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福寿”是藏语“扎什伦布”的汉译,即吉祥的须弥山。须弥福寿之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占地面积37900平方米,建筑布局衣山就势,分前后两部分,融合了汉藏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
乾隆四十五年,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长途跋涉两万里,从后藏日喀则来到承德,庆祝乾隆七十寿辰,乾隆皇帝对此极为重视,认为这是清王朝“吉祥盛世”的象征,并仿六世班禅在后藏居住的扎什布伦寺形式建造了此庙。
须弥福寿之庙位于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也是现存比较完好的寺庙。由于两座庙离得很近,又遥遥呼应,承德人喜欢叫它们“行宫”、“布达拉宫”。
此庙是外八庙中最后建造的一座,所以在藏式风格中更多地融入了传统的汉式风格,如庙的前部就完全为汉族形制。庙后部的大红台妙高庄严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其建筑为三层楼阁,沿袭了藏式风格,殿顶铸有八条鎏金铜龙,每条铜龙重约一吨,做工精细,栩栩如生。在大红台东北角有一座重层小楼,名为吉祥法喜殿,是六世班禅寝殿。在庙的最北端是一座八角琉璃万寿塔,塔顶覆以黄琉璃瓦,结构玲珑,色调古雅,突破了全庙的空间轮廓线,丰富了建筑群的艺术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