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第八章
(2011-09-03 22:57:12)
标签:
欧氏物体方位平面图形空间 |
第一节 空间关系和几何形体
一、空间方位与空间知觉
(一)空间方位
1、任何客观物体在空间中均占有一定位置,并同周围的物体存在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就是物体的空间方位。
2、空间方位的辨别,是指人通过视觉、听觉、触摸觉、嗅觉等,对客观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关系的判断,即空间知觉。
3、确定物体方位需要一个立足点。
4、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可变的、连续的。
(二)空间知觉能力
1.手眼协调能力,例如:连接各点成线以画成图形,在迷宫里顺着路径描绘路线,描绘图形的外缘或给一个部分着色,仿立体图形堆积木等能力。
2.图形-背景知觉的能力,即从背景中分辨前景的能力。
3.知觉恒常能力,如:辨认相似和全等的图形,依大小排列图形的能力。
4.空间位置知觉能力,即认识空间中的物体和自己的方位关系(上下、前后、左右),以及图形的移位、倒转、翻转的能力。
5.空间关系知觉能力,即认识空间物体的彼此方位关系的能力。
6.视觉分辨能力,即指认物体间相似或相异的能力。
7.视觉记忆能力,即回忆已不在视线内的物体的能力。
二、几何形体
如果我们仅抽取物体的形状、大小,而略去物体的其他特征,这样的物体就称几何形体。几何形体是人们用来确定物体形状、大小的标准形式,它概括地反映着物体的最一般形态。
我们要介绍给幼儿认识的几何形体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类。其中平面图形是由同一平面内的点、线、面所构成的图形。立体图形则是由空间非同一平面内点、线、面及其组合而成的图形。几何形体中的点没有大小,线没有长短、粗细,面没有厚度,体是指形状大小。点、线、面、体四者的关系是线与线相交于点,面与面相交于线,体由面包围而成。
幼儿认识几何形体的顺序
先平面,后立体;
平面图形: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立体图形:
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圆锥体。
第二节 幼儿空间和几何形体概念的发展特点与要求
一、幼儿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
(一)幼儿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阶段
1.与感觉运动相联系的空间知觉阶段
最早的空间意识来源于感觉运动的协调
,但会受到儿童短暂的动作和经验空间的限制,幼儿虽然有了一定的方位知觉,但还不能建立空间的概念。
2.以自我为中心的空间意识阶段
幼儿以自身为中心,通常以头为上,以脚为下、以面为前、以背为后,以拿勺子的手定为右手,以端碗的手定为左手。在此基础上,再推及相对于自己身体部位的客体所处的方位。幼儿脱离了自身这个中心点,就难以辨别方位。而且此时幼儿还并未建立方位的相对概念,如果让他们转个身,原来在前面的变成了在后面,幼儿就会感到困惑不解,因此他们无法说出别人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更无法判断别人的左右手各是哪只手。
3.逐步走向客体为中心的空间意识阶段
(二)幼儿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特点
1.从幼儿认识空间方位的发展顺序讲,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上、下因有天、地的不变位置做参照,不会受身体的转动而变化,因此被幼儿最先掌握。
2.幼儿认识空间方位,体现出由近及远逐步扩展的趋势。
3.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识,是从以自我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逐渐过渡的。
4.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识从绝对化逐渐过渡到相对化。即幼儿在开始认识空间概念时,是将诸如“前”“后”“左”“右”这样的方位概念当作永恒不变的方位来理解的,这与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半逻辑性阶段有直接关系。随着幼儿思维灵活性、相对性的增强,他们才能逐渐领会方位概念的相对意义。
二、幼儿几何概念的发展
(一)图形知觉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4岁):能分辨开放图形和封闭图形,但不能分辨欧氏图形。儿童的典型行为是用手顺着实物的四周轮廓描摩,把手指穿入洞中分离它。这些对物体外围界限的知觉,注意其是否开放、封闭或分离,属于拓扑几何的性质。
第二阶段(4-6岁):是过渡期,能辨认欧氏图形,即区分直线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和曲线图形(圆形、椭圆形)。儿童用眼和手跟随图形的边围,并辨识角。
第三阶段(7岁左右):具有逆向思考能力,能辨识直线形成的封闭图形。辨识图形时,由某一固定参考点开始,较有计划和系统性。
(二)概念层次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0阶段(3岁前):涂鸦阶段。
第一阶段(3-4岁):能分别画出封闭图形、开放图形、两圆的内外关系、相交关系,但不能分辨不同的封闭图形(如画出的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都是不规则的封闭曲线)。
第二阶段(4-6岁):能分辨直线和曲线图形,直线性、角、斜度等开始发展。
第三阶段(6-7岁):能正确地画出所有图形,具备了欧氏几何的形状概念。
幼儿从感知几何形体的外部形状到能用相应的词予以表达,还需经历由配对→指认→命名的过程 。
幼儿对几何图形命名的发展趋势是:几何形体与实物等同(如将长方形叫做门)→几何形体与实物作比较(如解释圆形像太阳)→几何形体作为区分物体形状的标准(如说明盘子、圆镜子是圆形)。
三、幼儿几何形体和空间概念教育的要求
(一)小班
1.知道什么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物体;
2.能判断物体之间明显的空间关系;
3.能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
4.能按指定方向运动。
(二)中班
1.会用各种几何形体(积木或积塑)进行拼搭和建造活动,体验图形的边角关系;
2.能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前后方位;
3.能区分和说出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三)大班
1.能指认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并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列;
2.体验和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会制作几种常见的几何体;
3.会将实物或图形做二等分或四等分;
4.能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会向左、向右方向运动,在日常生活中,能注意自己(或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第三节 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
(一)让幼儿用感知描述的方法,区分自己身体的上下、前后、左右部位,初步掌握有关方位的词汇及含义。
(二)让幼儿用观察、操作、游戏等方法,认识自己和物体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三)用讲解演示法帮助幼儿理解空间方位中的困难问题。
(四)在幼儿日常生活及各种活动中结合进行空间方位的教育。
(五)教师在引导幼儿用正确的词汇表达空间方位时,要明确地提出辨别方位的立足点。
第四节 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
一、认识平面图形的方法
(一)在视觉、触摸觉感知实物轮廓的基础上认识图形
1.引导幼儿抚摸、观察物体的面,感知物体面的轮廓;
2.出示与物体的面形状相似的几何图形,介绍其名称、特征;
3.出示颜色、大小不同、排放形式不同的图形,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二)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图形守恒。
图形守恒是指能不受图形的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和命名图形.
