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姬从侠
姬从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478
  • 关注人气:67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第七章

(2011-09-03 22:55:32)
标签:

物体

测量

进行

相对性

计量单位

第七章 学前儿童对量的认识 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量的概念与幼儿学习量的意义
一、量
任何具体事物都有量方面的特征,它通常用数(称量数)和单位量(称为计量单位)来表示。
量可以分成不连续量(分离量)和连续量(相关量)两种。
不连续量是表示物体的集合元素有多少的量。
连续量是表示物体属性的量。如长度、质量、面积、体积、温度、速度等,幼儿初步认识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量,如多少、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轻重、远近等。

二、自然测量
所谓测量,是指把一个要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用来作为计量标准的量,叫做计量单位。用一个计量单位去计量某一个量,结果得到这个量含有计量单位的若干倍,这个数值叫做这个量的量数。
幼儿期只是初步学习直接测量,一般不使用常用的计量单位,即是学习自然测量。所谓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小棒、瓶子等)来测量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轻重等或用目测大小、步测远近等。

三、幼儿学习量的概念的意义
1、幼儿期重量感知觉的发展是幼儿日后掌握重量概念和重量测量的基础。
2、幼儿期的排序教育有助于幼儿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
3、测量的学习可培养幼儿解决简单实际度量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第二节 幼儿量的概念的发展特点
一、幼儿大小、长度能力的发展
2岁左右:对不同大小的物体作出反应
3岁—4岁:能区分物体的大小长短,用简单的词汇表达
 4岁—5岁:感知大小、长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5岁—6岁:能理解大小和长度的相对性

二、幼儿重量的感知的发展
 3岁幼儿不能感知和判断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物体重量的不同
 4岁幼儿基本上能用正确词汇表达物体轻重的感知
5岁幼儿判别轻重差异的精确性有较大提高,能理解和运用“轻”、“重”词汇
 6岁幼儿已经具备了认识物体重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幼儿排序能力的发展
排序是指根据一组物体的某种特征的差异或某种规则,按序进行排列。
对幼儿来说,排序要比分类难,因为分类只需要他们辨别和确定一个物体是否具有某一属性,而排序需要幼儿能连续的比较和区分物体之间的差异,同时还需要协调物体之间的关系。所以说,排序活动较复杂对幼儿要求较高。

3岁—4岁:通过尝试错误完成排序对应活动
4岁—5岁:开始尝试真正的排序活动
 6岁:目测能力显著提高,有的幼儿能自觉运用简便的排序方法
四、幼儿测量技能的发展
阶段一:幼儿测量方法只是视觉比较
阶段二:儿童使用了测量工具,但运用得不正确
阶段三:测量是一种智慧或运算的测量
第三节 认识量的教学
二、教育要求 (一)小班 
1、会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别大小和长短不同的物体,会正确运用“大小”、“长短”词汇
2、能从4个大小或长短不相等的物体中找出并说出哪个最大(最长)最小(最短)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形状、颜色或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以内的物体排序

(二) 中班
1、能区别并说出物体的粗细、厚薄、高矮
2、能从5、6个大小(长短、高矮、粕细、厚薄)不同的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其中两个是相同量)
3、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会按一定的规律排序物体。

(三)大班
1、会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厚薄和轻重,能正确表达测量的结果。
2、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能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物体,初步感知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关系
3、学习量的守恒,知道物体的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量不变。
二、教学方法
(一)教幼儿比较各种量的方法
1、教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和比较各种物体的量。
选择比较的物体,应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突出某种量。
幼儿动手进行比较时,应提醒重叠或并放时要对齐。


2、寻找或描述物体的量
在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
在自然环境中寻找
运用记忆表象寻找
3、游戏练习
竞赛性游戏
说相反词游戏

(二)教幼儿量的排序的方法
1、利用教学玩具学习排序。
2、按范例和口头指示排序。
3、向幼儿说明排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明确排序的方向、起始线、规则
4、引导幼儿自由排序。
5、指导幼儿寻找简便的排序方法。
6、启发幼儿探索并理解物体序列中的可逆、传递等关系。

