壕沟里灌入了海水。1886年外墙拆除,城门移到内墙,形成双门。在现留的25座塔楼和5座城门中,双门最具代表性,而且还是游客的集散地。
不远处的贾马尔清真寺外观低调,内部装饰却很精美。清真寺最初建造在拜火教神庙的遗址上,后曾几经修复、扩建,直至1899年重建。
老城街道蜿蜒曲折,路面清洁如洗,即使钻进狭窄小巷也难见垃圾纸屑。街边建筑颜色多为米白或鹅黄,由于色彩趋同,经常会让闯入者产生迷惑。除了团队,所有散客都低头紧盯手机,没有导航寸步难行。
老城内著名建筑除了少女塔,当属希尔万沙宫。1191年,一场大地震摧毁了当时的首都沙马基(Shemakhi),希尔万沙王朝迁都巴库,并在此建造宫殿。宫廷建筑群位于古城最高处,根据地势分为三层,上层是宫殿、迪万卡纳和庭院;中层是清真寺、陵墓、仓库和花园;下层是浴室和花园。
宫廷主殿内部已经看不出原貌,仅能从精雕细琢的拱肋揣测当年的华丽。陈设的展品很少,据说那些精美的陶瓷和艺术品早已被收藏在土耳其、伊朗、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匈牙利的博物馆中。
走出主殿,看到的迪万卡纳(Divankhana)是一座别致的多边形建筑,核心部位是一个八角形大厅。建筑的外围伴有回廊,建筑形式非常独特,但用途不详。建材选用阿普歇伦斯克产的石灰石,打磨过的石材泛出淡淡的金赭色。
王宫收藏着一批曾长期侵泡在里海水下的古兰经石刻板,如今存放在这座带着尖帽的石屋中,周围还摆放着一排石经板。
位于中层的宫廷清真寺建于1441年-1442年,拥有一座宣礼塔。覆盖着长方形礼拜大厅的是两个桃子形的穹顶,而非圆顶,有点怪异。
陵墓的墓室非常简单,但棺木的制作还算精良。
底层的浴室和花园还是一片废墟,尚待挖掘开发。
在希尔万沙宫墙外,偶然发现一处欧式园林。几条白色的大理石阶梯,缓缓通向中央的圆形下沉喷泉,池底绿色的花瓣图案恰与池边地面的拼花相呼应。墨绿佩金的喷泉与白色廊柱和阶梯相互映衬,舒适且养目。
一群身穿学士服的青年在拍毕业照,精细的园林与粗糙的宫墙形成反差,背景在古城墙与喷泉池之间快速切换,很难说哪个更具韵味。
在老城僻静处寻到微型书博物馆,书能印得不足两指宽超乎想象。这里收藏有世界各国的迷你书籍,里面居然有一专柜的中国出版物,实出意外。
老城街头的各类雕塑很多,相较于曝光率颇高的狮子,我更喜欢街边的老人和网红餐馆里的老奶奶,阅尽人间五味,依然慈祥、豁达,开心。
2000年,巴库墙城及城内的希尔万沙宫、少女塔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遗。二十多年过去,无论是少女塔、双门和城墙,还是希尔万沙宫殿都得到很好保护,古城也执意固守着中世纪的风貌。
在少女塔旁住宿两晚,漫步在厚重的城墙内,细细品味世遗特有的气息。
5月16日 巴库新城
没有去参团周边游,把一整天时间留给了新城,留给巴库新地标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迷人流线。
一大早乘公交前往阿利耶夫文化中心,远远看到草坡上卧着的白色精灵,飞扬的曲线似随风起舞的飘带,又如高高涌起的波浪,肆意翻卷、起伏,看不到视觉终点。及到近前,一道道柔软似水的曲线堆叠,如流动的沙丘充满韵律。莫名地有了种亲切感,大兴机场!
