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生感悟 |
近日,先后有博友以“良师诤友”和“初见高医生”为题,发表了博文。我那一贯的不拘礼节,愿意倾听需要帮助的人(包括同事、下属、年轻人、陌生人)诉说烦恼忧愁,愿意坦诚己见,给予我能给予的见解和关注,被他们以“随和”成为感动的缘由。
随和?特翻阅《辞海》,解释有二:随势附和,曲从;我的举动无论从动机和结果上看,好象不属此意;随顺众意,不固执己见,博友的寓意应该是指这层意思。但社会中众多的人不都是如此处世和应该如此待人吗?不随和者,总有值得持才高傲、鹤立鸡群之处吧?《辞海》中还真有一例,为刘志庄《跋方蒙仲诗》的记载:方蒙仲诗趣味清深,态度高雅;谓有未然,虽浮名虚誉,一世所宗,不肯随和。相比之下,我何德何能,为什么一个“随和”就得让人感动?
原来,博友还是把我归为“领导”一类。在他们看来,领导这个阶层(有博友用“阶级”一词,总让我联想起那十年浩劫而不悦)的人,就应该不轻易随和。我很欣赏“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那句话,人们的行为、举动、处世,都应该按照做人的基本原则——坦诚真心、善待自己与他人;热心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不要使职务职位、人为的权威成为自己做人的羁绊;不要因世俗、陋习而刻意地改变自己的处世为人。如此待人,不仅有利于社会和谐、人际平等的营造,对自己的淡泊明志、平和随意、身心健康何尝不是一种有益的陶冶?