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山西怀古(晋城古堡群)

标签:
湘峪古堡郭峪古城皇城相府 |
分类: 国内旅游 |
晋城古堡群
晋城,古称建兴、泽州,位于群山环绕的盆地,素有“三晋门户,太行首冲”之说。东晋置郡、北魏置州、清置府,实打实的千年古城。
晋陕豫三省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随便走到哪儿,好像都能同女娲、伏羲、三皇五帝扯上关系,再不济还有商汤、武王做替补,晋城也不例外。不过,如今晋城最叫得响的倒是康熙帝师陈廷敬及其宅邸,还有林林总总的古堡群。
“东方古堡,人间晋城”,古堡是晋城人的骄傲,当地政府将皇城相府、郭峪城堡、湘峪城堡、砥洎城、大箕小寨、上庄古堡捆绑打包,信心满满地踏上为晋城古堡群申遗的路。我们择其前三,逐一拜访。
· 湘峪古堡
前些日子网上突然兴起“特种兵式旅游”,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一次实践。
在导航软件上查得晋城客运站208路于14:15开往湘峪古堡,返程时间16:30,途中行驶1小时。匆忙赶到客运站,计划走马观花打卡湘峪古堡。没想到,发车时间过了一刻钟,车还没进场,途中又一再延误,拖延至16:10才抵达古堡,踞返程时间不足二十分钟。不得已,走马观花式立马变成特种兵急行军。
湘峪古堡被称为“悬崖坚石上的兵洞连城”,看到它的第一眼,除有一丝丝震撼,却一点没有意识到悬崖、兵洞与古堡有什么联系。空旷的停车场加上游客全无的寂静,让古堡略显孤独,“遗世独立”之感油然而生。
湘峪古堡东西300米,南北100米,土黄色外墙配青瓦,典型的山陕建筑色彩。修建者很聪明,借助南北一、二十米的地势高差,渐次提高建筑的高度,视觉的层次感弥补了短纵深的缺憾,让画面饱满丰富起来。
古堡外观最突出的特点是水,宽阔、碧绿的水面将古堡与外界隔离,好似紫禁城的护城河。绿色打破了土黄色的沉闷,为棱角分明的古堡增加一丝柔意。
匆匆越过牌坊、跨过小桥,疾步入南门。“宸薰”二字的门额镶嵌于石墙上,据说在山西的古城古堡中属孤例。究其原因,有说风水,有说防护(降低外侵者识别度)。更奇特的是门洞内一堵墙,既作影壁,又让人产生此路不通的错觉。
古堡内建筑居然多以楼房为主,少则两层,多则四、五层。“瞭望楼”是当时最高建筑,也是中国北方保存最好的明代民居高层建筑。
街巷幽深,岔路很多,却鲜见游客。匆忙中来不及细究其藏兵、防御功能,匆匆看过几处庭院和演兵场便撤离。
据资料介绍,湘峪村是个仅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却让孙氏兄弟修成了坚固且能够村自为战的城堡。孙家这三兄弟不得了,明朝万历年同朝为官,分别出任户部尚书、御史都堂、四部首司,百姓将孙家宅院称为三都堂,最醒目的标志就是鹤立鸡群般的“瞭望楼”。
· 皇城相府
晋城初访者几无例外地都要去皇城相府兜一圈,看过相府之后,山西其他宅院多半再不入法眼。
皇城相府,清朝名相、康熙帝师、康熙字典总编纂陈廷敬的府邸。因地处皇城村,才得皇城相府之称,而村子敢称皇城大概是沾了康熙两次到访的光。不管怎么说,这名字挺唬人的。相比之下,更喜欢康熙的题字“午亭山村”,内敛不张扬,多了点雅气,少了份霸气。
陈氏祖居郭峪古城,自明宣德四年开始在古城外山坡上修建家族宅院,康熙五十三年完成扩建。历经明清两代,终给后人留下一座城堡式古代官宦家居建筑群。
不同于湘峪城堡,相府的宅院建筑都被厚实的城堡围墙和高大的御书楼挡在身后,想见真容需的进入城堡。抵达时刚好有演出开场,皇帝召见陈廷敬的鼓乐声将游客吸引至城堡外的广场,正好借此躲开人流,慢慢走起。
