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5,格鲁吉亚(巴统、梅斯迪亚、乌树故里、库塔伊西)

标签:
巴统梅斯迪亚库塔伊西巴格拉特大教堂杂谈 |
分类: 亚洲 |
4月30日 巴统
同样是沿海公路,坐在特拉布宗发往格鲁吉亚的巴士上,心境与D400大不相同。黑海,不能明亮点吗?
土耳其边境小镇Sarp略显破旧,两国相通的海关大楼还算气派,毕竟是两国的陆路口岸。出入境均在大楼内完成,没有排队等待,还算方便。出格鲁吉亚海关即见静候的minibus,此地距巴统尚有20公里。先将所剩的土耳其里拉统统换成格鲁吉亚拉里,每人2拉里购票上车,文字、货币的切换太快。
巴统地处黑海东岸,是格鲁吉亚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和著名的疗养胜地。主城区位于海岸凸起处的老城,三面环海。一条海滨大道从西边的海豚馆、“5月6日公园”到北边的酒店区,及至东北角的奇迹公园和东边的港口,一条海滨大道串联起一个个景点。字母塔、巴统塔、摩天轮、阿里和尼诺塑像大都集中在东北角。
字母塔,一条飘带缠绕着145米高的塔身,镶嵌在飘带上的33个格鲁吉亚字母随之螺旋上升至塔顶。其独特的圆润字形被成为“圆圈文字”,是外高加索语系中唯一的原生文字,也是格鲁吉亚人的骄傲。
巴统塔,蓝白相间的配色与大海和白云相呼应,35层的楼高使之成为巴统之冠。尤为新奇的是上部安装有一个55米的小型摩天轮,观赏性和趣味性剧增。
阿里和尼诺塑像,两尊8米高的移动雕像,背后是一个凄凉的爱情故事。信仰穆斯林的阿塞拜疆名门之后阿里,与信仰基督教的格鲁吉亚公主尼诺相爱了,却终因信仰不同和世俗的舆论而分开。夜幕下,两尊雕像开始缓慢地相向移动,接触后穿过彼此的身体,渐渐背道而驰,回到最初的位置。相遇->相视->相吻->相拥->相离,循环往复地重复着“我们相拥,然后错过”。
爱心小伙,巴统把浪漫洒在延绵7公里长的海滨大道,除了红心秋千,还有带着爱心沿途寻觅的小伙子。与阿里和尼诺不同,小伙子不仅获得了爱情,还结出了爱情的果实,可惜我把照片弄丢了。
海滨酒店区由万豪、希尔顿、喜来登三巨头把持的地段十分幽静,酒店背后的中央公园人少、景美。
在巴统停留两晚,住宿地选择在欧洲广场与巴统广场之间的欧式建筑中,这是一片被海滨大道包裹着的主城区,街道棋盘式格局,建筑则一派浓浓的欧式风情。当下,市政府正对该地区老建筑进行全面翻新维护。
欧洲广场四周环绕着百年前的欧式古典建筑,其中不乏高端酒店和赌场。广场一角的尖顶塔楼上镶嵌着一座可以显示日月星辰的天文钟,象征着城市的财富与科技水平。
广场中央耸立着复仇女神美狄亚手持金羊毛的塑像,故事源于希腊神话伊阿宋寻找金羊毛的故事。神话中的复仇女神是科尔基斯的公主,而科尔基斯即为现今的格鲁吉亚西部地区。每逢傍晚,复仇女神脚下总会响起大众熟悉的古典音乐。
广场另侧坐落着巴统剧院,背后竖立着金光闪闪的海神波塞冬雕像。
与欧洲广场相近的巴统广场面积小很多,建筑采用意大利经典的红白相间配色,广场地面的铺有马赛克图案。
周边搭配些雕塑作品,很有欧洲城市广场的传统味道。
巴统广场的邻伴是同样气质的圣尼古拉东正教堂,教堂里的壁画色彩艳丽、笔触清晰。
城内最重要的宗教建筑当属建于1900年的圣母主教座堂,一般东正教堂采用圆弧穹顶,而这座哥特式建筑初建时是座天主教堂,苏联时期曾被关闭,再次开放时被改造成东正教堂。
格鲁吉亚东正教堂的着装要求与清真寺类似,妇女进入需要佩戴头巾。
由于两天的活动基本限制在老城区,城市的感觉像“老欧洲”,尤其是巴统广场和欧洲广场一带的民居和街道,漫步其间经常会误以为在欧洲。唯有一次跨越出界,是去汽车站购买前往梅斯迪亚的车票。肮脏的地面,混乱的交通,衣冠不整的行人和充斥着廉价物品的商铺,与老城区的优雅判若两地。有人说巴统是”欧亚混血儿”,难道是指这儿?亚洲虽不及欧洲富足,却也不至如此不堪吧。
巴统的建筑风格多样化,设计尤其大胆,甚至标新立异。新建筑感觉布局稍显凌乱,另一感受就是赌场多,但凡豪华或特异的建筑,总能看到“Casino”。
5月1日 梅斯蒂亚
早上9点在巴统汽车站乘minibus前往祖格迪迪,11:45司机把一车乘客转交给等候在祖格迪迪路边的司机,随即两车满载乘客的小巴奔驰在前往梅斯蒂亚的公路上。三个多小时的山路仿佛置身川西,转弯虽多却并无乘客出现身体不适。车进梅斯蒂亚,有点班夫的感觉。
梅斯蒂亚是格鲁吉亚西北部斯瓦涅季地区的核心小镇,坐落在高加索山脉腹地,被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5642米)及什哈拉峰环抱,凭着雪山、冰川、中世纪碉楼,加冕“高加索秘境”桂冠。
