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5,亚美尼亚(埃里温、埃奇米阿津)

标签:
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圣赫利普西姆教堂埃奇米阿津修道院埃里温阶梯共和国广场 |
分类: 亚洲 |
5月8日 埃里温(Yerevan)
在第比利斯智选假日酒店连住三晚,一是距地铁站近,便于城市周边出游,另一重要原因是百米内就有发往埃里温的巴士。吃过早饭,稍事休息,轻松启程。
格鲁吉亚海关出境口排着长龙,十分考验人的耐心,好在不用拖着行李。司机在关外等一众人盖好出境章,开车直奔亚美尼亚口岸。各自卸下行李入境检查,三位同行的中国姑娘因刚去过阿塞拜疆受到盘问,好在都是例行公事,并不为难游客。
车过塞凡湖,景色不错。不过比起赛里木湖,怀疑是否真值得从埃里温赶过来看湖。车到终点Kilikia Bus Station,$10换了4000德拉姆,终于有钱进城了。
出租车司机像知道口袋里的钱数似的,准确喊出3500德拉姆遭拒。旁边一位姑娘看不过去,主动出手叫来网约车,1000德拉姆送到目的地,好人。预定了共和国广场附近的酒店,却只收现金,前台小伙热情带我们去街边Acba atm取现。首日种种遭遇,对埃里温人顿生好感。
因住得近,共和国广场去的次数最多。广场建于1926年,1991年之前一直称作列宁广场,是举行国庆阅兵的地方,也是国家建筑核心区。
广场四周由五座雄伟的建筑环绕,正北方向座落着国家历史博物馆、美术馆、文学艺术博物馆和Arno Babajanian音乐厅,其中历史博物馆和美术馆共居一楼,前者在1-2层,后者高居3-8层。
东北角为带有钟楼标志的中央政府大楼,对面则是外交部等部位办公大楼,东南为国家邮电局,西南居然是万豪酒店。建筑所使用的凝灰岩呈粉、红、白色,且以粉红为主色调,折射出温暖的玫瑰色光泽。用凝灰岩做建材在亚美尼亚并不罕见,毕竟世界90%的凝灰岩矿集中在亚美尼亚。
每到傍晚,华灯初上,广场上的音乐喷泉奏响大众熟悉的古典音乐。水柱、灯光随乐起舞,在夜幕上画出道道绚丽色彩。人们闲坐在池边,尽情享受欢乐。
共和国广场与大剧院之间有一条繁华的步行街相连,路中央一把城市钥匙的雕塑凸显商业街城市中心的地位。
步行街的尽头是自由广场,主体建筑是城市的文化地标歌剧院,全称“亚美尼亚亚历山大·斯潘迪亚里扬国家模范歌剧芭蕾舞剧院”。据说设计师巧妙地将两个表演大厅无缝衔接在一个半圆形的宏伟建筑中,更令人惊叹的是共和国广场和歌剧院竟然出自同一设计师之手。
不远处的埃里温阶梯(社会主义大台阶)可谓城市的明星,也是游客的必到之处。这是一个依山而建的阶梯式广场,从山顶一直延伸至山底,恰如其名“瀑布”(Cascade)。
阶梯广场前矗立着一尊巨石人物雕像,此即共和国广场与大剧院的设计师塔马尼扬。这位建筑艺术大师年轻时曾在圣彼得堡学习,其设计的《埃里温总规划》引导埃里温向现代城市风格转型,从而奠定了现今城市形态的基础。
广场犹如一座巨大的露天雕塑艺术展,摆放着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赠送的作品,哥伦比亚雕塑家的“罗马士兵”,韩国用废轮胎制作的“狮子”......。
爬大台阶并不轻松,凝灰岩修筑的阶梯全长500米,高302米,斜坡15度。好在设计者将675个台阶分成5段,每段两侧为步道,中间是五个凹进山体的大平台。平台正中为水池,有的池中放置有雕塑作品。
每个平台的三面墙壁用多个圆形、扇形、半弧堆积排列出意想不到的视觉景观,其中的一些图案不由联想起在兹瓦尔特诺茨遗址看到的亚美尼亚日晷。
随着台阶的升高,视野逐渐开阔。脚下是慢慢展开的城市容貌,远方是圣洁的亚拉腊雪山。待到更高处,城市越来越模糊,漂浮在空中的圣山却逐渐清晰。
