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解春
高解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152
  • 关注人气:3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州寻古

(2018-10-15 20:39:44)
标签:

旅游

分类: 游记随感

泉州,别名“鲤城”,地处福建东南部,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宝岛台湾。泉州是闽南文化源头,建县于1750年前的三国时期,唐朝成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朝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北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我趁讲学之际,到泉州寻古,对泉州的民风民俗和天然风韵有许多体验和感悟。

泉州寻古

泉州寻古

晨曦中,我们走上泉州洛阳江入海口的洛阳桥,这是我国现存古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洛阳桥,又称万安桥,建于北宋,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建造。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桥基被毁,造桥工匠用船载石沿桥梁中线抛下石块,形成一条矮石堤,在堤上建桥墩,如此“筏形基础”是当时全世界史无前例的桥基技术。工匠们还还首创在桥基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种蛎固基法”是世界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因此,洛阳桥是泉州人的骄傲,他们常说:“站着象东西塔,卧倒象洛阳桥”,可见洛阳桥在泉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泉州寻古

泉州寻古

洛阳桥有桥墩46座,都用长石条交错垒砌,两头尖中间宽以减轻浪涛对桥墩冲击。桥长360丈,宽1.5丈,两侧有500栏杆,均有石雕。桥两侧石塔9座,石亭7座,有许多艺术石雕。桥南蔡忠惠公祠内蔡襄所撰的《万安桥记》,153字,不赘一词、不脱一意、精简凝练、抑扬铿锵,作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亲书,此碑书法之遒丽、刻工之生动,世称文、书、镌“三绝”。我行走在那千年古桥的大石条上,伫立凝视,吟诵着“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为我们中华民族先辈的惊人毅力和无穷智慧拍案点赞。

泉州寻古

泉州的古民居和古街巷是泉州的活化石。泉州古民居的宅第规模可观,形式讲究,造型、格局、技艺、用材都蕴含着某个时代的某种文化。泉州的古街巷,使都市人能感受到栖身车水马龙和繁华之外的那种古朴,走在那石街和石阶上,似乎沿着历史深处向现实慢慢延伸,回到历久弥新的记忆中。

泉州寻古

泉州寻古

朝阳刚刚爬上树梢,我们即已来到位于泉港涂岭镇的樟脚村。樟脚村因村里有一株700多年的古樟树,人爬到树上俯瞰,村子如在脚下一般而得名。走近樟脚村,映入眼帘的是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用大小卵石砌成的古民居。据说这些民居建于嘉庆年间,斑驳的石头墙呈现出橘红、墨兰、鹅黄、玄青等色泽;雨后阳光照射下,绚丽缤纷,俨然一幅油彩画。乌埕崎、红埕古厝、火烧楼巷、石里飘香……每座石屋都有一个美妙的名字。缠在石墙上的老藤,给石屋增添几份沧桑;青苔布满阶石的四周,多了几许清幽。除了那只小狗,村里很少看见游人,那种沧桑和幽静,石屋、石墙、石街上留下的历史印迹,让人真有寻古的深刻印象。

泉州寻古

泉州寻古

穿行在卵石砌成的石巷里,两边的墙壁伸手可触,户与户之间有卵石台阶相连。历史的厚重都充盈在空气中:岔道连着岔道,曲径通幽,颇有石头迷宫的神秘。古朴的民风、远去的习俗,走在那浑色天成的小山村,享受着闲云野鹤般的悠闲,感受这一种宁静和淳朴。这里的石头古屋,远离都市的喧嚣,以石头坚硬的信念坚守在大山深处,岁月如同那石屋上的叠瓦,日复一日地重叠着,编织着古老的故事。

泉州寻古

泉州,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的定址。虽说是西晋年间“五胡乱华”时河洛人定居晋江、洛阳江两岸而兴起,但随着成为世界大港,当地人在普遍信仰各种宗教的同时,伊斯兰教、天主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多是最早从泉州传入中国,故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南宋朱熹游泉州时即感叹:“此地古称佛国,满地皆是圣人”,这是古代泉州多元文化的最好诠释。

泉州寻古

泉州寻古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晋江入海口的鲟埔村。鲟埔女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称福建三大渔女。传说鲟埔村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鲟埔女人的后裔,虽经历代汉族通婚,但盘头插花、丁香耳坠、蚵壳房等中亚遗风尚存,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情。

泉州寻古

泉州寻古

走进鲟埔村,即发现街头的女人们,无论是在村口跳广场舞的、劳作剥牡蛎的、还是在家围桌玩牌九的,每个女人的头发都在后面绾成圆髻,中间插一根象牙色的发簪,外围是一个类似花环似的“簪花围”,簪花围上的小花蕾多用含笑、白玉兰、柚子花围上三、四圈,随后插上鲜艳的粗康花、素馨花或绢花,姹紫嫣红,争芳斗艳,像是顶着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园”。她们的服饰则是典型的“大裾衫”“润脚裤”,过去盛行“青衫黑裤”,现在也常艳丽多彩,但以丁香为特色的配饰依旧传统。

泉州寻古

鲟埔女勤劳能干,要抚养子女、孝敬公婆、洗衣做饭……,但当潮水退落,不论春夏秋冬,她们都会身背鱼篓、卷起裤筒、赤着双脚去检蚵挑担。常年的海风和劳作把她们的皮肤晒得黝黑,但那灿烂的笑容,那漂亮的簪花围,把那份淳朴的快乐传递给每一个走近鲟埔女的人。

泉州寻古

泉州寻古

鲟埔村的民居有一种独特的蚵壳厝。其外墙由密布的大贝壳砌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可以嗅到海的气息。如此的蚵壳厝,以大而空的牡蛎壳隔绝空气,冬暖夏凉;而闽南海风的腐蚀也奈何不了它,岁月的风雨将她们洗涮得格外明丽。抚摸着这些坚硬的蚵壳墙,仿佛触摸到一段淡去的海渔历史,古泉州“潮涨万国商、市井十州人”的景象在这墙前交汇,变得十分真切。

泉州寻古

泉州寻古,那石桥、石屋、鲟埔女、蚵壳厝、古朴的民风、远去的习俗……,一切似乎都寓有古意,让从喧嚣的都市走出来的人能感悟历史的沧桑的深意和古朴自然的真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