天马行空的设计让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挣脱了建筑外形的羁绊和束缚,自由展示现代建筑美学的魅力。作为点缀,建筑周围安放着不少雕塑作品,如男女人头像、手、臂腕,以及蜗牛、辣椒等等。
巴库的城市建设者似极度钟情曲线,6公里长的海滨大道上矗立着一座座造型新颖的建筑,蓝色圆弧如倒扣的一弯明月,
花瓣形的购物中心颇似悉尼歌剧院,
无论是形如卷毯的地毯馆,
还是奔放燃烧的火焰塔,亦或贝壳般的缆车下站,无不展示着建筑美学的魅力。不过,所营造的小威尼斯,有点弄巧成拙了,猛看真以为是儿童水上乐园呢。
乘坐缆车从海滨抵达新城高地公园,完全是另一番现代繁华景象。公园最初名为英国公园,后更名基洛夫(阿塞拜疆共产党第一书记)公园,苏联解体后,正式改称高地公园。公园建在城市的最高点。游客从观景平台可以俯瞰希尔万沙宫、伊切里谢赫历史文化区和少女塔,尽情欣赏海滨大道、巴库湾的美景。
缆车站顶部是个两端高高翘起的水晶盖,怎么就想起皮皮虾了。站前有一尊人物半身塑像的纪念碑,从碑顶的五角星和碑文标注的年月猜测,应该是二战时期前苏联将士的纪念碑。
一旁的烈士清真寺前,鲜花盛开。该清真寺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土耳其政府帮助建造,目前被用作土耳其大使馆宗教专员的官邸。
高地公园的广场上,长明火炬陪伴着飘扬的国旗。
穿过一条僻静的小路(烈士巷),身边闪过一排长长的黑色墓碑,上面镌刻着逝者的信息,令人惊讶的是死因皆为“纳卡”。其中有的在“黑色一月”中丧生,也有在与亚美尼亚的领土纷争中被夺去生命。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愿他们的灵魂安息。
这是一段惨痛的历史。1990年,苏联解体前夕,将“纳卡地区”从阿拜疆管辖划归亚美尼亚。1月19日,巴库人集会抗议,苏军开进巴库驱散未果,对平民进行暴力镇压,致使147人丧生、800人受伤、5人失踪。
8年后,烈士巷尽头的沙希德纪念碑落成。抬头仰望,碑顶的水晶穹顶塔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闪烁出金色的光芒。低头端详,碑底的八角星喷出团团火焰,用不息之火悼念那些黑色的日子。据说八角星是高加索地区特有的图案,象征八个不同的民族。
高地公园真正引人瞩目的当属火焰塔,一组被称为“永恒火焰”的建筑。阿塞拜疆盛产石油,素有“火之国”之称。巴库人对火的崇拜更有甚之,竟然会想到用火焰勾勒城市的天际线。火焰塔由三座火焰形状的摩天大楼组成,呈三足鼎立之势。最高的一栋塔楼39层,高182米;第二栋塔楼36层,高165米;第三栋塔楼28层,高161米。由于位于城市的制高点,自然成为当之无愧的地标。
三座塔楼的外表覆盖着 LED 屏幕,每逢夜晚,城市上空便燃起三处熊熊火焰,不仅色彩轮番交替,图案也不断变化,如同天幕,令人眼花缭乱。
除了高地公园一带的繁华景致,老城外的尼扎米街同样吸引人。街道建筑形式从哥特式、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到苏式、新现代主义,应有尽有。趣味十足的雕塑、喷泉、橱窗、廊画,让购物街充斥着轻松的休闲氛围。熟悉的波浪形鹅卵石路面,不禁想起葡萄牙、澳门、伊斯米尔……。因石油而富足,巴库看上去真的不差钱。
今夜启程返京,结束了四十余天的四国行。
巴库交通:
巴库的机场大巴和市区的公交、地铁都只认公交卡,机场大巴单程1.4马纳特,公交、地铁每次0.5。由于实行单一票制,公交卡可多人使用,但制卡费2元及卡内余额通通不退,对游客不够友好。机场大巴H1终点站28 may,转乘125路可抵达老城少女塔附近。
去往新城的缆车1马纳特,只收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