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宅思(四)
(2020-03-20 20:35:07)
标签:
杂谈 |
疫期中,我都在上海。毕竟是国际大都市,公共卫生和医疗水平都是国内一流,疫情治理和物质供应都有条不紊。但在互联网时代,有关此次疫情信息爆炸,让人常常夜不能寐,思绪万千,就写下几段:
01 岁月虽静 并非美好
04 天灾炼狱的铭心警示
04
疫情期间,在长江尾端的我,每天揣着手机,关注着远在长江上游荆楚大地的那令人心碎的瘟疫惨烈。无论是富有文才的《日记》,还是微信上亲历者的直白描述,那情那景都令人毛骨悚然。从李医生躺在病床上、那脱去眼镜的双眼中求生的渴望,到常导演临终遗书中对撒手人寰的不甘,尤其是好友——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朱畴文音频访谈中的几度哽咽,告诉我们:那一切都是那样的真实。旧时“千村薛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一幕,在昨日还歌舞升平的黄鹤楼边重演,和平年代的人们无论从感情和理智上都很难接受。那一座万人空巷的死寂空城演绎的天灾炼狱,留下的铭心警示值得沉思。
关于封城隔离实际造成的心理恐慌、医疗资源挤兑、次生灾害造成的其他需要照顾人群的死亡等,这种决策取舍上的利弊得失,我同意2月8日美国哈佛大学关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研讨会上医学文化学教授Ackerman的观点,在公共卫生法律和伦理规范上,当有充分证据表明这一传染病史有传播风险时,进行隔离,甚至扣押都是应该和正当的,但同时要为被隔离人们提供合适的照料。当今天我们已经取得全国疫情基本控制的巨大成功时,我们理解英勇的武汉人民为全国抗疫胜利作出的牺牲价值;也知道后续全国4万多援鄂医疗队和全国物质供应保障的重大意义。
看着意大利那位医生面对医疗资源挤兑时崩溃地哭叫:“我是救人的医生,不是生死的判官,让我选择谁能住院,我承受不了!”,我深深地理解这种无奈、无助和绝望。我无法想象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让60%国民感染,以达到达尔文印记式的“群体免疫”,这是数千万鲜活的生命!别用每年流感数万人死亡、中国每天5000多人因缺血性心脏病死亡来为这种离奇的抗疫策略佐证,人们自然的生老病死与任由传染病传播而不作为的放纵是二个完全不同的理念;通过无毒或减毒疫苗达到主动群体免疫、由于广泛传染达到被动群体免疫和放任传染病传播达到群体免疫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WHO总干事的质疑最犀利:“这是几千个生命,不是一组数字!”。但愿如网友所说,一贯不按常理出牌的鲍里斯,只是以此吓唬英国民众,正话反说,让大家高度警觉。我相信,一贯严谨的英国人在这次抗疫中的表现是不会让世人失望的。
在天灾炼狱之后,我们应当反思,在疫情初期如果我们的疾病控制预警能及时呼吁民众防疫,尤其是医务人员的防范和感染病人的有效隔离和救治,这次天灾炼狱的悲剧或许不至于如此惨烈。这里或许有专业知识的缺乏、对未知病毒认识的过程、或许有体制决策滞后等许多弊病,但每一个当事者应该捂心自问:在神圣的生命面前,你是否因为名利、地位、官僚权威、奴性顺从等原因而越过了人道底线?人在做,天在看。放眼世界,纵观历史,许多民粹纳粹,以无数无辜平民的丧生而达到所谓崇高理想实现的“斗士”,最后都被送上了历史审判台;在史无前例的浩劫中,一腔热血地做出了侮辱师长、背叛家人的年轻人,都在古稀之年仍深陷挥之不去的悔恨中……。任何超越人道、人性底线的人,任何在人道底线前失去约束的人,他的余生必然苦涩、落寞、悔恨终身。相比之下,我们看见,已是古稀之年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挺身而出,最早在疫区中心明确新冠病毒人传人,发出仁医良知的呐喊;华山医院传染科主任张文宏、中山医院救援队领队朱畴文,明确强调“不穿防护服进疫区病房是不允许的!”“医务人员零感染是我的责任!”,拒绝任何道德绑架,彰显了我们理性科学的上医品质。4.2万援鄂医务人员的零感染、数十个方舱医院从爆满到休舱的历程,为这次疫情可控可防,创造了至暗之夜后的希望曙光;中国和武汉的上半场成功,为世界后半场的必胜注入了信心。
至于感恩,原本就是对别人给予帮助,尤其是素不相识、非关系密切者给予的帮助的一种真诚的报答。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表达,不必过于强调教育,更不必斤斤计较和一味索取。经过这次疫情,人们对英雄、天使、妖魔的是非认知会有刻骨的铭记。希望下次在诊室中看见白大褂上那张慈祥的笑脸和无奈的眼神时,你能认出就是那双在危急时刻舍家弃儿、冒着生命危险奔到你身边、在防护镜后给你生存希望和勇气的眼神。不必刻意拔高,无须道德绑架,无论疫期还是平时,救死护伤是他们的本职,他们从来没有伤害你的动机和理由,只有因医学局限和许多未知风险的无助,他们理应受到尊重。
天灾炼狱之后,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从法律上、体制上建设一个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警系统,要像鼠疫、霍乱一样,明确临床诊断标准后,一旦发现原因不明的病毒性肺炎,在2小时传染病报告和高效检测确诊的同时,授权一线医生启动防护隔离措施;应当建立独立的公共卫生信息发布系统,授权疫病控制中心(CDC)严格论证的基础上及时向公众发布疫情预警;我们应当像防火防灾那样的把疫情防治置入国家和城市应急管理,把疫情时的次生灾害救援和物质准备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系统,像消防、自然灾害预防那样定期进行疫情预防的应急演练,使疫情救援的准备工作有序化、预案化和常态化。
天灾炼狱之后,我们在铭记悲痛、铭记感动的同时,更应该学会敬畏,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