(三)运用重叠比较法认识图形。
(四)通过对图形的分割和拼合活动,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
(五)运用多种操作形式,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分类、寻找、涂色、折叠、拼图
二、认识立体图形的方法
(一)用视觉、触摸觉感知几何体的特征。
(二)比较平面图形和几何体,以及几何体之间的不同。
(三)操作探索几何体的特征。
(四)在泥工、手工、建筑游戏等活动中巩固认识。
附录
空间方位:《听声音,辨方位》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听到的声音辨别声音的方位,并能用相应的符号在图版上表示出来。
2.学习静下心来仔细倾听,知道在活动中不干扰别人。
活动准备:
事先找一处能够听到各种声音的地方(但也不要太嘈杂)。卡纸、笔每人各一。
活动过程:
1、介绍活动的名称与规则
告诉幼儿,这个活动的名字叫“听声音,辨方位”。发给幼儿每人一张卡纸,让他们自己在卡纸中间画上一个“⊙”表示他们所在的位置。当他们听到某种声音时,就用恰当的简笔符号把它标记在卡片上,例如一阵风就画两道斜线、几声鸟叫就画一只小鸟。标示符的位置应尽量精确地显示出声音的方向和远近(可适当做一次示范让幼儿理解)。为了听到更多的声音,可闭上眼睛聆听,还可用手掌朝前或朝后拢着耳朵形成声音的反射面来听。
2、幼儿自选活动地点进行作业 让幼儿快速地(1分钟)找到自己的“倾听地点”分散坐下,以免“倾听开始”时,还有人走来走去。并且要求幼儿一旦选定了地方,就不要随便移动。 在开始记录声音的前后,分别给幼儿一个信号,如学一声牛叫或猫叫,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活动持续时间可视幼儿的年龄、专注程度、和当时环境的声音状况而定,一般5—10分钟。)
3、幼儿自行结伴交流记录 在结束活动时,让幼儿自行找好朋友,交流彼此的声音记录。教师可提问:
你听到几种不同的声音?你是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 你最喜欢哪种声音?为什么? 最不喜欢哪种声音?为什么?
哪种声音你以前从未听过?你知道声音是从哪儿发出来的?
活动建议: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声音环境,可请其他教师协助,在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地点制造出一些声音来,供幼儿聆听记录。
图形关系:《小兔家的房顶》
活动目标:
1、巩固对梯形的认识,能用几个其他图形拼出梯形,或把一个其他图形剪去一部分,改成梯形,体验图形之间的关系。
2、正确使用剪刀、胶棒等学习工具,知道将废纸丢入纸篓。
活动准备:
1、教具:等腰梯形的“房顶”和画有小兔家的拼图底板各一;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房顶”各一。
2、学具:大小正方形、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的图形纸若干;配套的拼图底板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教具拼图底板,告诉幼儿:小兔要盖一座新房子,已经盖好了墙,还缺一个这样的房顶(出示梯形“房顶”让幼儿说出梯形的名称)。但是小兔没有梯形的瓦,它只有这几种形状(出示大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房顶”一一让幼儿说出图形名称),提问:有没有办法把这些形状改为梯形呢?怎么改?(请一幼儿尝试用大家讨论的方法改大三角为梯形)要求幼儿自己尝试改其他两种图形为梯形。改好后,将梯形房顶贴到底板的房顶位置。
2、出示小的图形片,告诉幼儿:小兔还有一些“零碎”的“瓦”,有没有办法盖成梯形的“房顶”
呢?(引导幼儿说出用拼的方法)让幼儿自己尝试用几个图形来拼成梯形。拼好后也可以贴到底板的房顶位置。
3、展示所有幼儿剪贴或拼贴的梯形“房顶”,交流各自采取的方法。对所有拼贴错误或剪贴错误的“房顶”提出修改意见。
活动建议:
类似的活动还可以借“补墙洞”、“添水塘”等情境来进行设计。
中班活动:有趣的几何图形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并能按标记进行分类。
2、通过情景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的图形“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作成铺路的“石头”。小篮同幼儿人数。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标记,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外捡石头!”(随音乐进入活动室)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彩缤纷的小石头,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捡。”
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
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颜色、形状)。
5、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二、铺石头:
1、“大家捡了那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用它来铺一条石子路,好吗?”
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
3、出现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还有坑没有铺好,该怎么办?”
4、幼儿再次操作。
5、发现问题:“老师发现这里有块石头很特别,是用两种颜色的石头拼起来的。”请个别幼儿介绍他的方法。
6、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捡来的“石头”铺平“地上”的“坑”。
7、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三、踩石头:
1、“路铺平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
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小朋友就一边念儿歌一边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石头”上,并说说踩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2、游戏重复2~3次。
3、让幼儿找找在幼儿园里有没有这样的图形,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及正方形,回园告诉老师,并列出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