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和存在
(2018-09-27 10:06: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生感悟 |
祁蓉的博文《1978,已是四十年前》引起好友们在网上热议。与改革开放同步,在1978—1983万物生长的年代,我们作为时代的幸运儿,走进高校,成了共和国历史上值得一书的“77级”;1984-1991激情燃烧的年代,我们是学业和专业丰收的季节;1992-1998光辉岁月的年代,我们登上了学术的巅峰,也完成向管理的转型;1998-2008随风起舞的年代,我们各自在自己的领域独领风骚、砥砺前行;到了2008-2018未来已来的时代,我们纷纷退出职场,华丽谢幕转身。好友用汪峰的《春天里》和《存在》纪念自己的过去和现在,那沙哑而苍老的呐喊:“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一直愫绕在耳边,或许在心上。
案头上正好有本从每年一度的上海书市购买回来的美国作家丹布朗新作《本源》,探讨的是人类两个基本命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那里去?连续两个下午,初秋温馨的阳光下,我坐在花园的遮阳伞下,抽着雪茄,呷着红茶,一气呵成地将《本源》看完。丹布朗的小说能一直高踞畅销书榜首,在于他关注读者们思考什么、焦虑什么,然后以他的直白,唤起读者的共鸣。《本源》中,丹布朗以其擅长的宗教、科技,引入了时下最流行的人工智能,来揭示人类对未来的思考和担忧。丹布朗笔下的兰登教授,这次将舞台从大家熟悉的意大利搬到了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巴塞罗那高迪的米拉之家和圣家族大教堂……,我曾经陶醉和着迷的西班牙景点,有丹布朗以其渊博的艺术、建筑底蕴娓娓道来她们的前生今世,这是我每次阅读丹布朗作品都惬意享受的主要原因。
丹布朗在《本源》中,借用技术天才、预言家埃德蒙基尔希的推理和演示,勾勒了人类起源的历史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生命自发地源于熵的物理规律、人类将于人工智能融合为新物种,最终有望建立一种基于科学认知的宗教,而不是引起纷争的宗教。丹布朗主张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之时,人类需要有匹配科技的道德观。我特别赞同埃德蒙“为未来祈祷”的最后一句话:“但愿我们的哲学能与我们的技术俱进,但愿我们的悲悯之心能与我们的力量俱进,但愿爱,而不是恐惧,能变为变革的引擎“。
我轻轻地合上《本源》,久久没有从花园的户外钢椅上起身。似乎明白:万事都会按一定的规律和人们的意志循序发展,我们不必“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那样的忧天忧地。离开职场的我们,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依靠职场舞台、职位权利、团队归属、集体荣誉、成就业绩来显示你的存在;随着不可避免的知识更新滞缓和学术脉络疏远,所谓的学术权威的存在感也日益衰减……。我们应该在离开职场后的生活中寻找正确的自我,在另一爿天地中寻找与过去不一样的存在。
环顾四周的同龄人,甚至许多比我们更早离开职场的老人,可以展示这样一幅夕阳下自我存在的写照:晨起,漫步在小区边横泾河畔的步行道上,随着悠扬的音乐声,缓缓举手,将那连绵不断、行云流水般的88式太极拳演练一遍。远方,几个大妈快乐的广场舞依然火热;近处,那只白鹭再次掠过水面;身后,胖老伯几年如一日地清扫着步行道,那只跛着左前爪的小花狗欢乐地在他身旁欢跳。
几乎整个上午,我坐在花园露台的遮阳伞下的园艺桌前,一杯清茶,手上或是平板电脑,或是一本小说,阅完新闻、体育、博客留言、微信聊天,更多的只是关注和阅读,已不再有士大夫般的参与激情。看着对门的老伯,农民出身的他因为对土地的特殊感情,把邻家无人居住的院子中的土地都种上花卉蔬果,那种满足与欢悦洋溢在脸上,也深深地感染着我。我起身去修剪和浇灌我家花园中的盆景和花卉。
皓月下,与老妻漫步在柳荫下,闻着沁心的桂花香,与远方的外孙视频对话数语,夜深人静的静谧和天伦之乐的安怡,使晚年的我们十分满足。
本源的探索和现实的存在、激情的理想和安怡的生活、远方的诗和内心的我,应该可以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