台阶的顶部是亚美尼亚苏维埃50周年纪念碑,到达纪念碑需要绕行一块荒漠的坡地,隐约可见一些废弃的地桩,原来这是一个烂尾工程。
在市中心的共和国广场旁住了四晚,每天上午埃里温周边游,下午三、四点回到市区逛街、观景。共和国广场、歌剧院、自由广场、埃里温大台阶、蓝色清真寺......,一一打卡。
因实在享受不了当地美食,傍晚钻进购物广场,必胜客、肯德基果腹。睡前再研究一通令人头痛的交通,忐忑不安地入睡。
注:市内活动没有购买交通卡(需机器操作还不找零),而是在地铁站人工售票窗口一次买了8张打印的纸质票,每张150,有效期正好覆盖行程。该票仅限市区使用,凭票上面的二维码刷票乘坐公交、地铁,很方便。
5月9日 埃里温西线-埃奇米阿津(Echmiadzin)
埃里温大街边看到最多的还是一日游广告,反复斟酌也没找到合意的,为此还专程跑了一趟“one way”。经过取舍,最终放弃最远的悬崖修道院和诺拉旺克教堂,选取东、西、南短线自由行。
首日出行选择西线的埃奇米阿津试水,理由无外乎世遗的桂冠和交通的便利。埃奇米阿津距埃里温18公里,市中心有车直达;“埃奇米阿津大教堂和教堂群及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在2000年入选世遗,内含一堆教堂。很奇怪那里怎们会有这么多教堂?原来埃奇米亚津曾是亚美尼亚的首都,基督教的发源地。
提前下载导航软件Yandex map,查得203路小巴正好穿过闹市开往目的地,可就近站点乘车。行车途中无报站,需要自行导航监控,尽管上车时已告知司机中途在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下车,但他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遗址景区大门位于路边,距埃里温仅10公里。一进景区大门,便见一条笔直的大道直抵雪山下的遗迹。路边的野花令人愉悦,前方的神庙残迹和背衬的雪山简直就令人狂喜。
兹瓦尔特诺茨,亚美尼亚语意为“天使神庙”,学者们认为这座建于公元七世纪的非凡建筑与当时所有基督教堂截然不同,其采用的圆形结构(实际是32边形),由三层逐渐减小的圆柱体构成,顶部是一个巨大的球形穹顶。整体布局以中心向外辐射的极致对称为特色,每一层墙壁上的众多窗户,使室内充满阳光,穹顶则仿佛悬停在通向天空的复杂拱门之上。不好理解?看看博物馆的模型。总之,这座建筑对此后几个世纪的教堂设计影响极大。
由于到得早,游客不算多,可从容地游弋在经过修复的残柱之间。教堂用彩色凝灰岩建造,内部为四瓣形,外有走廊环绕。石柱上端雕有鹰、葡萄藤纹路,顶部用优雅的拱形连接。
教堂里面设有洗礼池,外面摆放着古老的日晷。
望着一千多年前的教堂遗址和高悬空中的亚拉腊神山,仿佛在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考古遗址除了兹瓦尔特诺茨教堂,还包括西南边的三世总主教宫殿。尽管有资料提到宫殿的夏厅、宴会厅、长廊、骑楼,甚至浴室,但在一片废墟中根本无法辨认。
下一站是圣赫利普西姆教堂,回到路边等车。许久才有一辆203驶来,一车乘客如贴照片。无奈步行赶路,约20多分钟后与下班车几乎同时抵达。
殉道者赫利普西姆(Hripsime)是位罗马的修女,生活在基督教被视为异教的公元三世纪。相传,赫利普西姆出身显赫且美貌,是一位执意献身基督且终身不嫁的修女,后因拒绝罗马皇帝的强求,随女修道院长加雅尼(Gayane)逃出罗马,出走亚美尼亚传教。岂料红颜再惹祸水,亚美尼亚国王特拉达三世(Trdat III)迷恋赫利普西姆的美貌,求爱不成恼羞成怒,最终将赫利普西姆折磨至死,圣赫利普西姆成为亚美尼亚历史上第一位基督教殉道者。公元618年,人们在其殉难地修建教堂,以示纪念。
