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的关键是政府角色转变
(2011-01-14 06:02: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医管手记 |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制约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一边是卫生部领导明确指出,统一高效的卫生管理体制和稳定的公共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等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一边是在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上,不少厅局长表示管办分开没有用,医药分开不可行……,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的瓶颈究竟何在?
数十年计划经济时代的公立医院管理模式,以政府直接举办公立医院、管办合一,形成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体制局面。政府即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政府主管部门与医院管理者之间权责不清、角色模糊、监管缺位、执法不公、效率低下成为必然;在如此体制下,公立医院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在政府财力和医保费用获得、先进设备和人才聚集等方面成为“既得利益者”,因此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改而未动”也成为必然;公共卫生投入机制上,政府一直习惯以主办公立卫生机构为手段,而国际上惯用的购买服务的机制一直被忽略,有限的政府财力与卫生机构建设的无限需求的矛盾依旧……
论及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各级政府的卫生主管部门都呼吁建立集财政、编办、国资委、主管、监管为一体的“大卫生”管理机构,而对各级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的隶属关系都紧紧抓在手上不放,使“属地化”步履艰难;管办分开只能体制内不能体制外;多元化办医以“改制医院纷纷回购”为最终结果……。如此以集权、管办合一为特点的体制机制的惯性思维,且不说其可行性和是否符合公共管理原理,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的“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的医疗体制改革方向也是大相径庭的。
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政府角色的转变。即由过去“一竿子插到底”的“大包大揽”,转变为主要承担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等行业管理职能,用法律、行政、执法等手段加强宏观管理,调控卫生资源配置。要改变过去履行职责过程中“缺位”“错位”和“不到位”的状态,依法行政、卫生监督、规范卫生服务行为,加强服务质量监控,制定卫生筹资和卫生经济政策,确保公共卫生服务和弱势人群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促进健康公平。
在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中,政府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多元化办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政事分开就是政府行政与公共事业运作功能分开;管办分开就是政府监管和办医主体职能分开。公立医院应该通过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管、出资人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公立医院在确保公益性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即通过鼓励社会融资、多元化办医,打破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解决公立医院的体制机制问题。政府应当坚持统一规范、不同产权属性医疗卫生机构的统一购买服务和公平执法,营造多元化办医、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的理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