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漫游(三)

标签:
旅游 |
分类: 游记随感 |
在圣米歇尔山感受恢弘震撼和迷人滩涂
(2018年11月24日圣米歇尔
正午告别圣马洛,汽车沿着布列塔尼半岛的海岸线往北驶,约二个小时即来到著名的圣米歇尔山。法国北部初冬的阳光,下午2点的光线已像夏日5点的阳光,在地下留下三、四米长的人影。刚走到海边,我看见阳光下一座花岗岩褐色建筑,傲然矗立,凭海临风,似象睥睨着大西洋海水的潮涨潮落,准备着接受每一天信徒们的顶礼膜拜。是她!就是天主教与耶路撒冷、梵蒂冈齐名、被称为三大圣地之一、被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为“法国的泰山”的圣米歇尔山。
圣米歇尔山位于诺曼底和布瑞坦尼之间、离海岸很近的一个孤立岩石岛上。小岛呈圆锥形,由耸立的花岗岩构成。圣米歇尔修道院独一无二的设计,就是完全按照金字塔状的山形,围绕着花岗岩在山上建楼,是杰出的艺术绝技与独特的天然环境结合的成功。圣米歇尔山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圣米歇尔修道院自公元8世纪初建一个小教堂,到11世纪形成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古罗马教堂风格、罗马式中殿,15世纪的哥特式……,于是形成了一个自然造化的世界奇观。圣米歇尔修道院建成后,吸引诺曼底乃至世界各地的朝圣者把对大天使圣米歇尔的崇拜推向巅峰:那手持利剑、振翅欲飞的圣米歇尔,在圣经中是守护天堂入口的大天使,是曾经战胜过魔鬼撒旦的英雄,他能称量人类灵魂、区分善恶,是诺曼底大地的庇佑。
沿着圣米歇尔山的石巷小路,慢慢地走进修道院,与欧洲的其它大教堂有所不同:没有精美的石雕、豪华的讲坛,修道院的玫瑰花窗是平凡朴实的青绿,似乎隐藏着宁静无欲的心灵;修道院内院和回廊的“天使花园”,被称为欧洲修道院的“奇中之奇”,其拱形小圆柱的线条连续流畅、优雅贵气,在绿色草坪的衬托下,刚柔并济,使人感觉诗情画意般的温馨;透过落地大玻璃,内院的静谧与回廊外的大海静动相并,仿佛是天堂和人间的一目了然。
圣米歇尔山的最大神奇是受海洋潮汐的作用,小岛与海岸的交替相连和隔断。与圣马洛的海湾潮水一样,每逢傍晚,大西洋的潮水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腾而来,瞬间将小岛四周的流沙淹没,成汪洋一片,只有一条长堤与陆地相连。每年3月21日和9月23日两次大潮时,长堤也会被淹没,这里就像中国的海宁一样,成为人们观潮的好地方。因圣米歇尔岛潮水的“善变”,流传着潮水追赶骑手、潮水淹没魔鬼等传奇,但确实每年会有潮水和流沙把来不及撤退的汽车和前来朝拜的信徒和游客卷走的惨剧发生。
下午潮水退去时,满眼望去的滩涂十分迷人。它不象中国福建霞浦的滩涂需要海带、围网、紫菜、渔人的点缀,圣米歇尔岛周围的流沙在阳光和潮汐的作用下象五彩的万花筒,会有许多斑斓的变化。许多法国文学家,从雨果到莫泊桑,都曾经被这片滩涂的多变所迷惑。我从修道院的多个平台上,将近处的建筑,向远方延伸而去的湖绿色滩涂,尤其那流沙所形成的各种线条和折射,直至天边那蔚蓝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构画出一幅幅美妙的魔幻般的迷人色块。
夜晚10点左右,冒着零下3的低温,我再次乘车来到圣米歇尔山下。喧嚣了一天的滩涂和山街已安静下来,人流如织的神山变得空荡宁静。夜空朗朗,皓月当空,随着潮水涨起,山下的滩涂已有水中倒影。听着海风和潮水声,仿佛听见信徒们的祷告;仿佛听见119名法国骑士守城24年的呼喊;仿佛听见筑城劳工的号子;仿佛听见被潮水卷走的朝圣者冤魂的惨叫……,圣米歇尔山千年历史的传奇在那夜幕中更为真切。
不知何时,在中国游客心目中,法国就以凡尔赛宫的金碧辉煌、埃菲尔铁塔的鹤立鸡群和香榭丽舍大街的缤纷繁华为象征。我这次听信了“没来过圣米歇尔山就不算到过法国”的流行语,见识了不负此行的恢弘神山和迷人滩涂。回到旅馆,在网上看到今天巴黎数万人因反对马克龙政府增加燃油税而举行“绿马甲”抗议游行,抗议者燃烧汽车、与警察对峙、形成骚乱。庆幸或许是圣米歇尔山的庇佑让我们免受许多中国游客今天在巴黎“老佛爷”百货大楼“血拼”而遭遇的交通阻塞、进退维谷的懊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