陈府最初的宅邸建在半山上,由陈廷敬伯父主持修建,名“斗筑居”,现简称内城,是陈廷敬伯父为避战乱而建。内城的外围构筑城墙、城门、角楼,将整个内城包裹得严严实实。墙上置垛口、堡楼,拐角建文昌阁、春秋阁。内城四门,东置龙虎门,西开斗筑可居门,南北另各一门。爬上城墙下望,八大院落、数百间房屋依山就势、层楼叠院,甚是壮观。
内城中心设习武场、河山楼及藏兵洞、屯兵洞,侧重防御功能。江河楼是内城最高建筑,百尺七层,地下层掘有水井,备有石磨石碾,上层可屯兵、藏民、储粮,顶部可瞭望,一处功能齐备的防御工事。
内城生活设施分为宗祠、民宅和官邸。树德居(康熙字典陈列室)、世德居(陈廷敬的出生地)、麒麟院为民宅,四合院布局,院院相套。容山公府、御史府为官邸,陈廷敬伯父曾官拜都察院御史。
相对于依山而建的内城,外城地势较平坦,是清朝时扩建的陈廷敬私宅,名为中道庄。外城紧依内城西墙,虽也有城墙、城门和角楼,但降低了防御性,增强了居住的舒适度,更注重建筑的装饰性。
外城在西城墙筑御书楼和德礼门作为进出的大门,进入外城的首道风景便是通道正中大小两座雕刻精美的石牌坊,尤其是大牌坊气宇轩昂。家族牌坊历来用于表彰曾经的优秀和辉煌,以激励后人,更何况鼎盛时的260年间,从这里走出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9进士、6翰林!
通道北侧为大学士第、管家院、小姐院和东、西花园,南侧为芷园和南书院,园林在外城占了较大的比重。
与内城坐北朝南的传统布局不同,外城府院坐东朝西,形成内外城建筑群方位迥异的有趣现象。主院大学士第为陈廷敬的宅邸,而陈廷敬文渊阁大学士的头衔可是清朝最高级别的文臣,不光协助皇帝理政,且有议政处置权。府邸正北厅堂高悬牌匾“点翰堂”,为康熙御笔。
外城花园不仅面积大,且层层相套,与各宅院巧妙连接,过门和廊壁的砖雕格外精美。园中亭榭不乏江南园林的影子,还透着点皇家花园的味道。
· 郭峪古城
古城位于皇城相府南300米处,国家4A景区,据说是唐初建置、明筑城寨的古村落。宣传册说依山傍水,实则滴水未见。
郭峪建于初唐,明朝为里,清朝称镇,民国改村,越来越不济。明末,郭峪曾是富甲一方的大镇,人口达八千余。此地民风崇文重商,曾出过25位举人和16位进士,民间有“金谷十里长,才子出郭峪”的美誉。
在晋城诸多古堡中,郭峪建堡最晚。当年皇城相府依靠河山楼躲过劫难,郭峪却四遭血洗。为护佑百姓避遭生灵涂炭,崇祯八年几家大姓家族联手修建起一座城堡式村落。
城墙高12米,宽5.3米,城周1400米。东、北、西城门三座。城墙上置城防铁炮数十门,内城墙上3层600多眼窑洞供屯兵,故有“蜂窝城”之说。
与皇城相府的河山楼、相峪古堡的瞭望楼类似,郭峪城高地上也有一座高层建筑,名“豫楼”,意喻“豫则安,不豫则殆”。七层雕镂登顶可俯瞰全镇,底层与300米长的明朝古地道连通。
古城内以景阳街为主干道,数条小巷从主干道衍伸出去。官宅门高院深,民宅简朴典雅。店铺作坊、苑囿园林、门楼影壁各具特色。
城内的“进士第”为皇城相府主人陈廷敬故居,另外还有“祖孙兄弟科甲”的张家七宅及“老狮院”、“小狮院”等明清古宅八十多个院落。
古城永安门内居然藏着一座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汤帝庙,小庙建于元朝,现存20米高的挑角戏台及罕见的九开间大殿。
古城很接地气,城内至今仍有住户。除知名古建外,均在路口标注居民区游客勿入的铭牌,这样挺好,互不打扰,避免因发展旅游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Tips: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