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原本是全家团团圆圆、吃元宵、望圆月,以此使每年的春节在这个心满意足、花好月圆的夜晚圆满的结束。不知从哪年开始,元宵之晚是春节除夕晚会(春晚)优秀节目揭晓之日,于是这一天成了对春晚品头论足、说长道短的时刻,然后既是永无休止的对春晚的形式、内容、构架、组织进行争论。每年如此,每年又不了了之,有这个必要吗?
春晚,是在中国传统的春节的除夕之夜,中央电视台以小品、相声、歌舞为主要形式,奉献给大家的一台文艺晚会。多年来,成万上亿的中国人,全家欢聚一堂,在年夜饭之后,看着春晚,守岁迎新。那种通俗的形式、喜庆的气氛、甚至那几个大家熟悉的笑星、歌星、影星,已成为中国人春节的一个固定的、传统的主要内容和永恒的热点。为什么总有人要刻意地去改变它?甚至动辄提议取消春晚?联想到同样每年一次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永远的维也纳交响乐团、永恒的施特劳斯、甚至永远不变的《蓝色的多瑙河》和《拉茨基进行曲》,大家习惯这一切,因为大家明白:与其说那晚到金色大厅是来享受艺术、欣赏交响乐,不如说是以如此一种形式辞旧迎新、感受喜庆。人们不会刻意地要改变什么,否则反而别扭,这就是传统的内涵和魅力。
关于春晚的构思和组织,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组织者每年的要点是选择音乐会的灵魂人物——导演和指挥,至于曲目、风格、舞艺等等,均让艺术家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才能和艺术灵感。我们的春晚,在选择了导演之后,能否给他们更多的空间与舞台?相信每一个导演走到这个舞台都会深知责任重大和珍惜这个机会;至于演员,在过五关斩六将,来到这个舞台,肯定会呕心沥血、尽使才艺。当他们奉献了一台凝聚了他们心血和智慧的春晚后,我们能否宽容些、慈祥些,没有必要让那苛刻的挑剔、不满的批评来破坏我们春节元宵的祥和气氛。象今年那样让《咬文嚼字》来对春晚的文字语言进行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咬嚼春晚”,真的有点太过了。
在这花好月圆的元宵之日说这些,并不是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比中国的春晚好,也没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意思,只是希望我们能用宽容、平和的心态去看春晚,更不希望每年的元宵成为春晚演员战战兢兢,春晚导演无所适从,还要违心的向“咬嚼斗士”赔礼道歉的一个寒夜。
我期望下一个祥和、热闹、传统的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