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解春
高解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17
  • 关注人气:3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洲巴尔干半岛游记(七)

(2018-06-10 06:59:13)
标签:

旅游

分类: 游记随感

在巴尔干小国中亲临童年电影实景和体会一带一路影响

201852日从萨拉热窝经杜米托尔公园到黑山波德戈里察

3日经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到奥赫里德  4日到马其顿斯科普里)

 

这次巴尔干半岛之游,导游小卢为我们精心刻制了前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的电影。经后期修复后的DVD,清晰度比当时的电影版还高,尤其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刘广宁、李梓、乔榛等一批老演员那充满磁性和魅力的配音,把我们拉回了童年。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脚印》《广阔的地平线上》,这批摄制于上世纪60年代末,在文化荒芜的70年代初,只有1516岁的我们如饥似渴,这批译制片是当时我们对外国电影的全部印象。四十多年后在此重温,尽管那思想内容和语气语调很符合我们文革时期的激进思想,尽管那熟悉的对白我们旅游团的每个人几乎依然背诵如流,但对影片背景、内涵,尤其艺术水平的理解,已显示童年的我们还是太多的娱乐而少了几分内涵。最惊喜的是我们在巴尔干半岛小国的旅游中,能亲临当时电影的旧景,顿生几分亲近感。

欧洲巴尔干半岛游记(七)

欧洲巴尔干半岛游记(七)

走进萨拉热窝老城区,那清真寺旁的钟楼,钟楼下那9个绿色圆弧状屋顶,让我们马上联想起瓦尔特在那上面机枪频扫,从钟楼上绳索滑下,在绿色屋顶上跳跃的矫健身影;老城金属品小市场依然还在,瓦尔特和游击队员混入其中,一片金属敲打声,仿佛又在耳边响起……

欧洲巴尔干半岛游记(七)

在黑山共和国的杜米托尔公园,我们来到了塔拉河谷大桥,那就是电影《桥》的真实发生地和拍摄地。在欧洲最深的河谷中,绿色的皮瓦河在谷中流过,呈瑰丽的绿色,两边植被郁绿,一条公路桥横跨河谷之上,凌空飞渡。桥墩就是那个德国士兵所说的“像屁股”的高拱形桥墩。让我们意外的是桥头的半身南斯拉夫军人雕像,显示当初《桥》中的游击队长“少校老虎”的原型——中尉祖季奇,在这次炸桥任务中英勇牺牲,而桥的另一侧的墓碑,是参与炸桥的工程师的。看着这一切,耳边响起的是“啊,朋友再见…,假如我牺牲,把我埋在山岗上……”

欧洲巴尔干半岛游记(七)

来到地拉那,中心广场那熟悉的建筑,童年时无数次出现在我们中央电视台。而地拉那的石子街路,让我想起米拉、阿尔黛大夫等许多阿尔巴尼亚电影中的人物和顺口即来的电影台词。巴尔干半岛游,把我们一次次拉回童年的银幕和上世纪的许多带有英雄情结、由电影译制演员用动听的中国话说出来的外国故事。

欧洲巴尔干半岛游记(七)

欧洲巴尔干半岛游记(七)

从黑山到阿尔巴尼亚,贫瘠的山地、破旧的房子、许多像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兵营式楼房。可见,即使黑山共和国加入欧盟和欧元使用国,更不用说阿尔巴尼亚继续“独立自主”,仍然十分贫穷和落后。上溯几百年,无论是黑山共和国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次被塞尔维亚出卖而被占领,到南斯拉夫解体后被抛弃;还是阿尔巴尼亚以巴尔干半岛原住民身份,始终游离在南斯拉夫和欧共体之外,以落后、愚昧、懒惰而被欧洲人歧视。更有讽刺意义的是,在阿尔巴尼亚边境和地拉那市内,到处可见霍查时代留下的钢筋水泥碉堡,让我们想起“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年代,有点啼笑皆非。所有的一切,诉说着巴尔干小国在大国挤压中生存的艰难。

欧洲巴尔干半岛游记(七)

欧洲巴尔干半岛游记(七)

从阿尔巴尼亚进入马其顿,看着路边整洁的黄瓦白墙的农舍,开始期望被人称为“欧洲令人神往又藏于深闺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奥赫里德湖和斯科普里。奥赫里德湖十分浩瀚,位于巴尔干半岛郁郁葱葱的丘陵海岸中,湖畔的奥赫里德市是一个有悠久宗教文化的城市。湖光中,游艇开过带出一个人字形的波纹,教堂、修道院及许多湖畔建筑倒映于湖中。尤其当我们来到山顶的城堡,俯瞰湖面,那郁蓝中微微泛黄的湖光,与四周的建筑,尤其春日的绿茵,留下令人难忘的风景。

欧洲巴尔干半岛游记(七)

欧洲巴尔干半岛游记(七)

漫步于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被城市数百个雕像所吸引。从中央广场到瓦尔达尔河两岸,到处是巨大的青铜雕像。瓦尔达尔河上的拉丁桥、各个时代君主塑像的君主桥和由近代文学艺术家塑像的艺术桥,尽管有点过于密集和拖沓,但还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马其顿尽管曾经有腓力二世时的强盛,但斯科普里今日之城市建设,一则是来源于1976年马其顿地震后,铁托号召南斯拉夫各加盟共和国的鼎力援助,重建斯科普里;更主要是近年马其顿融入欧盟一体化,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欧洲发展速度较快和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

欧洲巴尔干半岛游记(七)

在黑山和马其顿这些巴尔干半岛小国旅行中的另一体会是:我国近年推进的“一带一路”国策,我们在国内的人体会不深,甚至误解为只是一个外交政治口号。走出国门一看:克罗地亚从本土到飞地杜布罗夫尼克的跨海大桥由中国建工承建;黑山波德戈里察到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高铁由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承建;深山谷中的桥墩和山前中国建筑工人的营房和醒目的中文标语,让我们顿感自豪;马其顿的公路上的大客车都是中国造;华为的广告在马其顿和黑山的中央广场上高高闪烁……。无论是旅游大巴司机,还是早晨河边钓鱼的大爷,说起我们是来自上海的中国人,都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人是他们最好的朋友;马其顿的公路边用英文标识“丝绸之路”。中国的经济实力、技术输出和政治影响,大大出乎我对“一带一路”的印象,这是这次巴尔干半岛之游的重大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