(三)教幼儿学习量守恒的方法
1、运用变式
长度守恒:用绳子摆出长度的各种变式
面积守恒:用几何图形摆出面积变式
容积守恒:用水或沙子装在不同的容器
体积守恒:用橡皮泥或积木
2、用同等量的两份物体作守恒判断
3、用数表示量的守恒
4、渗透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思想。

(四)教幼儿认识量的相对性的方法
1、量的相对性是通过对三个不同量的物体的比较来认识的
先比较第一个和第二个物体之间量的不同,再比较第二个和第三个物体之间量的不同;
向幼儿提出量的相对性的问题;
在讨论中建立初步相对性的思想。
2、运用操作、游戏等方法巩固对量的相对性的理解。

(五)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1、教幼儿懂得对不同的量进行测量应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教师用讲解演示法教给幼儿正确测量的方法和理解测量的要领。
3、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练习测量。
4、使幼儿初步理解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附录   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小班活动:变戏法
活动目标:
1、认识区别两样东西的长短。
2、喜欢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长短相同的吸管2根,伸缩教鞭(或天线)2根,幼儿每人3根套管(一长二短)。

活动过程:
1、教师演示会变的吸管
(1) 出示2根一样长的吸管,1根直放,1根斜插与桔子水瓶(透明的)中,让幼儿目测比较哪根长,哪根短。
(2)幼儿把斜插于桔子水瓶中的吸管取出来后和另一吸管一端对齐作比较,得出2根吸管一样长的结论。
2、教师演示会变的教鞭


出示2根能伸缩的教鞭,让幼儿比较哪根长,哪根短;然后将其中1根拉长后,再进行比较,哪根上,哪根短。
3、幼儿操作
(1)比较自己的套管的长短。
(2)用不同的方法两两连接后比较长短。
(3)小组同伴相互将套管合并,作不同的连接后再比较长短。


中班活动:排排队
活动目标:
1、会按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高低进行正、逆排序。
2、会与同伴合作进行游戏会积极思考活动出现的问题。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长短不一的套管6根、纸4张、笔1枝、剪刀1把,幼儿每组粗细不一的圆罐5只,不同高度和大小的套杯6只。

活动过程:
1、套管排队
幼儿每人将6根不同长短的套管,先按短     长,再按长      短的顺序排列,排得对又块者位胜(同伴相互检查)。
2、圆罐排队
各组幼儿将5只粗细不一的圆罐先按粗到细,再按细到粗的顺序排列,哪一组排得对又快为胜(每组派一幼儿说说改变排列的方法)。

3、套杯排队
(1)听老师的信号,各组幼儿从6只套杯找出3只大小不一的,先按小到大,再按大到小顺序排列,哪一组排得对又快为胜。
(2)听老师的信号,各组幼儿从6只套杯找出3只高低不一的,先按低到高,再按高到低的顺序排套杯,哪一组排得对又快为胜。
4、“脚印”排队
幼儿把脚放在纸上,把脚印描下来,并剪下来。每组幼儿按小到大或大到小的顺序把“脚印”排好,哪一组排得对又快为胜。比赛结束,给胜的次数最多的个人和小组发奖。

活动建议:
1、教师可启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将筷子、纽扣、杯子等作为排序材料。
2、幼儿排序时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不同的思维方式,并随机进行归纳,教师可启发幼儿观察:排在最上面一根套管比排在它下面的一根长,那末,一定比其他各根都长;又排在中间的任一根套管都比它上面的一根短,比它下面的一根长,从中渗透排序的传递性和双重性。
3、在从一种排序方法改变为另一种排序方法时,让幼儿在尝试中得出最佳法,如改变5只圆罐的排列,中间一只不动,将第一只与第五只、第二只与第四只圆罐两两对调最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