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恐怖医院”拷问的是政府职责
(2013-02-24 20:00:01)
标签:
健康 |
分类: 医管手记 |
近日,世界上第一个向全民提供“所有人都能享受、免费,以需要而不是支付能力为基础的全面服务”,被不少国家的民众和政府艳羡和仿效的英国,曝出了近20家公立医院面临疏忽照顾病人的调查、涉嫌数千病人枉死的“恐怖医院”丑闻:大量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和临终病人在公立医院受到“可怕虐待”,令人震惊。在首相卡梅伦频频道歉、涉事医生和医院高层被解雇免职、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信任危机的同时,全球医院管理的有识之士都共识:如此众多医院和医生的所谓“医疗疏忽”,不能以个别医院和医生的素质和缺乏人文教育来搪塞,其折射的必然是医疗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拷问的是政府在坚持和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上的职责缺失和政策偏移。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其关系大众福祉、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基本属性。公益性具有非营利性、公共筹资、政府主导、均衡配置和平等享受四大特征。在公立医院的举办和管理中,任何偏离这些属性和特征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必然会使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行为偏离公益性,即使在英国这样的高福利发达国家,发生“医疗疏忽”“可怕虐待”都是必然。
为了坚持和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摈弃其趋利性,政府通过多渠道公共筹资,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运营机制和支付方式是其主要手段。英国NHS的全民免费医疗服务体系,82%的资金由政府财政通过税收筹资拨付,12.2%由国民健康保险支付,其余部分来自社会慈善捐赠等。医院实行医药分开,除牙科收取少量治疗费外,公立医院门诊基本不收费,85%的处方药免费,儿童、孕妇、1年期内的哺乳妇女、60岁以上的老人、低收入者和欠发达地区人群一律享受免费医疗。这种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尽管使民众消除了因病致贫的恐惧,不会因看不起病而烦恼,但由于免费带来的浪费、过度医疗需求,各级医院,尤其是老年护理院供不应求、人满为患,成为其致命的短板。长期以来,英国公立医院专科门诊预约和择期手术住院等待时间过长、效率低下一直是民众诟病的焦点。2006年英国多家公立医院曝出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梭状芽孢杆菌院内感染也已是一次警示。近年经济严重不景气的背景下,政府财政无力背负全民免费医疗这个“烧钱”的沉重包袱,导致各公立医院人力严重不足,无法照顾为数众多的病患,看似成了压垮NHS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实际上,NHS在体制机制上的缺陷,早已折射出政府在保障公立医院良性运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上的严重失职。
类似卫生、教育、文化的公益事业,政府主导是资源均衡配置、民众平等享用的保证。在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上,政府的职责就是规划准入和有效监管。英国NHS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政府对公立医院进行市场化改革,通过信托机构来对公立医院进行控制预算、监督管理。200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颇具争议的“基层医院法案”,把基层医院的管理监管权下放到社区代表委员会。信托机构和社区代表多为非医学和医院管理背景的经济财会等人员,把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排斥在医院董事局之外,他们只关注财务数据、医院成本和费用控制,往往忽视医疗质量和病患护理。这次“恐怖医院”多发生在信托机构管理的基层医院,是政府放弃监管、市场化运作的自食恶果。
我们在借鉴国外医改先进经验的同时,更要正视国外医改的教训和警示。英国“恐怖医院”折射出的政府管理体制、补偿机制和支付手段的缺陷,监管不力导致的公立医院公益性缺失,对我国正在推进的公立医院改革的和方向和政策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我们要对理论探讨中的某些否认政府主导、肆意夸大医院运行中的市场化效应、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中对职业化和专业化管理的曲解,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要有充分的警示;在改革实践中,应当高度警觉:某些地方政府在医药分开、收支二条线的改革中,政府补偿和价格调整不到位,导致公立医院在价格扭曲、补偿不足的现实中,重滔以查养医、趋利运营的歧途;不少地方脱离国情和医保支付能力地提高大病医保支付比例,在需方期望过高和浪费失控的同时,把服务量井喷和费用控制的压力简单转嫁到医院,医院不堪重负导致的医疗护理和服务质量的危机已初见倪端;公立医院的有效监管、绩效考核和资源配置和政府拨款中的公益性导向、医保预付和工资总额的科学核定,都应成为政府主导的重要课题和引导杠杆。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曾被誉为世界公立医院改革经典示范的英国“恐怖医院”丑闻的震惊之余,应对我们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策略,尤其是改革实践中的偏移和问题,要认真梳理、高度重视。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实现途经和维护机制要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坚定不移、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