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二)摄影爱好
(2012-01-12 17:17: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生活随笔 |
前言:年过半百后,总感觉职场高潮已过去,而汉迪“人生四季”的理论中,关于退休后到依赖期之间二、三十年的“人生第三季”如何快乐度过一直缠绕在心。想着希腊寓语中一个钓鱼者与智者的对话,当一个本性懒散的人被劝说到职场奋斗半辈子后又回到海边钓鱼时,将是如何一个情景?于是试以虚拟的构思、第一人称,系列地叙述理想的晚年生活,使人生的价值观、生活情趣、内心追求得到一些诠释。
深秋季节,梧桐落叶在秋风中似金色蝴蝶在空中漫舞。我掐着黄昏日落时分,背着我的乐摄摄影包,捧着三脚架,沿着肇嘉浜路步行到中科院去摄影。退休后的我,摄影时的穿着更为休闲:上身是那件藏青色的圆领雅格狮丹毛线衣,下着同样藏青色的Munsingwear的灯芯绒细纹裤,脚蹬平底ecco轻便鞋,外穿一件灰色摄影背心。而那种由自己刻意安排的自由摄影的愉快心情,使那步伐格外轻盈。
来到岳阳路319号中科院上海分院的门口,那座法国领事馆旧址的历史保护建筑,我无数次地经过此地时,都给予欣赏的注目礼,也一直许愿要到退休后,静心地找个最合适的季节与光照时刻,来创作可以让自己满意的上海历史建筑的作品。我面对着那幢坐东朝西、沉淀着历史和海派建筑文化的洋楼。秋日的夕阳,从我背后斜照到那建筑上,把那红顶白墙的西式洋楼,连同二边深秋黄叶的梧桐,染上一层令人陶醉的玫瑰色,那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光影效果。我连忙支起三脚架,那个跟随我近20年的1DsMarkII佳能机身,在尼康D3和佳能1DsMarkIII出来前的十年,绝对顶尖,至今仍不落伍;而早就购置专门用于建筑摄影的TS-E 24mm f/3.LⅡ定焦移轴镜头,过去那种走马观花似的摄影是用不上的,现在可以静心地精雕细琢,总算有了用武之地。随着那熟悉而悦耳的快门声响,我看着显示屏上满意的画面,想着晚上经过后处理后,连同那建筑的历史韵事,将一起在我的博客贴出,满足之情让那嘴角再次微翘。
尽管人到中年即已迷上摄影,但真正达到摄影的意境还是在退休后。摄影,是一个光的艺术,除了摄影设备、构图技巧之外,光照条件是优秀作品的必备,任何后期处理都不能达到象自然光照那样理想的视觉效果。晨曦和夕阳的斜光,是摄影的最佳时机,还要把握季节,根据摄影对象的方向选择摄影时机,碰到阴雨天气,还得择日再来……,这一切都需要择时或等待。职场时期的摄影爱好生活,被我誉为“永远的遗憾”:忙碌而身不由己的工作,错过无数个佳景、花期、车展、模特表演;好不容易抽闲去了一个摄影景点,赶到已是不宜摄影的正午时分;摸黑起早,想借着晨曦拍个美景,那天正好阴雨无日……。晚年生活,充足的自由时间可以让我如意地安排我的摄影计划:再也不用象过去那样匆忙摄影,上海的历史建筑,看好方向构图,选择合适的季节和日照时分,一周二景,查阅好那陈旧的故事,写下自己的感叹与感悟,配上一组漂亮的照片,贴上博网,持之以恒,成为我晚年摄影爱好的一个主题。
晚年的摄影爱好生活,惬意而丰富:春风中,我自驾着轿跑车,去南汇鲜花港采风郁金香;夏曦时,我架起三脚架,在嘉定古漪园将那婀娜多姿的荷影摄下;秋日下,我拿着微距镜,陶醉在共青公园的菊展中;冬雪时,我头戴皮帽,在莘庄公园的梅丛中寻觅佳作……。晚年的摄影爱好中,又多了一项可以用很长时间进行构思、琢磨、精作的摄影──静物摄影:一本自己的著作上,放一片红枫叶,在柔和的夕阳斜光下,用180mm的微距近摄;一杯雨前龙井,放在一杯透明的玻璃茶杯中,旁边随意地放置几个茶具,用移轴镜头逆光仰摄;一只纤薄的白色苹果电脑,键盘上搁着我的老花眼镜……,每一幅静物摄影,都有许多寓意,可以引出无限的遐想。
总算再也不用象职场生涯那样在匆忙的出差时夹带采风,再也不需要每次因为要赶回上班而走马观花似的摄影。每年从元阳、云贵、婺源、歙县、兴化,到昭苏、青海湖畔追着油菜花期的金黄摄影;那从平阳、龙脊梯田到北国雪松、松花冰融,都可以追着花期、灌水、降雪、化冰之时,早早安排,静心地在那里待上几天,悠闲创作;《中国地理杂志》推荐的“中国最美丽的50个地方”,我都一一列入计划,在最适合的季节飞向那里慢慢品味,尽兴采风。最令我高兴的是,退休后高干不能拥有因私护照的禁令解除,那些我在职时公出永远走不到的摄影佳景,我可以自由地、名正言顺地飞去专程摄影了:柬埔寨的吴哥古迹、非洲肯尼亚的动物大迁移、埃及的古代文明遗址,南美的风土人情……,到处留下我自由放飞的踪迹。
晚年生活中,摄影机镜头里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美丽的世界。每当按照自己的意愿刻意寻找世界最让我心动和美丽的角度,轻轻按下快门,看着取景器里的影像随着对焦突然清晰,看到的是一个让我陶醉、去除了许多烦恼、污染、罪孽的世界。而当我日后再慢慢翻阅这些照片时,象一把钥匙,打开回忆,那旅游、采风和拍照时候的许多故事,再次让我领悟自然、时光、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