一条不长的主街穿越镇子的主要生活服务区。汽车站位于镇中心的主街边,是游客的基本依赖。每天主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忙着接送游客出游;傍晚,疲惫的徒步者聚集在餐馆品红酒、侃大山;入夜,被温暖的木屋(酒店房间也装修得像木屋)送入梦乡。小镇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节奏。
五月初的梅斯蒂亚景色不错,雪山、草甸、碉楼、村庄,观赏素材丰富,独缺盛开的鲜花。慕名而至“蓝山”餐厅,玻璃窗外的景色令人失望。天边乌云集聚,《孤独星球》推荐的老屋咖啡走到一半折返。
在村里兜兜转转,发现还是村边坡地上的小教堂因独处一隅,没有视线的遮挡,景色最好。
来得早了,缆车尚未开放,只有沿河的一簇簇雪白梨花争相竞放。
5月2日 乌树故里
同车来梅斯蒂亚的7名游客,又凑巧拼成一车去乌树故里。一是缘分,二也说明游客不多。散客拼车价,每人50拉里。小巴10点出发,沿途停车两次拍照,大山里的景色真的不及云南怒江、独龙江,更别提川西。
1.5小时后抵达乌树故里,号称欧洲海拔最高的人类永居点。看数字比拉萨低1600多米,勉强与西宁打平手,好处是不会有高反。
阴云密布的天空令人沮丧,遗弃的房屋和泥泞的街道真的很原始。作为自然村落群,入列世遗的理由是保存了8世纪以来的碉楼、中世纪教堂和壁画。另外,4天的徒步路线对欧洲人独具吸引力。
土路并不难走,积雪初化,有几处流水冲上路基,容易湿鞋。也有几段仍被积雪覆盖,雪近小腿,很滑。几人的徒步在抵达雪墙后即止,提前返回的游客聚集在餐馆避雨闲聊以打发时光。下午二点四十,全车提前启程返回。自问,我为何要来?
看过小红书上太多美照和褒文,个人以为夏季、晴天是前提(冬季观雪景另论),亦或痴迷历史、酷爱徒步,否则乌树故里真不是格鲁吉亚的必游之地,也绝非一些博主口中的“天花板”,充其量格鲁吉亚版的川西。
5月3日 库塔伊西
梅斯蒂亚开来的小巴停靠在库塔伊西城外5公里的汽车站,顺便问了一下,库塔伊西去第比利斯也在此地乘车。进出城需乘坐1路公交车,终点在喷泉广场,正是预定的住地。车上可刷银行卡,不收现金。
库塔伊西,格鲁吉亚现今的第三大城市,历史上的格鲁吉亚王国故都,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甚至更远。在希腊神话中,这里是神秘的东方王国科尔基斯的首都,复仇女神美狄亚的故乡,也是伊阿宋盗取金羊毛的地方。
在城市中心的大卫·阿格马什内贝利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大型喷泉,名曰科尔基斯喷泉。圆形多层平台上装饰着众多的镀金动物雕塑,其原型取自古科尔基斯王国出土的古代青铜雕像。每到夜晚,不断变换的灯光将喷泉渲染得五彩缤纷。
古城以科尔基斯喷泉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几条干线,其中一条通往古老的菜场,当地人称绿巴扎。市场规模很大,几乎囊括了市民日常所需。周边有点乱,留心可找到“格鲁吉亚母亲”的墙画。因语言不同,两人举着手机里的画面询问路人。当地人非常热情,一路指引,直到望见楼房墙面的画作为止。
穿过由各式雕塑装饰的街心花园,来到里奥尼河畔。开心的举帽子男孩坐在白桥栏杆上,张开双臂欢迎过往游客。桥上学生们身着民族服装,不知在庆祝什么节日。
在附近的一家餐馆,我们品尝到了此行最满意的一顿意餐。
库塔伊西有两处世遗,城边山顶的巴格拉特教堂和城外的格拉特修道院。一处需要登高,另一处需要乘车。赶上阴雨,放弃了修道院,去了两趟绿顶教堂。
资料显示,巴格拉特大教堂由格鲁吉亚联邦第一代君主巴格拉特三世于十一世纪初建造,并以建造者的名字命名。教堂建在乌克梅里奥尼山上,可以俯瞰库塔伊西城。
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由三个半圆形的宏大建筑组成。中央的大圆盖顶,由4根独立的高柱和相互重叠的拱门支撑,纵深近50米。教堂内墙用马赛克装饰,外壁有精美的浮雕,浮雕上雕着漂亮的花朵和动物图形。
大教堂在当地市民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堂采用了罕见的绿色圆盖顶,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绿顶教堂。恰值周六,教堂内排起两条队伍,正中的通道是婚礼的队伍,提前抵达的新婚夫妇及亲朋好友正兴奋地等待前面的婚礼仪式结束。边侧通道则是携儿带女的洗礼队伍,年轻夫妇耐心地协助牧师为懵懂的幼童施洗。
周日还赶上一场盛大的宗教仪式,尽管不明其意,依然能感受到那份隆重的气氛。
大教堂于1994年入选世遗,2017年因过度修缮被世遗除名。仔细分辨,教堂边侧一架黑乎乎的楼梯间电梯为大教堂摘帽世遗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