一千年多后,圣赫利普西姆教堂得到重建。教堂建于高台之上,外观简洁质朴,十字结构和中央圆顶是亚美尼亚早期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教堂里昏暗的光线和黝黑的墙面,充斥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悲凉感,心情也随之变得阴沉不安。祭拜和参观者均小心翼翼,生怕发出声响惊扰了安息的灵魂。
在圣龛左侧,有一狭窄阶梯通往地下室,那里安放着圣赫利普西姆的石棺。棺盖上的圣女手持十字架,神态从容。上方的彩绘描绘了当年修女被凌辱的情景,旁边石龛里放着黑石,据说是当年砸死圣女的石头。
离开圣赫利普西姆教堂,转去圣休哈卡教堂(St.Shoghakat church),另一殉道修女的纪念地。不巧教堂正在为一年轻人举行葬礼,未敢惊扰,转身直奔下一站。
不知不觉来到科米塔斯广场,入埃奇米阿津修道院北门,穿过圆顶的神学院和铅笔头样的天使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Archangels),进入修道院的核心部位,一边是修道院东大门,另一边则是埃奇米阿津大教堂。
初访者通常会被修道院东大门(也称圣格里高利之门)的气势所震撼,一座凝灰岩石砌成的双层拱门石坊,两扇门面上分别雕刻着亚美尼亚施洗者圣格里高利和追随者国王特拉达三世(就是那位疯狂迫害赫利普西姆修女的统治者),中间的十字象征国王皈依基督教,全球第一个基督教国家诞生。
大门附属建筑是一座巨大的露天祭坛,供举办各种大型活动之用。大门和祭坛均为现代建筑,旨在纪念亚美尼亚皈依基督教1700周年。
埃奇米阿津修道院建筑群占地35公顷,包括大教堂、修道院招待所、神学院、印刷厂、数座博物馆和修道院小室。庭院内遍布石碑雕刻,有些年代已很久远。建筑群的核心是埃奇米阿津大教堂,亚美尼亚土地上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
大教堂建于公元300年前后,传说圣格里高利为教堂选址时看到基督降临,并用金色的锤子敲击地面,便依据幻象选址修建了大教堂,并起名埃奇米阿津,亚美尼亚语的意思是“独生子降临之地”,隐喻基督显灵指引的神迹。
大教堂经过一千多年的重建、扩建、修缮,形成现今钟楼+主穹顶的鼓形结构。教堂顶部设有四座钟楼,其中三座环绕主穹顶,另一座最精美的则设置在主入口门廊上方。门廊拱顶和入口装饰均装饰有精细的彩绘、浮雕。
大教堂内部一改圣赫利普西姆教堂的简朴风格,无论拱顶、中殿还是祭坛都做了独特装饰,其中一些壁画似有上百年历史。最重要的是大教堂保有诸多圣物,如诺亚方舟碎片、基督被刺体的圣矛和遇难十字架残片,以及基督荆冠碎片、彩绘福音书、圣格里高利右臂护套等。可惜功课做得不好,光看热闹了。
大教堂边侧有一座现代建筑,内为圣瓦尔丹和圣奥瓦内斯教堂。教堂六边形穹顶上附有6个十字天窗,阳光从头顶倾泻而下。一座用十字架石建造的纪念碑,纪念1915年种族灭绝事件的遇难者。
与埃奇米阿津大教堂一路之隔的圣加雅尼教堂又是一座为纪念殉道修女而建的教堂,主角恰是带领圣赫利普西姆逃离罗马的女修道院长。当年,特拉达三世不光折磨死了赫利普西姆,并以信仰基督教的罪名处死加雅尼修道院长及三十多名追随者,逃脱者有二,其一便是以一己之力促使格鲁吉亚皈依基督教的圣尼诺修女。
圣加雅尼教堂的院门不仅高大,且配有细腻的装饰纹路。教堂为三拱门式对称建筑,门廊刻有精美石雕和文字,入口上方绘着三博士朝圣图。
教堂内部风格与圣赫利普西姆教堂类似,幽暗、阴沉。
教堂外墓地的安息者不知是否与被害的三十余修女有关。院落僻静,院门外可见雪山映衬下的两、三座教堂尖顶,景美但手机无能为力。
203路回程始发站位于埃奇米阿津修道院北门外,人满发车,单程300德拉姆。途径歌剧院下车,去爬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