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科学的管理胜于承诺
(2011-08-24 11:31:54)
标签:
健康 |
分类: 医管手记 |
近日,卫生部在发布”三好一满意”活动量化指标时,要求全国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挂号、收费、取药等候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此言一出,尽管无人怀疑卫生部如此行政要求的善意,但对其可行性、可信性,质疑甚多。患者从就诊的亲身体验,除了挂号、收费、取药之外,漫长的等候就诊的时间更难以忍受;而对强制行政禁令可能对服务质量、正常流程的影响,担忧更甚。于是,把近日铁道部“不知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的调侃,移焦到了卫生部。
患者在医院的挂号、收费、取药,尤其是候诊的时间,是医院就诊流程管理和患者就医习惯的反映。长期以来,我国的患者就诊以现场排队为基本流程,病人为了挂到自己心仪的专家的号,在挂号室开窗前数小时即早早排队,以保证在开始挂号时第一时间挂上号,然后是近几个小时的等待就诊。如果就诊后医生要化验或影象检查,那付费、等待检验报告、医生处方后再付费、取药……,反复排队、漫长的等待,病人必然怨声载道,深感“看病难”“等待长”。即使卫生部明令挂号、付费、取药的窗口排队时间在10分钟之内,能解决挂号开窗前的排队、等待就诊的漫长排队吗?这种舍本逐末的承诺能让老百姓“你信,我也信”吗?
医院的就医流程问题,更折射的是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的深层次问题。病人都希望方便地看到自己心仪的医生,把自己的病看好,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患者的刚性需求。我国严重的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基层,尤其是农村的医疗设施和人才的缺失,医疗和人才资源过于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加之医保定点、双向转诊、支付比例、价格梯度均不到位;医院的补偿机制,决定了如果无限制增加窗口和增加窗口服务人员,医院将无法承受由此带来的服务成本压力;而病人对自己心仪医生的需求,也决定了“看专家难”的课题是永恒的供需矛盾的必然。这种状况,一个简单的全国一刀切的承诺和禁令能期望获得满意解决?
务实科学的医院流程管理,首先从“预约优先”的理念和信息化基础上的预约挂号、一站式付费、无纸化配药等流程改革着手。患者应该在看病前、首诊后,通过医院和公共平台的电话预约、网上预约、医院现场预约完成挂号,然后按照预约时间准时来医院就诊。尽管供需矛盾依然存在、“秒杀”现象不可避免,但不必再在开窗前等待数小时,更没有赶到现场被告知挂号已满的遗憾。更主要的,按预约时间就诊可以减少挂号后大量的候诊时间;医生的出诊时间也可以根据病人预约情况作合理安排,改变长期以来上午病人人满为患、下午医生门庭冷落的现象。在医院信息化联网的基础上,患者在医保卡或者就诊卡上绑定一个银行账户,在医院就诊期间的检验、检查、配药都不需要再次付费,结束就诊时一次结帐,整个就诊期间实现无纸化和联网实时信息传递;市民可以通过电子信箱查询检验报告和网上健康咨询……,如此,反复付费、排队取药、往返医院取化验报告等现象都可迎刃而解。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的卫生规划布局、强化基层医疗建设、住院医生和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养、医疗联合体和家庭医生制度的探索,医保定点、双向转诊、向基层倾斜的分类给付、价格梯度的引导,激励专家和医生多看专家门诊,满足患者的多层次需求……,从体制机制上使医疗资源配置逐渐均衡、患者就医流程科学合理才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