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急诊分级的意义与要素

(2011-10-16 17:35:26)
标签:

杂谈

分类: 医管手记

日前,卫生部颁布《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要求急诊病人按病情的严重程度作分级,并以此决定急诊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和急诊医疗资源配置。这一保障急诊病人医疗安全和急诊医疗资源的制度改革,将涉及法律法规、就诊制度、急诊室区域改建、分级标准、急诊资源配置、医患理念转变等诸多方面的体系建设和流程重建。

长期以来,我国急诊处理参照门诊流程管理,以“先来后到”决定诊治次序,大量非急症病人与急症病人,按照排队分科就诊形式进行处置;急症与院前急救不衔接、急救病人与普通急症病人,甚至非急症病人混杂于同一区域;急诊医疗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三级医院和医院急诊室人满为患,真正需要抢救的危重病人不能得到及时抢救,严重影响急诊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急诊病人的诊治质量;急诊学科建设和急诊资源设备配置也不尽如人意。以急诊分级制度为核心的急诊流程重组,是医学发展和提高急诊救治水平的必然和必需。

急诊分级,首先要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规定急诊病人分级标准,并应在生命指征、疾病分类、意识障碍、疼痛评分、创伤评估、发热程度等有具体可创作的量化指标,以此确立急诊预检护士和急诊医生按照病人分级进行分级救治的法律权威。以法律法规形式将传统的“先到先治”改变为“危急优先”的现代急诊分级制度,并成为医生和患者,乃至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和准则。

急诊分级,要求医院急诊室应该按照现代急诊室规划改建要求,将急诊室分为与院前急救无缝衔接的绿色通道的抢救监护区域、处置急诊病人的急诊诊疗和急诊观察区域、处置非急症病人的普通门诊区域。而且对不同急诊区域要要有全国统一的颜色和文字标识,并辅以从心脏复苏、辅助呼吸、急诊监护、床旁移动监护、创伤抢救、无菌情创等急救监护设备,到无障碍通道、自动移门、轮椅、推床等急诊基础设施。

急诊分级管理,对医院急诊的学科建设、急诊医生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分级要求医院急诊学科,应该是一个集多学科技术,以心脏急救、脑卒中和创伤急救等为重点,将院前急救、急诊抢救监护室、医院中心监护室全程统一管理为特点的急诊学科。急诊医生应由高年专业医生担任,并经常接受急诊职业培训。急诊专业护士和医生应该具备在短时间内判断患者病情作出分级、进行安全有效的急救诊治和合理的急诊资源配置的严谨思维和丰富经验,必须保证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避免延误病情危及生命的发生;也要保证急诊资源的合理应用,分流非急症病人。

总之,急诊分级制度是医院急诊服务管理的科学方法,也是国际惯例,应该积极推进。我国医院应该以本次卫生部《急诊病人分级指导原则》的实施为契机,结合中国国情,从“危急优先”替代“先到先治”的理念转变着手,结合急诊规划设施改建、急诊学科建设和医生培训。逐步建成与医保支付、与家庭医生制度、院前急救相衔接的科学有效的急诊流程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