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美游记(七)

(2006-12-17 00:45:10)
标签:

杂谈

分类: 游记随感

海外游子的故土恋情与价值天平

(2006年12月15中午   波士顿到费城的2159快线火车上)

     每次访美,均会遇到很多在美的华人和故友,每次相见,都能体会到他们那种他乡遇故友的欣喜和对祖国、对故乡、尤其对许多曾经在他们记忆里多次梦索的人、事、景的关切。那个已经侨居美国20年的口腔病理科医师,如数家珍似地叙述在上海从星火农场战天斗地到二医莘莘学子、在医院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和在美国的每一次故友重逢;我那7年未见的学生及其妻子,更是关切地询问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的每一个变化,从寒窗好友到斗室邻居、从外科同事到师长领导的近况变迁;就是中餐馆的上海老板娘,也对上海的每一个信息、甚至传闻了如指掌。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祖国和故乡,已经给他们打下深深的烙印;对祖国和故乡的思恋,永远写在他们的脸上和梦中。

     现在旅美的相当部分海外赤子,是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出国留学的那一批人,他们毕业后,当时中国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与美国真可谓天壤之别。为了事业有成和家庭安逸,他们大多选择了留美。当祖国改革开放迎来海归热潮时,他们中的相当部分由于孩子的教育环境等原因不能如愿。今天的他们,虽然已经拥有终身教授、资深医师等学术地位,不少人已经拥有价值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别墅,但谈及他们当初留学的艰辛,仍然嘘稀不已,并反复告诫国内已经学有所成的人选择移民美国要慎重考虑。随着岁月的流失和事业生活的稳定,他们中的不少人,以自己的学术和造诣通过各种途径与国内同行、母校、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建立稳定的交流渠道,以自己的知识、能力报效祖国。但国内的教育体制、环境污染、科研环境一直是他们耿耿于怀,公认影响他们回归的主要障碍。经常自问:就是为了更多海外游子的回归,我们是否也应该将教育国际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控制污染和科技强国作为我们的优先战略?

        21世纪后,中国来美留学、博士后研究、访问学者的人越来越多,但学成归国、在美工作几年申请国内高职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我在还是美国遇到一些在国内已经是副高或者高年主治医生的人国,常常因为在国内受到复杂人际关系纠缠而为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体显而移民美国的,他们的离开往往带有些无奈,但在这里的奋斗证明他们无论从能力和奋斗精神都是出类拔萃的。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在倡导“大熔炉”精神方面十分成功,给每一个移民都有“我在法律上是一个平等的公民”的强烈意识,而那些10岁以前移民美国的孩子,回答“我是美国人”是那么的自然。与我们老是见面就问那不知几代祖籍的文化,哪个更适合融合与发展?有利于和谐与凝聚?面对这群将来可能成为美国公民和海归精英的游子们,面对那些现在还在国内、有些个性和渴求发展的年轻人,我们今天的院长、主任们能否多给一些宽容、理解,能否多给些扶植和信任?

    在美华人的最大问题是文化和社会的融入,正是亲情和社交的缺乏使他们很多人有回归故里安度晚年的打算。尤其是那些跟随唯一的子女或照顾第三代的需要而来美居住的老年人,那种对故乡的思恋和对美国文化的不适应正在明显的摧毁他们的精神和身体,那种无奈和木呐,每次使我的心随着他们布满皱纹的手和饱含泪水的眼而颤动。在美华人正在逐渐地建立一个自己的社交圈,但中国原本狭隘的地域文化和过于复杂的人际关系,总不能形成象犹太人那么强势的团体和影响力。

    或许是杞人忧天,或许是自作多情,海外游子的故乡恋情与价值天平,总使我感觉我们有共同的责任让祖国更加强大,更应该从我们的文化、体制、人脉上不断完善,真正的让中华民族的复兴成为全球炎黄子孙的愿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许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