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涯的晨雾晚霞中徜徉

标签:
旅游 |
分类: 摄影爱好 |
下涯,是新安江在入浙西经淳安到建德,形成一个之字形弯曲的那个拐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村边的山清水秀、奇峰秀岭,尤其当冬暖夏凉的江水形成那云雾缥缈之时,宛如一幅山水画。因此,下涯成为国内外摄影爱好者和旅游者蜂拥而至之地。有人云:“喜欢云的千变万化,也爱雾的扑朔迷离,来到下涯之江,把自己扔进云中雾里”。经不住这“摄友天堂”的诱惑,和来自北京、安徽、杭州的几个卫生界摄影大咖欣然来到下涯采风。
与摄影大咖一起摄影,最大的收获是借鉴他们发现光的独特眼光,总能完成令自己感动、令人赞叹的作品。匆忙地放下行李,赶着缓缓落下的夕阳,向江边走去。那之江畔红色栈桥的弧形与远方彩色的江畔建筑在清澈的江水中的倒影,还有那若隐若现的山峦,在夕阳下构成一幅暖色的江水风景,仿佛置身海市辰楼。
用逆光的手法去表现那秋收的田野和江畔的芦花,将那孤树置于光影中,轮廓更为明显,而秋色中的稻田在逆光中衬托出一种唯美、朦胧的感觉,让人在黄昏中留恋那地平线上最后一抹余光;将那树干上的彩叶呈现出透明状的剔透;还有那芦花让人能切实地体验那种炙热的温暖……。 逆光摄影,将那柔和的夕阳、浪漫的剪影、朦胧的轮廓,以光的艺术给摄影注入了特有的灵魂。
当夕阳慢慢地移近地平线时,我们赶到了下涯湿地。站在湿地江边的土墩上,抬头望去:宽阔的江面已被夕阳染红,江水静如明镜,在逆光中稍有耀眼。湿地堤上的秋树倒映水中,我们早已预约的船娘已将渔船划到湿地内江。那夕阳西下、渔船晚歌的景色,令人拍案叫绝!
我迫不及待地把无人机放飞,在空中45度角俯瞰,那夕阳和晚霞中的江面,那逆光中的山、水、树木,还有那渔船上的船娘和小狗……,无论从哪个角度,无论用什么温差和感光度调控,都是一幅令我陶醉的美丽水墨画。当渔灯点起,那绚丽的晚霞中,坐在船头的船娘和小狗的剪影,似梦非梦、似幻非幻,我轻轻地按动快门,摄下那美丽动人的瞬间。
摄影团的最大特点,就是几乎只关注日出和日落两个时分的光影。凌晨5点,闹钟和敲门声此起彼伏。顶着满天繁星,我们早早地来到下涯后山的摄影基地的凉亭,等待东方那抹曙光从乳白渐渐变亮。厚厚的云层让旭日映得漫天红霞时,我将无人机升空,当它快速前行近千米、在120米高度拍出的日出,我们站在孤山凉亭上无法可及的视角高度,将那红霞的绚丽、峰之奇岭之秀、江面的蜿蜒曲折、江水的薄雾缥缈、林云与山峦的时隐时现,无人机能给我们一个绝对佳境!将无人机的方向逆转,那顺光而见的远山含黛、绿水倒映、江雾升腾、田野稻黄,又是一幅田园晨曦风光。
返程途中偶遇一个茶农,从茶林小径中走来,我敏捷地举起微单,那构图、用光一气呵成:难得的竹林晨雾,茶农手提的彩袋点缀,都是那样的自然、柔和。这张照片被摄影大咖称为“你这辈子至今作品之最”,尽管知道有捧杀之嫌,还是可以满足摄影爱好者常有的那点虚荣。
午后阳斜之时,我们走进新叶古村。那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自然恬静、富有历史画卷感的古村。村口的抟云塔、文昌阁和土地祠,是新叶村的标志建筑,也完整地反映了耕地传承的农业时代的文化理想。以泛黄的杏叶为前景,把那组建筑摄下。以此为引导,进入新叶古村清明时代的古民居。新叶的黛瓦粉墙,尤其那村中的南塘,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徽州的宏村。从空中俯瞰,迷宫般的巷子,将农家围在一个个天井院中,而纵横交叉的街巷又连成一个充满东方神秘的立体田园画。
金秋的新叶,晒秋是一道别致的风景:连片的徽派建筑,房前屋后、阳台屋顶、塘畔巷边,长长的木架托起圆圆的晒匾:黄色的玉米、红色的辣椒、褐色的红薯、白色的芸豆……,营造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丰收画卷。
黄昏的归途中,眼看着夕阳已从之江之畔的山峦顶上缓缓落下,我急切地让车停在路旁,马上把无人机放飞。当无人机放飞到80米以上,终于追上了已经坠落到山后的落日。看着那漫天红霞和被染红的江面,急切地按下快门,终于弥补了昨日因云层太厚没有拍到下涯落日的遗憾。
最后一天的凌晨,4点半即起床,赶到江对面的山上去拍之江朝霞。晨间暮色中,远方的山呈黛青色,脚下的水面在晨曦中如蝉翼缥缈,有一叶小舟在黛山和晨光的倒影中穿行,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我把无人家向那远方的江口飞去,返身将整个之江湾航拍:那抹红晕、那平静如水的环水、还有那袅袅炊烟的村庄,真的宛如人间仙境。
即将离开下涯,我依依不舍地把无人机再次升空,沿着清澈的新安江水,从红色栈道到长满水草和绿树的湿地长堤;江岸边两棵高大的古樟树下,几个村姑正在江边洗衣,一只小船静静地泊在树荫下;那江尽头的滩涂呈金黄一片;村中白转彩瓦的民居在坡上参差错落……,迷人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下涯的摄影游记似乎像一段无聊的流水账,但下涯晨雾晚霞中的光影值得珍藏。或许当我们老得哪里都不能去的时候,下涯采风的作品和花絮会成为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